专访吴仁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3日 00:23 三联生活周刊

  吴仁宝出场时,会得到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演讲结束后,他会安排半小时文艺演出,表现华西村的生活与发展。有时候,他就会站在台下等待表演结束,散场时陪客人合影。来华西村旅游,这是唯一不收费的项目,老书记就是一个景点。

  他的家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拜访。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老式的联排房中,这类房子村里已不多见,更没什么人住,他的左邻右舍都已搬走。房屋四面墙皮已经有些脱落,地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所有家具与日常陈设中没一件值钱的东西,二楼十几平方米的客厅中只摆放着一台老式21英寸CRT彩电。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满墙上与各级领导和考察团的合影,客厅的外间被打通修建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大会议室,方便他晚上召开会议。各级政府给予他的奖励累计多达1.3亿元,而他分文未取,都留在村里作为教育基金。

  华西集团的销售收入每年可以达到四五百亿元,而吴仁宝还保持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方式。“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在作秀,我说就是作秀,作给华西干部们看的。”吴仁宝直率地说。

  1961年吴仁宝成为新组建的华西村书记,与中国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历次乡村改造不同,吴仁宝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最清楚农村的困境与农民自身的劣势。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传统农业文明已濒临崩溃,对江南鱼米之乡的赞颂仅剩文学价值。遵循传统的生产模式,农民已无可能从人均4分土地的资源系统中获得发展。在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对接中,农业经济与农民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没有积累、缺乏知识和信息,仅有微薄的土地和低水准的劳动力。

  吴仁宝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让农民们吃饱饭,但他并不仅限于对财富的追求。事实上,他所发动的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乡村改造运动。吴仁宝采用了跳跃式的发展路线,直接跃过了分散个体阶段,将农业生产从小农模式带入规模经营。他以集体经济来会聚资源,规避农民个体的薄弱与落后;他只能通过强制与苦行般的积累,来获得资本,因为创业之初,是不会有银行给农民提供贷款的。

  在吴仁宝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所有制成为农业社会与现代化对接的跳板。他以集体的力量对抗资源的匮乏,规避陌生领域的风险,并由此创造了一个乡村发展的神话。

  2001年后,吴仁宝又将他的乡村建设推广到了周边,创造性地发明出“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联合方式,形成了一个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产值450亿元的超级村庄。他的新农村改造之路有了更大的空间。

  尽管我们尚不能适应“千好万好,不如‘一分五统’好;爹亲娘亲,不如老书记亲”这样的语言,但“一分五统”的确可以为周边村庄带来变化。华西村的共同富裕制度、足够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极强的村庄内聚力。在周边村看来,加盟“大华西”,既可以获得华西村——他们现在称之为中心村——提供的公共产品,也足以降低生存风险。

  专访吴仁宝

  三联生活周刊:社会上对华西村建摩天大楼有不同意见,华西的发展也是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你怎么看待这些争论?

  吴仁宝:除了节约土地外,这座大楼是华西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这符合中央对农村发展的要求。

  现在有些城里人还是非常守旧,认为农村就应该与城市不一样。他们固守在老城里,甚至都不愿去县城看看新变化。我们农民不一样,愿意去城里看。农民看什么东西都愿意花钱买票,城里人到农村来玩儿,都不愿意买票。他们对农民仍旧看不起。但是现在改革开放了,农村也可以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造。

  我们建大楼完全是自己的钱,没有一分钱的贷款,这20多亿元对我们不算什么,也是为我们农村争争气,露露脸。

  三联生活周刊:会不会发展过于超前?

  吴仁宝:上世纪70年代,我们华西村就成立了旅行社,1978年的时候我们又建了村里的南苑宾馆。当时好多人笑话我——吴仁宝怎么搞的?哪个会去农村啊?不过,后来他们又批评我,你们宾馆太小了,要搞大一点。

  70年代后期,我为农民建房子就已经建了车库,一户人家一个车库。于是,有人来批评我——吴仁宝吹牛啊,哪来的汽车啊?你要停自行车么?但是到90年代,他们又来批评我,吴仁宝怎么搞的?只设计了一个车库,我有两部车,没地方放了。

  社会上有一种人,他们喜欢批评,而且是一直批评。他自己未必会做成什么事情,但我认为这种批评对于推动社会还是有价值的。我虚心接受批评,骂我不生气。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看到华西村什么样的建筑都有,有别墅、有宝塔,有传统的亭子、长廊、石狮子,将来还有摩天楼。你的新农村规划理念是什么?

  吴仁宝:讲规划思想,可能让你们笑话了。实际上,只要想着去为老百姓致富,你的思想就都是好思想。办一切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办到的,就创造条件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们国家到现在,最大的失误就是一刀切,大家要一个样。华西的成功,就是跟人家不一样。国家讲抓大放小,我们讲抓大扶小,国家不准搞大吃大喝,我们搞小吃小喝。小吃小喝是不能禁止的,如果说都禁止了,那不是讲空话么?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的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标准呢?

  吴仁宝: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前领导们各说各的,叫我们下面怎么办?我们只有先自己干起来。

  我们比较早地自己确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土”标准。首先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认为,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我们给“人民幸福”定了三条具体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我们把新农村的形态总结为“三化三园”——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达到这样才合格。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听各级领导的话。我们是一个小村子,上级领导比较多,一共有5级领导。他们对我这个土标准的意见又不统一。有的领导说,你这个土标准好,有的说太洋了,有的又说太土了。那叫我们怎么办?那我们还要干下去。

  所以,我们就要建一个不土、不洋、不城、不乡的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李瑞环同志来的时候给我们改了个字,叫做亦土亦洋,亦城亦乡。

  比如我们建了两个公园,一个世界公园,一个农民公园;我们的金塔,外面看是不洋的,里面看是不土的。这样,哪位领导说我们太洋了,我就带他看土的;哪位领导说我们太土,我就带他看洋的。这样,所有领导讲的话我们都听了。

  我们认为不管哪一级领导,他讲的都是对的。领导讲的,我们已经做了的,就不要再重复去做。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做的,也不要勉强去做。这就叫听领导的话。

  为什么领导讲的华西也可以不做?那是因为领导不是只对华西一个单位讲的。我们不合适做,其他单位可以做,所以领导讲的还是对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有了正式说法,形成了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照着国家的标准,再看我们华西目前的状况,领导和专家都说华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合格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现在主要的精力用来做什么?

  吴仁宝:80岁的时候我又一次当选上党的“十七大”代表,根据“十七大”要求,我们要加强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要把四大建设干好,关键是党的建设。我们党员要做到两点: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样的党员干部就代表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做得不错的,去年销售额超过450亿元,人均缴税超过46万元,老百姓的收入超过8万元,发完工资交过税,村里剩下可用的钱超过30亿元。农民收入连续7年超过8万元。

  钱怎么来,我们听中央的。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对县级以上领导讲的,对我们乡村来说,落实是硬道理。我认为,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是真道理。我们华西就是不断创造条件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什么叫科学发展?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我今年83岁了,等我85岁的时候你们再来看看华西不一定太好,但比现在还要好一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