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超模有多难 中国模特界的“潜规则”(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 15:45 《风尚志》

  “名赛”价值 知情者甚少

比基尼小姐大赛
比基尼小姐大赛

  2000年至2005年是国外选美赛事进入中国最密集的阶段,主要原因是“门槛低”,因为中国国家级别的赛事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批文,而国外模特赛事进入中国不需要中国机构批准,多数赛事在国外本身已具有多年历史。一时间“国际模特大赛”等挂着模特大赛头衔的变相选美活动如雨后春笋。

  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对于中国政府给出的“模特是一种职业,选美是社会活动”的释义听得一头雾水。“比基尼小姐大赛”的冠军能不能当模特?很多人连这个问题也弄不清楚。人们甚至发现参加选美比赛的选手几乎全部是职业模特,模特似乎在通过选美来为自己找到另一个发展的渠道,使模特在瞬间变成“小姐”,“小姐”变成“模特”,两者的区别和界限在中国被彻底混淆了。

  模特业资深专家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衡量模特大赛是否专业,要看选手赛后的活动内容。如果选手在赛后需要为大赛组委会服务一年,做许多慈善和公益等社会活动,它就是“选美”;如果选手和正规模特公司签约,被服装设计师和其他行业所选用,它就是“模特”。

  除此之外,模特大赛还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与选美有本质上的差别。

  比如评委。模特大赛在评委选择上需要“专业化”,由设计师、摄影师、化妆师、专业模特和服装院校专家等和模特产业相关联的学者组成,这样选拔出来的模特才会拥有市场。所以,越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赛事,评委就越需要专业化。比如内衣模特大赛,评委中必须要有内衣设计师,因为内衣模特直接面对的客户就是设计师;要有画家或雕塑家,因为他们了解人体结构;要有时装杂志的编辑,因为内衣模特的职业范围包括平面模特……

  比如赛事运作的管理体系。拿中国模特之星大赛举例,它面向社会,就必须符合16岁~20岁的报名年龄段,在全国各地设立分赛区进行层层选拔,最后进行总决赛,它属于网络式的选拔。中国职业时装模特大赛通过院校报名,走的又是另外的渠道。两者的管理体系完全不同。

  比如参赛模特的后期推广。专业赛事在举办之前,奖励和赞助都是有目的地针对后期推广来设定的,“星赛”的冠军已连续3年被世界最大的纺织集团日本“旭化成”奖励成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奖励和赞助在此成为获奖选手在未来一年里做出好成绩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向公众传递“职业”化概念的有效信息。

  模特大赛不是一场演给公众看的娱乐活动,严格的、有计划的“运作和管理”,发现名模的好苗子是大赛存在的真正意义。然而,没有几个人能走到一个大赛的后台去了解它的内核,主办方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如此冗长、专业的幕后轶事,勉强能够传递给公众的关于大赛的有效信息就是:大赛名字、奖金以及冠军的容貌。大赛结束,公众对大赛的关注和评论也随即结束。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优秀模特“生源”的连续性。多数茫然单纯的年轻选手初涉赛事最先感受到的依然是这个行业的复杂与陷阱,这无疑会给大赛贴上了“危险”的标签。

  但是,为什么这存在危险的赛事,还是不断有选手愿意掉进去呢?因为发现模特的渠道所限,所以中国没有办法发展“星探”这项职业,没有星探就只能通过统一的组织去招募选手,OK,绕一圈回来发现,出路只有大赛,大赛是否专业,还是参加了比赛再说。这就是选手的普遍心态。

  这个时候,有实力的模特经纪公司试图通过宣传“选手出路”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大赛的性质:想知道这个大赛是不是超模的摇篮,就看看获奖选手未来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高不高。如果现在T台上活跃的模特都是从某个大赛出来的,那么这个大赛就是可信的。

  看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活跃的T台模特,各自的摇篮集中在以下几个赛事:中国职业时装模特大赛、中国模特之星大赛、亚洲超级模特大赛、中国内衣模特大赛、新丝路职业模特大赛等赛事。

  但是中国每年有几十个模特大赛,上千个分赛区选拔赛,无数个冠军,除了真正从“名赛”中出炉的冠军知道自己手中奖杯的分量外,多数人对名赛的认知依然是懵懂的。

  名赛发展 受约于行业的滞后

  模特大赛是伴随中国服装业发展应运而生的,行业发展速度越快,模特的需求“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就会越大。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速度快,车模的需求量就急速增大,车模的薪酬待遇也是借助这一行业的兴盛而被公众所关注。

  中国服装模特业发展的速度,和自己相比非常快,和别人相比却有些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行业分支”粗略。国外“手模、脚模、试衣模、展示模”都已经发展得非常专业了,中国的模特还是面向单一的“服装”。几年前,中国内衣行业终于崛起,相应的内衣模特却还没有,这个落差和空白很快就被完全针对内衣行业制订的专业赛事———内衣模特大赛给填补了。

  模特市场的反应还是非常敏感和快速的。

  内衣大赛这个急迫的“特需品”一投入市场就受到欢迎,不论是资助方、主办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中国第一届内衣模特大赛在内衣产业发达地区广东南海举办,当时的南海市人民政府很快介入。从2000年大赛启动到2005年共举办了3届,当时的内衣行业经济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大赛在此期间切实推动了内衣行业的发展。2007年大赛举办到第四届时,中国最著名的内衣品牌“爱慕”开始借助大赛为其旗下年轻的品牌“爱美丽”寻找品牌形象代言人,而当时的内衣增长速度超过20%,“爱美丽”品牌的赢利更是远超这一比率。

  这是内衣行业发展促进大赛增长最成功的案例。

  除了受到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外,模特机构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大赛的质量。其典型代表就是亚洲超级模特大赛。

  亚洲级超模特大赛的发起国是亚洲时尚界最前沿的中日韩三国,相对应的专业机构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职业模特委员会,日本模特经纪协会和韩国模特中心,在这个大赛的组建中,中国传媒———广西电视台首次介入和主办赛事。三国按亚洲的模特国情量体裁衣,共同的愿望是为了让本国模特冲出亚洲,并在后期模特推广过程中,各国能互相交流,扩大培养环境。三个国家对树立“原创品牌”模特大赛的意识非常强,第二届就扩大到6个国家,第三届要增加到8个国家,而且希望“最终能发展到10个国家”,让亚洲所有国家都参与进来,让黄皮肤的群体以更加“符号化”的姿态,面向世界展示亚裔超模的风采。

  这是模特机构自身发展赋予大赛的竞争力。

  2000年之前公众还不知道模特是个职业,2000年以后,公众终于开始正视这个职业了。在意识觉醒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美少女中国模特大赛”,大赛试图弥补模特不能从事娱乐的遗憾,努力挖掘有潜力但身高不够的女孩子……“细分”的意识在模特业越来越强,不仅仅是面向时装业,模特大赛更面向娱乐业,专业产业也更面向国际化。

  纵观这些大赛的成功案例,可以确定,任何一个模特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加快大赛的专业化进程。中国2000至2005年间的这些“名赛”,正昭示着中国模特业在慢慢走向成熟。这是中国模特业发展各种相关因素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个章节。但是,目前为止,中国出了个世界认可的超模莫万丹,却没有出一个世界顶级的服装品牌,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似乎比不上模特行业。多数经纪公司在举办赛事问题上认识很清楚:模特最初派生于服装行业,但不能总是依赖于这个行业。中国的模特公司一直以来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几乎都拥挤在这条狭窄的通道上,结果谁也“吃”不绝,谁也“吃”不好。

  中国的模特业应该学会适应各个市场的环境与变化,开拓模特全方位发展之路,使大赛依赖行业发展的程度降到最低,才能使赛事得到更快的发展。

  观察手记

  昙花一现的大赛在中国比比皆是,不仅没有给行业带来新鲜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加大了恶性竞争,加剧了这个行业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没有星探职业,参赛已成为多数模特们成名的“必经之路”。

  对“超模摇篮”的赛事方而言,“生源”、“出路”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问题,都是提高赛事质量的突破口。摇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超模的诞生。

  对模特而言,在“名赛”少的情况下,最好把参赛当作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得奖对模特意味着多了一些从业的经验,对于“市场说了算”的当今模特业,一个奖项已不能让模特吃一辈子。每年有无数冠军诞生,同时也有无数冠军模特在市场消失。衡量超模的标准之一是“订单接了多少”而不是“冠军拿了几个”。

  大赛的“敲门砖”作用越来越微弱,如同大学文凭一样,是求职的必需品,却不能保证得到职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选手准确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推广,才能持续真正开始一个超模的职业生涯。

  名模与学校

模特要从小培养
模特要从小培养

  模特表演课程学制4年 其实3个星期就能学完

  大部分模特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服装表演专业课、自身素质相关专业课、行业其他专业课。

  服装表演相关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让模特能够更娴熟精确地通过肢体语言将服装本身的魅力、服装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于舞台上。表演技巧课多半由多位优秀模特共同教授,训练学生在舞台上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像步伐的运用,站立姿势,转身技巧,表情训练,眼神训练,手部技巧,配乐步伐,队形配合训练等等。

  镜前表演技巧由中国成功的时装摄影师和大学专业教授担当,主要训练模特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使模特与摄影师能默契配合。比如,一幅广告人物摄影作品的拍摄过程,是由摄影师或创意者起主导作用的。作为被拍摄对象的模特,也是创作的参与者。拍摄时,模特接受摄影师或主创者的指导,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包括表演主题的把握、脸部表情的把握、人体动态和造型设计等。

  学校还教授学生演出及广告赏析,这些课程一般由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主教,使模特从业界历史上最优秀的演出中吸取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其他专业课学习,起到学习经验与借鉴的作用。

  很难想象,这些课程要学4年。许多模特班的学生说“最实用的专业课程其实3个星期不到就学完了”,听上去很容易理解。

  从知识理论、教学架构上看,学院派模特教育很细致科学,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太教条”。某著名高校模特表演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获得了一个模特大赛的冠军,在经历市场小小的洗礼之后,再回首看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表演课程,她的评价是“按模子式的规范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很多时候,她觉得教会“学”者有所悟、有所创造,才是表演存在的真正意义,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这个目标的达成显然有所出入。

  “转体”、“造型”、“猫步”等几套规范动作在课堂上规范了无数遍,不过在许多服装秀的发布会现场,常常能听见摄影记者私下里评论模特的步伐走得生硬刻板,甚至抱怨职业模特不懂最简单的为摄像师准备的“镜头前停留”,而最让他们难以理解的是:有许多模特正是来自大学的“模特表演专业”。

  模特的专门教育与培训是我国的“特产”,每年的模特专业学生3000多人,一场名师服装秀中,学院派科班出身的职业模特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20%,倒是那些不出名的秀场里,常常可见瞒着学校偷偷跑出来,拿着100元一天的薪水“参加社会实践”的模特学生。而不论是出名还是不出名的秀,学院派模特与市场中跌爬滚打成长出来的模特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当然,除了大学毕业文凭。

  模特表演大学文凭———模特经纪公司根本不以此作为与模特签约的衡量依据。没有模特公司签约,修4年的模特表演,模特学生们毕业了出路又何在?中看不中用的模特大学教育,是不是真的在乎模特市场真正的需求?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混淆的后果

  中国有100多所纺织、服装、设计、轻工类大学设立了模特表演专业,专科和本科都有。但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与超模之间,几乎没有因果关系。

  姚戈皱着眉头说:“高中毕业18岁,再学模特表演2年~4年,毕业出来都已经22岁了,你就是再好的苗子,也当不了几年模特了。”

  在国外,名模成名的年龄可以小到十三四岁,中国的模特最低年龄是16岁。这与《劳动法》规定有关,也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国外可以边工作边修习大学课程,颁发文凭一视同仁,而在中国,正规的大学采用全日制,并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业,模特选手不得不在16岁~18岁时选择“继续念书”还是“当模特”。多数观念传统的家庭一般不会让孩子放弃念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当模特,多半会因“辍学”而增加了未来的职业风险。

  “模特表演”专业在这样的境遇下的确显得两全其美。不过,多数模特学生们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会有抗拒的心理:“模特专业课程3个星期就学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们想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走设计师的秀。用职业模特的黄金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是在浪费模特宝贵又短暂的职业生涯时间。”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和管理,不允许学生走秀。

  “模特这个特殊专业不能当作普通专业去学”,姚戈说:“将模特表演列入艺术类学科,而艺术类学科的教学,教的是经验,重在引导创新意识,而不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这点正是它区别于其他门类学科的突出特征。模特表演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它随着时尚的流行而产生表演的自身风格变化,所以在对模特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从选择合适的苗子到培养成熟的模特,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过程。”

  在国外,很少有专门的模特专业,更没有两年甚至四年周期的漫长教育,大多数模特机构对模特的培训也都是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实践培训,周期最多也就1个月。中国上百个学校的模特专业设立,对模特行业而言,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学院派与模特机构 “对决”还是“联手”?

  学院派的模特专业培养不“实际”,教师的全面综合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专业定位与模特潜力挖掘缺乏个性培养手段;教学周期过长,形成模特归属单位混乱的局面———学院派的弊病,让公众一致认为,如果要让学院派中看又中用,就必须针对教师和培训机构教练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直接关系模特业的发展。

  鉴于院校的普遍办学水平,也有专业模特机构自行办学的。如北京概念98创办的职业模特培训机构“凯莱希”。凯莱希的生源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许多是正在念模特表演的学生,许多知名大赛的选手在参赛前都在“凯莱希”就读。在比赛中获奖并找到签约公司之后,这些“凯莱希”的学员就终止学业,正式进入模特界。

  学院派办学与模特机构自行办学相比,究竟哪个更好呢?

  姚戈认为,因为双方都有优势,学制教育与模特专业机构两头接轨比较好,尽量不要各自独立。

  东方宾利公司现在签约的40多名模特中,有约15名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目前天津工业大学的模特表演专业就非常注重与市场的结合,比如学校按时装表演的“淡旺季”来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学生在社会中走秀的场次来累计“实习分数”(这项规定相当于模特机构用走秀场次来计发薪水),走秀期间耽误的课程校方会组织师资帮助补习等等。因为天津工业大学的灵活办学机制,作为模特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机构之一,东方宾利公司破天荒地与天津工业大学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办学协议书,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及广泛的就业机会。此外,旗下中国最走红的超模莫万丹也于2007年接任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客座教授。

  东方宾利之所以与天津工业大学密切合作,就是因为在“专业交流”上达成一致:模特机构把市场需求反馈给学校,利用学校完善的教育资源定向培养模特,之后,模特机构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模特市场推广上。

  如今国内模特业培训市场看来形势一片大好,但那更多是体现在数量上,质量上并没有保证。令人堪忧的是:成熟的模特机构更热衷推广,而不重培养。也正因为对模特培训的不重视,才造成了目前对培训者素质要求的忽视。姚戈说,天津工业大学的做法目前在中国的模特教育界算是先进的,它为模特机构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传输人才”的教育作用,如果这种办学理念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改进,它将为中国模特业真正发挥出巨大潜力而做出贡献。

  观察手记

  艺术类人才一向不讲究“科班出身”,甚至越是“野地”里挖出来的人才,散发的光芒也越大。许多国际名模都是被星探们以这样的方式挖掘,走上国际舞台。因为没有星探,中国的模特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特产。

  可是,这个特产在市场上没有垄断性,许多模特公司依旧通过大赛等方式寻找超模,学校里的模特学生们在这种“半特产”的状态下成为一批“半人才”。

  未来,模特学校功能强弱,必然会随着中国模特经纪公司市场的强弱不断调整。不过能肯定的是,随着观念开放、市场的快速变化,高校模特教育会越来越迎合市场,模特机构对高校所寄予的希望也会越来越高。中国超模的“素质”依旧是她们当上超级明星之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财富,除了高等学府的烫金证书,没有人能证明一个超模的文化素质———这一点精神世界的必要点缀,学校的模特教育又确实是具有垄断性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