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9日 10:05 第一财经日报
导语: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土豆效应”越来越明显,中高价位的鞋子订单明显减少,低价订单相对变得多起来。由于生产不饱和,工人也不怎么稳定。因此,今年来偶尔也会接下1美元多一双鞋的低价出口订单。
接还是不接?这是今年以来国内不少鞋厂面对的一个尴尬难题。一双橡胶或塑料面料鞋,非洲客户只出价1美元左右,接了极有可能亏损,不接又会面临生产线停工。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土豆效应”越来越明显,中高价位的鞋子订单明显减少,低价订单相对变得多起来。
接或不接企业都有难处。东莞振伟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启华昨日告诉CBN记者,目前鞋出口生意依然很惨淡,基本没什么订单可接,现在该企业还有几条生产线处于停产中。由于生产不饱和,工人也不怎么稳定。因此,今年来偶尔也会接下1美元多一双鞋的低价出口订单。
“市场好的时候,我们对于低价订单是不屑的。但今年来订单大幅下跌,为了解决开工不足问题,我们还是接了一些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低价订单。不过,这些低价订单风险比较大,一不小心就容易亏本。此外,还可能遇到采购商赖账拒付或由当地生产商发起的反倾销贸易摩擦。”陈启华说。
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7月,中国鞋类出口157.1亿美元,下降5.2%,出口额出现十年来首降。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表示,2009年是行业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也要看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发展态势,总之近两三年的困难时期是必须面对的。
低价鞋订单不减
因国际市场不景气,连一些为国际知名品牌贴牌生产的大型加工厂在今年都受到明显冲击。
广州市番禺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就表示,该企业主要为美国迪士尼、耐克以及法国时尚品牌ELLE等贴牌加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今年来订单出现下滑,工人由2万人左右逐渐减少到了13000人左右。
吴振昌说:“市场低迷,采购商必然会要求减少生产成本。相比之下,知名品牌采购商为了保证质量,给工厂的订单价格还可以,但一些中小采购商则在拼命压价。我们一向以加工中高端产品为主,不愿意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因此只能通过压缩生产规模和拓展内销市场等进行调整。但一些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相对没有我们强,不得不加入低价竞争的行列来争取订单。”
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7月,广东鞋出口均价为2.9美元/双,同比下跌6.4%。由于单价下滑,在出口量微增0.7%达到19.9亿双的情况下,依然使前7个月广东鞋总出口额下滑5.7%,为57.4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橡胶或塑料面料鞋畅销新兴市场。今年1~7月,广东橡胶或塑料面料鞋出口12.7亿双,增长14.9%,占广东鞋出口总量的63.8%,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多7.9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广东鞋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市场出口量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对上述市场出口量分别增长45.2%、80.7%、26.9%和41.4%。但出口价格却不尽如人意,橡胶或塑料面料鞋出口均价为1.8美元/双,下降12.8%,特别是对非洲出口均价仅0.9美元/双。相反,虽然同期皮面鞋出口量下降25.6%,但出口均价增长14.2%至9美元/双。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的需求走势与中国鞋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存在分歧。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鞋综合成本在不断上涨,在东莞等地一双鞋的生产成本最少要在1美元以上,而对非洲出口均价一双才0.9美元,这几乎是将企业逼到毫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本的地步。中国自去年来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从11%到现在的15%,企业应以此来提升研发水平和打造品牌等,而不是将这部分利润让给海外采购商。
张淑华则认为,当欧美订单大幅下滑时,企业有必要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在此情况下薄利多销是可行的。同时,她也强调,反对恶性价格竞争,以价格优势争取订单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企业还是要靠研发设计和品牌。
警惕国际贸易摩擦
低价出口也存在较大的贸易风险。近年来,中国鞋企在国际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涉案金额高达7亿美元的反倾销官司,历时4年依然没有完结。“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秘书长郭炜文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去年10月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要12个月到15个月才出终裁结果,欧盟有可能在近期公布是否继续对中国征收16.5%的反倾销税。
因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明显,加拿大、秘鲁、阿根廷也在对中国鞋采取反倾销措施。针对贸易摩擦增多以及广东鞋出口单价下滑的走势,广州海关近期发出预警,提醒广东鞋企在保持现有中低档产品市场份额以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时刻警惕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出口形势比较严峻,但国内鞋消费市场却比较乐观。今年来,百丽、达芙妮、星期六、奥康等品牌鞋企借助内销市场的拉动,营业额都出现超过10%的增长。
张淑华表示,中国鞋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以及13亿人口的大市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在较短时间达到的,这也是中国制鞋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实力的鞋企业可以考虑拓展国内品牌市场,但中国鞋出口比例过大,内销并不完全能消化出口的压力。过去的30年,制鞋行业多以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获得发展,但制鞋业的产业升级和调整是不可阻挡的,出口鞋企的长远之路还是要在制鞋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上有明显进步,在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上争取出现质的飞跃,并进一步完善国内外销售网络和逐步进入国际终端市场。
据中国皮革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鞋业发展报告》,中国鞋年产量超过100亿双,2008出口为81.2亿双,金额达288亿美元,国内消费量20多亿双,鞋业商品零售额达3000亿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