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的新生存法则(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10:28 环球企业家

  战斗力

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上市
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上市

  毫无疑问,在投资银行的历史上,过去一年是个史无前例的恐慌时刻。资本市的场噩梦仿佛漫无尽头:2008年3月贝尔斯登倒闭,人们对次级债危机的到来终于如梦初醒,9月雷曼兄弟的倒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而去年底AIG陷入困境则不得不让人们不得不承认经济衰退的现实。“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赛季。”即便是对于在投资银行领域已十余年的蔡洪平来说,压力也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

  在2006、2007年中国企业上市的火热期中,蔡洪平从来不参加IPO的定价活动,但是从去年开始,他开始亲自督战每一个项目。在去年三月食品和饮料企业中国旺旺的上市过程中,蔡洪平曾经为了一个小时的定价会而专门飞到旧金山。

  当时,正是贝尔斯登坍塌前后,美国市场一片恐慌,而业务涉及到两岸三地的旺旺则要先从新加坡退市,然后赴港重新上市,整个过程略显复杂。据参与此项交易的人士透露,最初另一家承销商持保守的态度,倾向于将市盈率定在15—16倍,但按此计算的筹资规模尚不足偿还旺旺退市时所欠的银行贷款,企业根本不接受这种价格。最终在瑞银的协调下,旺旺的发行价敲定在18倍的市盈率并顺利上市。

  不可否认,蔡这种重新开始在交易中扮演“关键先生”的动作为其投行团队带来了更多信心。“他在晚上陪客户吃完饭后,回来接着陪着员工熬夜加班,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只睡四个小时。”一位瑞银的员工表示,在市场不景气时,这对鼓舞士气至关重要。

  根据Dealogic的数据,2008年瑞银仍旧凭借8300万美元的收入蝉联中国投行业务榜首,这一战绩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瑞银适时的战略调整。过去,瑞银在中国的投行业务更多的将力量集中于承销上市,但自去年起,蔡洪平手下的银行家们在见客户的时候必须同时介绍股票、债券、并购三种产品。与此同时,一场以“多元化思维为关键词的内部培训开始在瑞银迅速展开。“从6月份开始,市场明显感觉不行了。只能通过新的产品盈利。”一位投行人士说。

  如果仔细研究便不难发现,在中国企业最近的一系列海外并购案中均不乏瑞银的身影:去年5月,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一案中,瑞银作为永隆伍氏家族的财务顾问;9月,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一案中,瑞银担任比亚迪的财务顾问;而到了今年2月,瑞银又出现在五矿集团对澳大利亚资源公司OZ Minerals的收购案中。2008年中,瑞银在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市场上完成的并购交易达到了73宗,价值高达807亿美元,比排在第二位的摩根大通多出了20笔。

  除此而外,瑞银在一贯并不算领先的债券市场也开始谋求更多话语权。今年以来,瑞银证券已经为北京金隅发债融资19.7亿元人民币;为中国黄金集团发债融资20.7亿元人民币。

  而在更为严酷的市场环境下,瑞银和蔡洪平的品牌优势也开始显现。一个可以为之做注的事实是,在瑞银承销的多个项目中,蔡洪平的团队都并非从一开始便介入其中,2007年的SOHO中国、2008年的特步,瑞银都是在半路杀入承销团。

  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蔡洪平在多年时间里孜孜不倦的保持着同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良好的关系并取得他们的信任上,这也使得瑞银能够在一个客户上精耕细作。早在2001年,身在百富勤的蔡洪平便在寻找体现“中国制造升级”的过程中发现了比亚迪;2007年11月,比亚迪手机业务分拆在香港上市,瑞银为其承销商,2008年比亚迪回归A股,其保荐人则是瑞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瑞银证券;而在随后,瑞银作为财务顾问将比亚迪的股份卖给了巴菲特。

  与大型国企的上市特点不同,民营企业家往往更重视投资银行为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蔡洪平则相当善于讲述此类故事。事实上,在诸多瑞银承销的项目中,其招股定价均超过同行。在2007年碧桂园上市前,其两家承销商对这家公司市盈率的判断差异极大:瑞银的预期是17到23倍,而另一家投行的市盈率预期为11到15倍。

  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蔡的勤奋,“我没有什么休息。”直到今天,他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20次原地摸高跳,不过在2008年,他表示自己依然犯了胃病和肩周炎。

  人的生意

  毫无疑问,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崛起,蔡洪平是制造了最多“首富”的银行家之一:张茵、杨惠妍,以及新鲜出炉的刘忠田,都曾因其而被推上富豪榜首富的宝座。

  与之相应,蔡洪平同样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冠以“首富园丁”、“首富幕后推手”之类的高调称号。然而在他看来这些并不重要,更让他在乎的是自己所带领的瑞银团队在股权资本市场打硬仗的实力:“别人都不敢做的,我们做出来了才说明一家银行的实力。”而对于自己,蔡洪平更乐意比作是交响乐队中那个训练有素的指挥——只要把调子定准,就可以演奏出震撼人心的音乐。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蔡洪平所集中精力做的另外一件大事是重新锤炼瑞银的投行团队。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蔡洪平迅速找到了原雷曼兄弟石油及天然气领域的几位银行家,邀请他们加入瑞银,其中有四位在10月便正式入职。而为了安抚他们,蔡在其上班后的第二天便同其集体谈话。

  除此而外,蔡洪平还亲自从深圳控股公司找回了瑞银的资深员工张化桥担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在此之前,张曾经在瑞银做过多年的分析员,其当年离开时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蔡总的工作热情,他对行业的看法,你不被打动是比较困难的。”事后,在谈及回归原因时,张将相当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蔡洪平,“他的电话你不接是很困难的。”

  即便如此,受到瑞银全球投行部门业绩巨额亏损的影响,亚太区也同样遭遇了裁员之痛,但在这其中,中国团队所受的影响是最小的。“这当然和蔡洪平有很大关系。”一名前瑞银员工说。而这支稳定的队伍则被蔡洪平看做是瑞银能够保持其市场地位的一大法宝。

  在很大程度上,刚刚完成的忠旺上市给瑞银带来了更多信心。“经济已经到了底部,会呈现锯齿形发展,在谷底震荡。”蔡对眼下的经济形势做了这样的判断,并鼓励人们重回房市和股市。而在其推销清单上,下一家赴港上市的国内企业将是北京金隅股份。在其官方网站上,金隅将自己描述成“全国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一,北京领先的地产开发商以及大型地产投资及管理公司。”不过面对今年对房地产行业的质疑,蔡洪平表示:“金隅要侧重的是水泥概念。”

  在经济刺激计划背景之下,这个与忠旺极其类似的故事到底能不能再次吸引投资者仍未可知。但蔡洪平认为,即便是在经济低迷之时,那些居于增长行业,并能够在行业内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仍然具有价值。“企业终究是讲技术、讲成本。要回归基本,不要复杂。”蔡洪平说。

  本刊记者:王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