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下的画廊契机:挤掉浮躁泡沫思考未来(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2日 00:33 中国新闻网

  85%以上产品外销海外的深圳大芬村,作品以临摹名作为主,在一些画廊相继倒闭画家外流之后,剩下的画廊主和画家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单一的产品模式,创作更多有竞争力的原创作品。

  在冷林的计划里,明年画廊会放慢速度。“我本来就很慢,明年要更慢。我说的慢是整个艺术市场都会放慢速度。”

  而卢杰觉得,在这个销售淡季,可以让一些高品质的作品以更合理的价格进入美术馆体系的收藏。“说服艺术家和画廊共同让利,撑一撑。”

  而对于画廊将来,卢杰说,可以“理直气壮地整理一些东西了”。比如推进艺术家进行小制作,迫使艺术家和自己的画廊都更多地思考艺术本身而不是市场需求。

  不仅仅是资深画廊在寻求对策。那些刚刚进入市场的年轻画廊同样如此。

  水木当代艺术空间总监戢大卫说,画廊计划至少三五年后再考虑赢利,“我们会选择一些年轻艺术家签约,成熟艺术家基本以合作的方式为主。计划是年轻艺术家的回报占到70%~80%,成熟艺术家占20%。”

  年轻画廊开始寻求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而放弃大牌是一种长远的选择。

  在朱其看来,中国的画廊应该把眼光放在真正的中产阶层。作品价格以2万到20万为好。“而不是像前两年,每一个季度就涨一次价。”他说。

  两年多的市场火爆,使得多数画廊展出的作品有过于泛滥的同质性,相似的视觉语言和符号呈现在不同的艺术空间里。

  “现在画廊要做的是分层,对于藏家有自己的定位。并且不能只卖中国当代艺术,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至少也是亚洲艺术家和作品。”朱其认为,“现在要转型,有个培养过程,让藏家可以购买国外的作品,这样,画廊才可能国际化,市场才可能多元化,水准才能提高。”

  过去两年的艺术市场,以一种非常规的规模扩大,活力澎湃却鱼龙混杂。金融危机作为外力的迅速切入,迫使画廊业界自我洗牌。

  对于生存下来的画廊,金融危机也许是画廊回归平静心态,并完成自我更新的契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