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官员境况追访:感慨不能指望退回官场(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 12:01 南方新闻网

  回头看,只能感慨物是人非。门新国说,当年跻身山东十大私营企业之列的黄河集团早已搬迁到了上海;他在黄河集团负责开发的那个工业园区早已易主了;他和曾经力邀他下海的那个老板,已几年未谋面。

  门新国的下海境遇,乃客观的偶然因素所致,而其他失败的下海官员,多数只能归咎于自己。尤其是那些并未做好下海准备的官场不顺者,赌一时之气逞一时之勇,匆匆找家私营企业,急奔而去,最后的结果往往难如人意,或者黯然神伤,或者失踪人海。

  回访下海官员的过程,要比记者当年采访他们的过程难得多,多数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出于礼貌和记者坐到一起说了几句,也不希望自己的故事见诸报端,极少数人是因为看淡了官场商场云起云落,多数人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自认为惨淡无光,无颜见江东父老。

  郑宁说,下海无异于再活一次,你想重新开始,必须从心开始,以欢喜的心态,体验商海人生,甘蔗没有两头甜,你不能什么都想要。真下海了,你就不能惦记着官场的好处,必须敢于面对下海后的种种不测,愿赌服输!

  游宪生说,生意遇到挫折的时候,别人会说,何苦,如果不下海,或许都副省长级别的高官了,“我就劝自己,既然下海了,就不能这样想。”

  郑和游,素未谋面,从无交流,但他们均认为在商言商,按照商场的逻辑,做正派商人,至关重要。他们承认为官经历对他们做生意是有益处的,但益处不是利用政治资源搞商业贿赂。

  能否“回头是岸”

  无论你怎么全身而退,你都不能指望退回官场了。回访中,部分下海官员感慨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是不想退回去了,但我希望下海官员能有‘回头是岸’的通道。”游宪生所谓的回头是岸,指的是下海官员重返官场重新跻身党政干部群体。

  游宪生说,官员下海之后的经历对于从政,是可贵的人生经验。无论是当高管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做老板做私营企业主,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感悟如果能够带到党政机关,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大有裨益。

  近十年来,官员下海的制度性规范越来越多,官员下海的通道已经打通,现在的问题是,下来的官员能否再上去,下海的他们还有没有机会重新上岸?

  曾为公务员法撰写学习培训教材的安徽省政府法制办李兵认为,游宪生提出的下海官员回头是岸重新为官的命题,存在三个小问题:首先是思想上想不想,其次是制度上能不能,最后是道理上该不该。

  游宪生说,他不想,不代表所有的下海官员都不想。他说的没错。部分下海官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和记者交流时,都曾流露出回头是岸的想法,但他们知道,现有制度下,也只能想想而已。

  就“能不能”而言,诸多受访者认为需从两个角度去谈论:首先,下海官员自身有没有重返官场的能力;其次,现有制度有没有为下海官员准备好上岸的通道。

  谈到前者,有下海官员举温州市原副市长吴敏一为例说,如果吴这样的下海官员重返政府,应该比过去更胜任。2002年,吴敏一辞去温州市副市长职务,下海经商做职业经理人,先在红蜻蜓集团,后在哈尔滨秋林集团任总裁,综观他的经历,起初研究宏观经济,继而管理地方经济,近来经营集团公司,从宏观到微观,都一一经历过,刚过50岁的他,年龄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论及后者,当过市长助理、地方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游劝荣说,如果是组织上安排下海的,当然能重返官场,如果是自己执意下海的,而且办理了辞职或者退休手续,目前的制度是不能让他们回头是岸的。过去的确有过做好企业当上高官的个案,浙江重庆也有私营企业主出任副部级高官的例证,但制度层面则无普遍性。

  至于说“该不该”,游劝荣说,从法理上看,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去官场任职,下海官员当然也不例外。可是,要突破现有干部选拔制度,专门给下海官员创设一个新的制度规范,铺设一条重返官场的通道,既对兢兢业业的公务员不公平,也无现实必要性,因为“党政机关总体上并不缺少下海官员那样的人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