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 我只是个工具制造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11:30 《外滩画报》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整个诺贝尔周期间,他相机不离手:给其他获奖者拍照,甚至和记者们互拍。获大奖之后,他照样天天骑自行车在校园里转悠。他喜欢马蒂斯的作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画,曾经梦想当音乐家……由于对化学的精通,他在生物化学界长期找不到对手。12月8日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11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2008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和经济学奖新闻发布会。

  按照惯例,在发布会开场前,三个奖项的获奖者先到会场的偏厅拍合影。所有获奖者都入座完毕,摄影师拿起相机。

  “等一下,让我先来!”座位中一条人影突然窜到摄影师前,举起相机卡嚓卡嚓拍了一番,然后神色自若地坐回自己的位置。

  他就是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位56岁的小个子可以算是一个另类:从头到尾拿着相机忙个不停:在诺贝尔博物馆到处留影;给每个获奖者拍照;在发布会上与记者们互拍。

  “为什么不呢?我爱拍照,但愿这次能出点好照片。”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钱永健边告诉记者,一边又拿起相机,对着记者拍了两张。第一次忘记开镜头,第二次忘记打闪光;“你让我犯糊涂了。”第三次终于成功。他看了一眼照片,露出满意神情。

  差点失之交臂的采访

  钱永健是今年最受中国记者关注的获奖者,不仅是因为他的中国血统,也由于他出身的科学望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是他的堂叔。由于在“荧光水母蛋白”(GFP)技术上的贡献,钱永健与另一位美国人马丁·沙尔菲、日本人下村修共获化学奖,他也是获此殊荣的家族第一人。

  因此,钱永健也是记者此行的第一采访目标,但对他的约访却几乎泡了汤。

  临行前,记者先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取得联系,约定于11月8号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之后进行采访。由于申请的媒体众多,每家只有5分钟采访时间。

  钱永健于下午2时45分进入采访室,记者被安排第四个采访他。“你能不能只问两个问题?”在记者作采访准备时,新闻官过来抱歉地询问。“钱教授想去听即将开始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经济奖得主)的演讲。”

  正当记者紧张地与新闻官交涉之际,钱永健收拾好相机,大摇大摆地走出采访室。“他离开了。”新闻官的口气也有点难以置信,等在采访室的同行都愣住了。

  在一旁等候采访下村修的日本记者特意跑过来安慰记者:“我很难过。”此时再怎么安慰,都无法消解记者的沮丧。按组办方说法,这是钱永健此行唯一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机会。

  接下来几小时,记者一直在疯狂地拨打电话。晚上7点,几近绝望的记者突然接到瑞典外交部工作人员的电话:“钱教授说,他不知道你们还等着采访;这太不幸了,他一定要补给你这个机会。今晚他听完音乐会,你能来采访吗?”

  终于,在8日晚10点30分,钱永健在下榻的Grand酒店大堂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也是他此行私下接受的唯一一次媒体专访。

  刚刚听完音乐会的钱永健显得很兴奋,与记者谈起他喜爱的艺术家。说到印象派画家马蒂斯时,他两眼放光,“艺术是我的兴趣所在。虽然我更擅长科学,但我总对年轻人说,人是要有一点兴趣的。”他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