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一场全球化式清算(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 10:01 第一财经日报

  20年来美国储蓄率一直下降,从1984年的10.08%至1995年的4.6%,2004年至去年分别为1.8%、-0.4%、-1%和-1.7%。储蓄率负值形成消费者债务泡沫,至2006年中期巅峰时,净房产抵押提取的现金量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9%,为5年前3%的3倍。去年底,家庭部门负债率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较10年前的90%上升40多个百分点。罗奇认为,这种债务增长“简直荒谬至极”,“现在终于结束了”。美国需要抛弃资产导向型储蓄与消费相结合的策略,重建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并削减债务负担。这意味着美国个人消费增长将持续下滑、经济衰退。

  1929年大萧条时,美国遭受股市泡沫破灭和产能过剩打击。美国一战后发展起来的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工商企业倒闭8.6万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开工率分别仅5%、15%,失业率攀升至25%。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受打击核心不在生产层面,而是金融、地产和消费,过剩产能并不表现在美国本身,而是通过贸易逆差表现在全球生产体系的生产端。

  对生产端而言,未来全球再平衡的风险不只在于导致经济增长下滑,还在于产能过剩引发的企业亏损乃至倒闭。

  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再平衡

  全球经济体系的第二大失衡是利润分配失衡。经济学中衡量产出的要素有土地、劳动(管理)、资本和资源等。冷战前,发达经济体之间水平分工,冷战后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分工。冷战后,发达经济体开始在全球配置资源、人力和产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过去20年,全球跨国公司引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生产越来越超越国界。据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统计,2006年全球500家跨国公司销售额达16万亿美元,占全球工业生产总值、贸易额、直接对外投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让的比例分别为50%、50%~60%、90%和90%。

  发达经济体在冷战后的全球产业配置中获得新一轮利润高增长,原因有二。其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投入全球分工体系,发达经济体由于人力和税收等成本渐高,出现纳入世界经济分工体系的强大动力,以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等形式,产业资本掀起新一轮全球化配置,利用更低廉的人力、土地、资源和税收获得更多利润。其二,新兴市场经济体庞大人口的消费力,开始承接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品产能,尤其是消费类机电产品、汽车、通讯和航空。这在市场和销售层面给产业利润创造出空间。

  近20年的高增长让这两方面的利润空间缩小:经过多年发展,人力、税收、土地、环境和资源等要素价格提高,削弱产业资本全球配置的动力;产业发展极大丰富市场供给,机电产品和重工产品产能过剩,昭示着产业利润在市场和销售层面的下降;消费、生产和物流等领域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从根本上考验石油等能源的供给并助涨能源价格,后者给全球产业配置和全球物流体系带来根本考验,开始分割全球产业利润的蛋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