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16:40 《外滩画报》
![]() |
在剧组自己洗球鞋的吴宇森,花费了8000万美元拍摄了史上投资最大的华语大片—《赤壁》。闯荡好莱坞16 年后,这位以“暴力美学”闻名的导演回到中国,其电影创作也转入了第四阶段:“向中国文化、向自我回归”。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美国人一点也不浪漫,我们中国人才最浪漫,而我们的浪漫是一种风度和情怀,包括对国家、朋友和爱人,不管在哪个年代,这种情怀都存在,而在‘三国’那种动荡的年代里更加明显。”
“我居然成为剧组里年龄最大的工作人员了。”吴宇森告诉记者。
拍了大半辈子大片,吴宇森从美国回来了。他在内地拍摄的《赤壁》斥资8000 万美元,创下华语电影投资的新纪录,剧组工作人员高达上千人。
在拍摄的9 个月里,吴宇森注意到,大多数剧组人员是年轻人,只发现了一个放烟火的工作人员白发苍苍。吴宇森以为这位老人年龄一定最大,特地上前询问。“谁知道,人家还比我小一岁”,吴宇森自嘲地笑了。
吴宇森,今年62 岁,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临时安家已经两年多了。
在北京酒店里,吴宇森身着西装坐在记者对面;因为长年穿正装,他曾被赵薇调侃为“唯一会在片场穿西裤的导演”。拍完《赤壁》后,吴宇森头发又掉一层。拍摄期间,他住过两次医院,血压高过多次。但他不愿服老,戒烟戒酒。
1 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连坐姿都没有变过,看上去十分温和。但在老搭档张家振眼里,吴宇森却从来没有温和过,“反正对我,他可没这样。他还是当年那个倔小伙子,固执起来,谁都拉不回来。”
在妻子牛春龙眼里,大她5 岁的丈夫,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当年很普通,长得也不帅,脾气也不好,也不出名,但是就是敢娶我。”
“可能是吴宇森已经过了更年期的缘故,现在整个人的状态温厚了很多。”
牛春龙调侃地说道。在拍《赤壁》时,吴太帮吴宇森洗过两三次球鞋。整整9个月,大多数时间都是他自己洗鞋。“他觉得这是脏的东西,不要我来碰,在洗碗这方面,他也很在行,洗得非常干净。”
牛春龙说。在香港导演中,相比杜琪峰的“大佬霸气”、徐克的“机灵古怪”,吴宇森非常低调。吴宇森喜欢幽默,除了在片场发挥外,还放进电影中去。比如,《赤壁》中有一个诸葛亮给鸽子扇风的桥段。
在他看来,27 岁的诸葛亮,年轻、活泼,又种过田,有一颗爱心和童真。吴宇森说,“我还让诸葛亮给小马接生。让观众看起来会觉得,我也曾经这个样子,我也能成为诸葛亮,周瑜是我的朋友。”
“以前我的电影里出现的都是悲剧英雄,现在年纪大一些,人生观改变了很多,反而更加乐观一点。我想,观众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态度,都和三国人物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这位以暴力美学走红世界的大导演告诉记者,他的下一部电影可能是爱情片——《1949》,这部电影和政治毫无关系,而是讲述3对恋人在动荡年月里的悲欢离合。
7月10 日,《赤壁》在全球同步公映。1992 年吴宇森离开香港闯荡好莱坞,到回国拍《赤壁》,这条回归之路,吴宇森走了足足16 年。
吴宇森的好莱坞绰号:“一次性约翰”
在美国,吴宇森曾表示想回内地拍“三国”时,张家振不放心地问了三遍:“你确定要回来?”
“他真的很想拍三国,如果我现在不帮他去完成这个梦想,他以后一定会怨恨我一辈子。”张家振告诉记者。
监制张家振和吴宇森相识已经30年,一个做制片,一个当导演,这对黄金搭档从香港一路闯荡到美国。张家振回忆,起初两人都没想到去好莱坞发展。
他曾在徐克工作室工作,负责把徐克旗下的所有电影推销到海外去。张家振发现外国人都特别喜欢吴宇森的电影;后来有人看到《喋血双雄》,就开始要吴宇森来拍戏。吴宇森和张家振两个人投缘,干脆跑出来开公司,拍了电影《纵横四海》和《辣手神探》。
“那时在香港,吴宇森能拍的题材有限制,所谓英雄片、警察片其实就是黑社会,讲来讲去都是那些东西,他一度没有灵感而困惑。遇到有美国的机会,他就准备去尝试一下。”张家振表示。
1992 年,吴宇森和张家振开始闯荡好莱坞。初到好莱坞,吴宇森经历了痛苦的适应过程。
一个经典的段子便是吴宇森刚到美国时,因为英文不好,错误地说了“No”,丧失了第一份和福克斯合作的机会。
吴宇森告诉记者,这个段子有点小误会:“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还在忙着拍摄《辣手神探》,每天16 个小时工作,已经很累了;一下飞机就和美国人开会,有时候就会听不清楚别人讲什么,我就随便应对一下,有时候就错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其实也没有构成什么影响。”
拍第一部戏《终极标靶》的时候,吴宇森还需要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张家振在旁边帮忙,等到拍第二部戏《断箭》的时候,他能冲着张家振喊:“你走得远一点!”
吴宇森自觉有点幽默感,“我不会因为我英文不好,就有不如人的感觉,反而得到很多人的尊重。”
语言问题还容易解决,吴宇森在好莱坞最大的问题是必须适应好莱坞的工作模式。《终极标靶》给了他很多教训。
美国分级委员给该片打了NC-17—这是商业电影最不想得到的分级,17 岁以下的观众都被限制观看。吴宇森沮丧的是,他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些地方,才能到达相对安全的R 级。“在香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官方审查那边有问题,他们会告诉我,‘我们不喜欢这段,太过了。’那么我就能修改。但在美国的鉴定很模糊,我必须去揣测他们的意图。”后来,电影中一些巧妙的隐喻不得不被剪掉,当然还有那些血淋淋的段落。
《终极标靶》之后,吴宇森为了一部电影忙碌了很长时间,整整两年都没有新片出来,结果新片仍然流产。
1993 年的《终极标靶》和1996 年的《断箭》是吴宇森与好莱坞互相适应后产生的作品。1997 年的《变脸》是大片导演吴宇森献给好莱坞的一份大礼。
拍《变脸》时,吴宇森对约翰?屈伏塔说:“就拍一次,OK ?” 屈伏塔很惊讶,说:“约翰,我们无所谓的,你让我们拍20次也没问题。”吴宇森却说:“一次就足够了。” 吴宇森一直坚信第一次拍的是演员最自然的表演,最为原生态的。
此后,屈伏塔和尼古拉斯?凯奇叫吴宇森——“一次性约翰”。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因为我相信我的演员们。”吴宇森说。
一次拍摄,一位男演员不愿意用头撞厚石,怕受伤。吴宇森很受挫,于是用头猛击了那块厚石头将近20 多次,一边演示一边对演员说:“看到吗?没有什么感觉的”。其他的拍摄人员开始责备那位演员,“你看看你,让我们的导演做什么了!”
拍摄《变脸》的过程中,美国制片方的干涉明显减少了,票房收入达到1.12 亿美元。此后,由汤姆?克鲁斯制片的《碟中谍2》票房收入高达2.15 亿美元,票房吸金能力向好莱坞证明了导演吴宇森的实力。
2002 年,吴宇森拍摄了投资1.5 亿美元的《风语者》,成为华人中第一个真正能拍好莱坞大片的导演。
在好莱坞,每位导演都会按照电影类型被定义、分类。被定义成为类型商业大片导演后,吴宇森很困惑。他告诉记者:“好莱坞很奇怪,你被定义成商业大片导演,你就不能再去拍文艺片了。”
搭档张家振则笑道:“他能拍嘛!天生就是那种拍大片的人,整天脑子里想的东西都是很大的命题,我们怎么能给他找其他的东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