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身份都为了激发创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 16:54 视觉中国
【PART 2】 原研哉:所有的身份都是为了传播文化和激发创想
视觉中国:原研哉的名字在设计界是非常崇高的,因为您不光是在做展览,更多是在传播设计的意识、构建设计理念、启发大家来做更多的思考和反刍。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多重身份?您觉得自己对设计界肩负着某些责任和使命么?
原研哉:虽然我有很多身份,但所有身份实际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传播美的意识。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影响和激发更多新的创作理念,或者说让别人去觉醒,这是我一直以来所尊崇的一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我一直以来比较主张自我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日本有自己的日本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强化自己的文化意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另外我还一直在想关乎未来的一些事情,这里所说的“未来”并非我们接下来四、五年后短期的未来,而是五十年以后,这个世界和我们社会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这五千年也是一天一天走到今天的,今天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历史时刻在延续。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当中,整个文化发展到今天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我们能为接下来的五十年或者更长的历史做些什么?我本人在这个领域里面又会激发后人什么样的创想?这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责任。
视觉中国:如您所说,您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日本民族文化的东西,譬如说您将“白色”、“纸”这样的设计元素运用到极致,请问您对这种素材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您在使用他们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考量?
原研哉:在这里可能有一个小的误解,我并不是说讨厌一些鲜艳的颜色,或者仅是单纯的喜欢白色,我是非常注重材料本身的原有的颜色——天然的颜色。让我认为没有必要使用颜色时都尽量不使用颜色。比方说在下面正在展览的很多设计本身就是无色或者白色的,当然我们把它用做不同的用途中时会把它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我总觉得天然的颜色是最好的。的确,可以说是个偶然,在之前所有的设计作品当中,白色的作品相对多一些,给所有的爱好者或者观众留下了一个原研哉比较喜欢白色的印象。其实现在在东京我的一个展览就是五光十色,采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因此我觉得,颜色本身并不是我在设计工作当中自己独创或者自己特有的一种坚持,并不是这个意思。
视觉中国:在您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重新审视设计的举动,比如说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的设计就隐隐透出批评的味道,人们抽纸的时候有阻力,于是被提醒要环保,节省用纸。我想问一下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也会看到相关的内容吗?还有您能不能给我们多聊一下批判的设计?
原研哉:刚才您提到的这个例子我简单说明一下,这个作品实际上是日本有一次展览当中的一位设计师提供的方案,方型的设计有很多优点,在搬运的过程中非常方便,但是对于卫生纸来说大家都比较习惯圆型的设计,圆型的设计在生产方面是非常方便的。如何把方型跟圆型融合在一起?于是我做了一个创想,把方放在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阻力,同时有节省资源的作用和功效。整个事件也给我自己新的启发,换句话说,不是新的设计去替换旧的设计,或者新的设计就比原有设计好,而是在整个的展览当中,把原有的设计跟新的设计同时提供给我们的观众,让他感觉到事物是怎样发展的脉络、改变的脉络,从中去发现更多有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另外在这里我也想给各位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方型的东西在整个的社会当中或者说整个的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是贯穿始终的,最开始人们认为我们的大地就是方型,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房子、大楼也是四方形的,我们在走进大厦的时候入口是四方形的,电梯是四方形的,桌子是四方形的,电脑是四方型的,键盘也是四方型的,我们写字时候用四方型的纸,写完信用四方型的信封装起来,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四方形的东西?但是大自然中四方形的东西却非常少,有六棱的,有三角形的,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形状,为什么人类这么偏爱四方形的东西,我也想反过来问在座各位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欢四方形的东西?
视觉中国:或许这是一种习惯吧,是一种惯性思维在作祟。
原研哉:我个人认为,人类比较偏爱四方形可能是由于人类自身的身体结构,我们有双眼,双眼是平的,我们有两只手和两条腿,在使用四方形的时候相对方便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比如说芭蕉叶,我们把它折几折之后很自然就成了一个直角,再折几折很自然就成了一个方型,可能人类在最早使用一些器物或者工具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东西变成了四方形,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但是我相对比较喜欢圆型,像盘子、杯子,有一些设备的圆孔都是圆形的。我之所以喜欢圆形的西,可能跟人类发展历程有关系,大家也知道,圆形的东西在最开始产生的时候不是通过圆周计算、数学理论得到的,而是在石器时代有一种像面包圈一样的石器,人们通过不断旋转取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新工具,所以圆形的东西是最开始通过人类使用工具所产生出来的。
人类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改变自己生存的空间得以生存和发展到今天,而设计本身也是通过自己的创想改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跟整个人类发展有某种相关联的部分,或者这也就是设计最开始的起源,因此我非常喜欢圆形。我也想再说一下,我做平面设计跟艺术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是展现个人的魅力,而我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是人类共有的感觉。把这些共性通过一种可视的方式手段表现出来。我也想通过这次在北京的展览,把关于人类共通的创想这一点让很多的同业和观众体会,这也是这次展览会我的目的。
视觉中国:我们看原研哉先生的作品,能感受到到您所提倡的回归自然、回归原点,甚至我们能从中得出一种禅意。原研哉先生倡导的设计理念,是不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积淀才能领悟到这一点?中国人经常说年少轻狂,年轻人的想法都是不断要向前冲,原研哉先生提倡回归原点是在年轻时候就有的想法还是后来慢慢产生的?
原研哉:提到禅意,我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其实并没有掺入所谓禅意这部分东西,但是不管是对于数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小说家,或者像我一样的设计师,我们其实是攀登了不同的树,但是到了顶峰的高度看到了一样的风景。我的这棵树就是自己若干年的积累,还有自己从事的工作,最终我看到的风景跟哲学家、数学家等等其他顶尖的人物看到的风景可能是非常近似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禅意。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年轻人都是向着前方去努力奋进,作为我个人年轻时候也确实是只是面向未来,经过了若干年的积累才回到了自己的原点,这可能是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我们感觉在近二十年来,中国很多的年轻人受到了海外很多文化技术的影响,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日本、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是一样。但是我总是在想,是不是经过新的思路或者技术带来的大的变化,等在我们前方的就是幸福?我开始慢慢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不了解两千年中国是什么样,我也不了解二百年以前的日本是什么样,在过去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很多我们还未知的领域。慢慢通过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过去未知的东西非常兴奋,回顾过去,把过去的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挖掘出来,这就是最新的新鲜事物。所以我就一直在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中挖掘一些新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也希望给年轻一代一些启发。
视觉中国:我们都不好意思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给别人看,会觉得不好意思,那么原研哉先生年轻时候的作品是不是也不希望被别人翻出来看?
原研哉:这样的情况确实有,在这次2011北京的展览当中,我也拿出了很多以前老的作品,比如像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当时有帮朋友做的一些书的装订设计,如果各位观众有兴趣,也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