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五位茶人茶海沉浮,是品饮?是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07:14 新浪尚品

  人物三 苏荣新

苏荣新苏荣新

    苏荣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茶叶审评师。

  ◆普洱茶最珍贵的地方,是它长大的过程,好的原料,加上正确的加工方式,经过时间的孕育,变幻无穷,就像一个小孩长大的过程。

  ◆炒来炒去没有用,要让好茶走到千家万户去才是真的。茶叶要让群众受利,才能发展爱茶人这个群体。

  ◆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达到卫生标准的茶都喝。我最幸运的事是自己做了茶叶这一行,自己最喜欢的事能成为自己的事业,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一共有一万两千多平方米的仓库,我是一个存茶为生的人。

  ◆中国其他的茶种还不够出口的标准。相对的,绿茶要喝新鲜的,红茶和乌龙茶放很长时间也是可以喝,但不会变得更好喝,与岁月有交流的茶种,只有普洱茶有这样的魅力了。

  茶中自有黄金屋

  苏荣新早前从事餐饮业,当时他发现大部分的酒楼都对于“餐茶”不够上心,大多用比较低劣的茶叶,于是他精益求精的脾气加上自己对于喝茶的兴趣,从提高餐茶品质入手,逐渐接触和开始研究茶叶。经过认真调查,苏荣新发现当时茶行的经营比较混乱,茶农、茶商、茶厂各自为政,都在经营茶叶,茶叶的质量、价格良莠不齐。于是,他又做起了茶生意。为了保证货真价实,他坚持到原产地进货;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关茶叶的研讨会、交流活动他都不错过,并借机结识更多的合作伙伴,天道酬勤,苏荣新开始由中山、广州向全国各地展开,甚至还“走出了国门”。

  据苏荣新回忆,1980年代人们刚解决温饱问题,大多追求的是喝酒、吃肉,90年代初才开始新兴茶叶文化,1996年中国大酒店拍卖一款铁观音,正式让茶叶行业的发展上了正轨。对于茶叶的商业产生,苏荣新认为要在同一个空间里,实现多种商业模式,比如吃饭、喝茶、卖茶,可以融为一体,好茶光存储,光纪念是没有用的,要让群众能喝到,让受众面增广。“我1986年开始接触茶,但在2003年才接触到真正好的普洱茶,因为当时才有对于普洱茶的概念基础。”

  对于商业模式的操作,苏荣新赋予自己更多的是对于茶文化的推广责任。“几十年后,连文革砖茶也会越来越少,很难喝到,好的老茶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在还不是茶叶文化和市道最辉煌的时候,一百年后世界和平,茶业最辉煌的时代我看不到,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好茶存一些起来,让后人可以有这些无可替代的好东西好味道品尝到,然后记住我。”

  说起普洱茶的味蕾变化,苏荣新意犹未尽,“生茶在存放期间对仓储要求很高,同样年份的茶,仓储条件不一样,味道会完全不同。所以,喝到一片好的老茶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可以感受它在几十、上百年岁月中经历的艰难过程。我现在也收一些新茶,每年拿出来喝一喝,感受它的每一次变化。”

  苏荣新自己出品的“鸿运砖”每年出品几千件,现在市场价100多元。他说:“如果有人炒茶,我会马上出一批2009年的到市场里,把价格压下来,茶叶要让群众受利,才能发展爱茶人这个群体。”

       人物四 陈露云

陈露云陈露云

    陈露云,云南古云海茶行总经理,邓时海著作《普洱茶》的协作者,也是邓教授大陆的第一个学生,从事普洱茶行业有20多年的经验。

  ◆除了收藏普洱茶带来的日后的经济效益,每年把自己收藏的新茶拿出来尝一下,去感受它的口味变化与进步,这也是一种生命的美,实在让人期待。

  ◆清朝末年到1950年代属于号级茶,从1950年代到文革是印级茶,文革到1995年是七子饼,95年以后出现乔木茶。这就是普洱茶的发展,也是普洱茶的断代。普洱茶断代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断代断得很干脆,每个级别的品味截然不同,没有重叠没有过渡,对比鲜明。

  ◆根据清朝文献记载,“每年入山做茶十余万人”,这样的规模不亚于现在。留到现在100年多年的茶就是号级茶。解放后私人茶庄收归国有变成茶厂,普洱转型,转到印级,印级茶是大茶厂做的,保留了一些传统遗风。文革后有了七子饼,七子饼完全改变了传统工艺,但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还是有很大分别的。

  ◆我不觉得这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份事业,要自己花心血去经营去传递的事业,因为普洱茶是修身养性的东西,我这一路与普洱的不解之缘,也让我自己慢慢沉淀下来,被普洱茶修炼,让我静心养闲。

  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

  陈露云在昆明的“古云海”茶庄低调而精致,她20多年前就曾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当任办公室副主任,从80年代起便多次代表云南率团到国内外进行茶文化交流,虽然资历优越,但陈露云一直以一个爱茶人的心态来面对普洱茶,“我是一个被普洱茶修炼了的茶人。”

  从事普洱茶行业这么多年,陈露云经历了一路普洱茶的发展:普洱茶之前一直是“墙内栽花墙外香”的情况,70年代时候云南的普洱茶出口只有四分之一,90年代初开始,普洱茶开始从台湾流行起来。1989年,陈露云参加第一届茶文化研讨会,受台湾和福建茶艺文化的影响,才确定把国内茶文化定名为“茶艺”,开始了国内茶业行业的正规发展路程,1990年陈露云受邀去日本交流茶文化,大陆的茶艺文化才迈出了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说起普洱茶一路涨价的原因,陈露云分析道,“普洱茶阴阳相济,是一个雅嗜,之前韩国的和尚把喝茶当作功课,当时他们喝的是绿茶,但时间长了后,发现绿茶伤身伤胃,于是改喝普洱,喝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普洱修身补气,在和尚修行的时候给予了灵性的辅助,于是从香港、台湾、广州开始,普洱逐渐开始受欢迎,价格也就自然高了。”

  在喝熟茶,藏新茶的理论上,陈露云非常同意邓时海教授的观点。“现在做出来的茶80%被留存下来,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商业流通的原则。如果80%的普洱茶被喝掉被消费掉,那样的普洱茶价格市场才会稳定。换句话说,就是要用熟茶去做普及工作。所以做茶应该先喝老茶,认同老茶、了解老茶、喜欢老茶后,再去做新茶,这样才会对新茶有共识,收藏以后才会有信心。”

  任何文化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底层是技术和功能,中间艺术,顶尖层是思想、道,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艺、道。这些年来普洱茶用艺术的发展来牵动技术的进步,让喝茶人在喝茶时感受到茶之外的东西,也只有普洱茶才有如此丰富的理性和感性的内涵。

       人物五 刘志林

刘志林刘志林 

    刘志林,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一定要把快销品的营销方式引入传统茶叶营销。

  ◆“商品”之所以叫“商品”,首先要有标准,要满足消费者“量”上的需求。过分强调无法商品化的传播,在我理解就是炒作。

  ◆货币贬值、经营水准提高、产量的变化,都影响了茶叶价格。这是经济背景引发的大趋势,房价菜价皆是如此。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其实在中国的消费品中,本身价格就是构成价值的很重要一个部分。

  ◆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运作茶叶奢侈品品牌。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品牌,闯出一条高端茶叶不一样的模式。

  绵绵如新绒,润物细无声

  “绿茶茶型很美,像在杯中舞蹈,不单是味觉,更是视觉的享受。”刘志林举着剔透的玻璃杯这样说。聊到禅宗,刘志林兴趣盎然地提到竹叶青的“平常心”,说“禅宗是中国道家版的佛教”。在竹叶青的8年中,他渐渐开始用心去感受茶韵,不仅用眼、口去喝茶,更是用心喝茶。

  8年前的刘志林是做快速消费品的。快销品的从业经验让他在茶业营销中保持了独特的视角和运营方式。关于茶业的发展,刘志林这样分析市场:“茶叶市场其实是很“碎片化”的市场,本身就几百亿的市场容量,却被几千家甚至上万家企业很细的分割了。而康师傅方便面则可能占到方便面市场百分之五十的份额。就算中国茶业内销最大的天福茗茶,十多个亿的市场份额,其实也只占总额的2%—3%。究其原因,中国茶叶市场被极度细分。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的名茶,到杭州一定会提到龙井,到福建一定会提到铁观音,到云南一定提到普洱。茶企都被地方性的名牌区分开了,加上消费者也有多年甚至很多代的消费观念。你想让杭州人不喝龙井喝普洱,这个很困难。“

  市场细分是每个茶企都无法回避的困难。拿竹叶青举例,竹叶青在四川有着很深厚的消费基础,很多机关团体都会将竹叶青作为四川的名片。而一旦离开四川,在北京、上海等地,就要面临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问题。要向当地名茶几百年的消费基础挑战,无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难想象,北京的张一元若要在广州开门店,也是要经过一番恶斗的。

  当然也有成功案例。著名的天福模式,是茶企能够推向全国化的有效模式。天福在全国有1400多家店,通过渠道品牌的形式,整合各地的名优茶。而要扩充渠道,就必须要自建渠道。比如快销品中的方便面,可以借助某个商场,某个专卖店扩充渠道。而茶叶的特殊性在于,其渠道商本身就是和生产商是一体的,具有相当强的排他性。如果渠道体系必须自建,则资金的需求量会非常大。刘志林说:在北京,有天福这样全国性的品牌,有张一元、吴裕泰这样区域的渠道品牌,在他们已经占位成功的情况下我们去抢位,相对就很有难度。

  “立顿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 茶叶要走出去,一定要强调品牌化、标准化。什么叫龙井?有标准吗?什么叫铁观音?答案多都太宽泛。中国的茶企其实一直在透支品类资产。”刘志林惋惜地说。

  金华火腿曾经出过一个质量事故,结果整个金华火腿这个品类销售影响至少五六年。四川也出过一次碧螺春色素的质量事故,几年之内,整个四川的碧螺春都无法销售。品类销售的意思是:你可以销售,我也可以销售,一出问题,我们就得一起担后果。毕竟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质量标准和道德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最后把品类做崩盘的可能性很大,风险很高。

  五年以前有一种近乎刻薄的笑谈:茶叶是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品类之一,但是由一帮最没文化的人在运作。这几年,大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很多行业外的经验,竞争水准提高很快,也涌现了很有希望的大企业。最值得期待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茶叶的渠道创新一定会带来很好的机遇。尽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互联网品牌出现,但是有企业不断在尝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