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时代的可能性

2013年06月24日 07:57  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微博

  艺美基金会草场地的展览名字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这个题目看起来泛泛得似乎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当今环境下的展览,但其实这是个充满开放性的疑问句,在充满无限可能的今时今日,人们在却并没有丧失选择权的情况之下,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地适应这个电子时代?

@时代的可能性 @时代的可能性
@时代的可能性 @时代的可能性

  “@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是在首尔和北京两个城市的巡回展,展览上展出了徐冰、缪晓春、李晖、温凌、宋易格、陈蔚等八位青年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了绘画、影像、多媒体等各种载体,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在所谓的E时代,电讯等高科技对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及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

  缪晓春的《无中生有》是三维影像装置作品,作品中透明形体充斥在立方体的每一个面上,从不规则的圆形逐渐演变成人形,每个人形却都没有面孔,只有代表身份的轮廓。而陈蔚的作品《失踪的塔》则是一系列的手工雕刻和画作,一座座风化了的白塔被封印在了树根中、水泥里,象征着旧世界的文化逐渐消失、成为记忆。艺术家徐冰的作品《新英文书法-春江花月夜》则是他2012年的作品,画面上古朴的中国书法字却是用英文书写的,作品风格与他之前的《天书》、《地书》很像近。温凌的作品则是贯穿了他一直以来的风格,作品《妈妈》中呈现的两代人之间的疏离感恰恰是当下时代最常见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创作的过程是默画,靠记忆画画,用记忆对现实生活进行一次过滤。”

  对电子时代反思的作品从上个世纪开始就不算少了,然而值得称道的是,区别于大多数一边倒式的批判作品,这次“@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的态度更加中立,那个展览题目中大大的What代表的也正是当下年轻艺术家们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在全新的创作语境之下,一切都是未知、陌生的,或许适应过程让人难以接受、有恰恰因其够新而充满多重可能性,究其根本这也是对全新社会进程的哲学式思辨。

  诚实点讲,即使我们批判电子时代的人情冷暖、批判消费社会的节奏过快,仍然还是要处于其中、用于其中,并且大多数时间乐于其中,诚实面对自己的诉求、并且理智控制它或许才是避免批评沦为“面子工程”的好方法吧。文/李谦

  “@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群展 8月11日 艺美基金会草场地空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