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首富王传福:我的决策有98%以上正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6日 10:06 《经济观察报》

  导语:在比亚迪员工的眼中,老板王传福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疯子”。虽然头顶着胡润和福布斯两个富豪榜的“首富”光环,但他仍然会把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实验室里。

  不过这并不妨碍王传福成为比亚迪的精神领袖,在这个由他一手创立的商业王国里,四处都弥漫着浓烈的王氏风格,很多员工由衷地钦佩他,并视他为楷模。

  这不仅是因为王传福身为老板,仍对每一个技术细节了若指掌,更重要的是,他正在带领比亚迪成为一个颠覆者。他曾豪言,比亚迪汽车将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并成为电动汽车的领头羊。

  虽然这个目标听起来像是在放卫星,但王传福确实在他的商业世界里书写了一系列奇迹:白手起家的他仅用了5年时间成为 “电池大王”,用14年成为中国首富;在涉足汽车业后,他又带领着比亚迪成为自主品牌阵营中最大的黑马,其F3车型月销超过3万辆,是单车销量冠军。

  不过这个“口气不小”的新首富平日里却是个行事低调的人,他不着华装,不开名贵跑车,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若是初次见面,即使有再敏锐的嗅觉,你也根本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外表朴实、不苟言笑、说话略带安徽口音的小个子中年男人就是拥有350亿元身价的中国首富。

  “王总是个有大梦想的人。”王传福的左膀右臂如是评价。“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也将其形容为“发明家爱迪生和经营鬼才杰克·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坚信王传福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生意人之一。

  也正是在芒格的强烈建议下,巴菲特通过旗下中美能源公司(Mi-dAmericanEnergyHoldingsCo。)购买了比亚迪10%的股票。比亚迪从此名声大振。

  王传福于1966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排行老七。上初中时,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8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哥哥王传方不得不中途辍学,赚钱养家,姐姐也早早出嫁,惟一的小妹妹则被送给他人寄养。

  与哥哥相依为命的王传福一开始并没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当时他只想读个包管分配的中专,然后早早地毕业赚钱,好分担哥哥的压力,但由于他缺考了两门课程,最后的分数只能进入当地一所新建的高中。让王传福没有想到的是,他未来的命运也因此而彻底改变。

  83年,王传福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后来这所学校更名为中南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和哥哥都看到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于是,上了大学的王传福更加勤奋,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并由此开始了改变他一生的电池研究。1990年,王传福硕士毕业,随即留在该院的301室工作。

  家庭的变故磨砺出王传福坚韧的性格,也不断鞭策着他勇往直前。凭借出色的业绩,他留院工作仅两年,就被破格提拔为301室副主任。

  1993年,机会再一次垂青王传福。当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这与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再加上科研能力突出,年仅27岁的他再次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

  在世人眼中,出身贫寒的王传福走到这一步已是一个奇迹,也足够成功,但他天生就是个冒险家。在发现他所从事的电池事业大有可为后,他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铁饭碗”,怀揣借来的250万元,带着20来个员工,于1995年创办了比亚迪。

  当时手机远不像今天那么普及,一部“大哥大”要卖2万至3万元,王传福却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手机的普及是必然趋势,手机充电电池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他意识到这是他运用自身电池技术专长的机会。

  不过光是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就需要数千万元的投入,要是建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的锂电池工厂投资更是高达几十亿元,相比之下,王传福借来的250万元启动资金简直是杯水车薪。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会选择放弃项目,但王传福没有。他大胆地设想,如果不买那么昂贵的生产设备,而是充分利用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就会低得多。

  于是,王传福独创了一种主要依靠人力的生产方式,先是自己研究制造了一些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然后再把生产线分解成一道道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王传福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让比亚迪电池的制造成本比日本竞争对手低了近40%。

  此外,王传福还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这又比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成本至少低40%。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并引起了对方的强烈兴趣。由于价格优势明显,比亚迪迅速取代三洋,成为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迅速飙升到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

  1966年2月15日出生,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2009胡润中国百富榜上以350亿身价成为中国内地首富>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以396亿元的身价成为内地首富>现任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大部分日系电池厂商都陷入亏损,而比亚迪却凭借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而这个电池业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也迅速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亿元的中型企业。这一年,是王传福创业的第三个年头。

  每当回想最初创业时的艰辛和成功,王传福总会生发出颇多的唏嘘感慨,因为正是这段经历,让王传福对自己的梦想更加笃定,而他也从中总结出了一套获得商业成功的“锦囊妙计”。事实上,在随后的汽车及新能源战场上,他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战略战术。

  获得第一次成功开始,王传福就开始酝酿更大的计划。为了稳固管理层,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他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管理层持股。到2002年比亚迪上市前夕,王传福自己所持的比亚迪股份已降至28.8%,其余还有34名高管持有公司股份,持股比例达22.6%。

  2002年7月,完成管理层持股改革的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发行价格为每股10.95港元,为当时H股股票最高发行价,融资16.37亿港元。而此时,比亚迪的员工规模也已从刚创办时的20多人,增至2万余人。

  2003年,王传福再次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通过购买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权,宣布正式进军汽车业。他试图复制在手机电池领域的成功模式,来打造一个新的汽车王国。

  和制造电池的方式一样,王传福的汽车生产线也主要是靠自己研发。一组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在引进上百台套世界领先的整车制造和检测设备基础上,比亚迪启用自主研发的汽车冲压设备360项,调试自主研发的汽车焊接设备825项,安装自主研发的汽车涂装设备656项,整合自主研发的汽车总装设备412项。

  比亚迪的汽车生产线也是由大量人力组成。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极低,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点,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汽车40%的工序是靠人工完成的,比亚迪也要尽可能地把汽车的工序分解到人工”。一个惊人的数据是,这家年轻的民营企业现有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13万。

  在集聚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技术至上的王传福也十分看重技术工程师队伍的组建。“未来比亚迪的工程师队伍还要发展到3万名。”王传福说。

  他的思路很清楚,如果比亚迪像其他自主品牌一样,每开发一辆新车都将设计外包给欧洲公司来做,那么每款车的研发成本至少增加2000万欧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但如果这些工作都由自己来做的话,就可以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