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新重温三株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09:58 中国周刊

  最困难的事

  面对选人——这复兴道路上最困难的事,吴炳新的应对措施是召回高层旧部。

  “没有离开现在三株的人是三株大浪淘沙的黄金宝石,是东山再起的基石,而当初那些走了的人,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三株没有舞台提供给他们了,他们离开三株也是对三株的贡献,现在需要他们回来。”吴炳新说。

  吴炳新为新成立的医药集团,请回了两名旧将乔德京和杜文赞担任高级顾问。吴炳新盛赞“老臣”们的回归:“今天的德京、文赞,不是原来的德京、文赞,他们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今天的经验对三株复兴有巨大的价值。”

  而老臣回归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现任三株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宪法。李宪法一度离开三株,去了另外一家公司担任高层,业绩突出,但是这家公司给他提供的舞台不够大。吴炳新得知后,亲自请他回来,邀其负责三株的医药行业。李愉快地接受了吴炳新的邀请,返回三株之后,吴认为他“做得很好”。

  据悉,先后回归三株的副总经理级别以上的高层将近10人。

  当然,吴炳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三株化妆品的营销工作一直不见起色。吴炳新无奈拿掉了原来的负责人。后来又请回两位老三株人做高管,才收到成效。

  消灭“恐龙”

  而对于意欲复兴的三株来说,人背后的制度变革比人本身更为重要。吴炳新深知这一点。

  著名财经记者方向明曾经将创业之初三株的体制描述为“长颈鹿结构”:细长的颈部支起高昂的头,使之中心能够高瞻远瞩,而大区、省级指挥部是精干的身躯,地级子公司一插到底是其灵活的四肢。虽然整个体形略显修长,但由于结构紧凑依然健步如飞。

  但是,这种体形随着躯干臃肿而演化为“恐龙结构”——省级与地级变成效率不高的中间管理阶层,而县至乡村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变成行动迟缓的手足,由于陷入大量琐碎管理事务,高度集中的小脑袋也不再那么灵敏,随着市场环境的陡变,这个恐龙形结构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弱小了。

  针对这种“恐龙结构”导致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弊病,吴炳新重新确立公司管理的“三权鼎立”制度:按照“董事会+总裁+监事会”的模式进行公司管理,使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

  这样一来,三株旗下的每个集团,都是一个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各集团的总裁有基本的决策权力。而三株集团的董事会,只负责确定年度规划是否可行。按理说,吴炳新没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样事必躬亲了。

  不过现在,吴炳新每天只睡5个小时,他的秘书常常一个月有20天都见不到他,甚至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知道吴炳新行踪的,是陪他全国各地到处出差的一个员工。吴炳新需要他给订飞机票。

  吴炳新出差搞的是“突击检查”。“(这样)下面的人就不敢糊弄你了。”他说。原来,他被员工糊弄过,而这种“糊弄”甚至成为了日后加速三株崩塌的原因之一。

  在一次内部总结会议上,吴炳新曾经气愤地说:“吴炳杰(注:吴炳新的弟弟)到农村去看了看,结果气得中风了,实际情况跟向他汇报的根本是两回事,他在电话中对我说,不得了,尽哄人呀。”

  而现在,财务出身、精通技术的吴炳新有时被手下的人戏称为“老狐狸”,“骗不了”。有一次,吴炳新去哈尔滨出差,围着一个经销商的展台只看了一圈,就准确说出了对方的盈利空间和利润比,让对方很是吃惊。

  “讲实话,办实事。”吴炳新希望三株集团的每一个人都能培养这样的习惯。

  少谈过去

  在三株的一份资料中,明确了现在对外界的沟通原则:“少谈过去,重点是现在和将来”,“少说话,多做事,言谈举止都关乎企业形象”。

  有一次,济南市的一位负责人对吴炳新说:你这个人很低调,你手下的人可不是这样啊。吴炳新意识到了问题,马上开会,要求三株人必须加强政治修养。这些年来,吴炳新从来不住五星级宾馆,也不坐头等舱。

  吴炳新承认,自从湖南常德事件之后,他“刻意变得低调”。面对媒体的采访请求,他几乎都让自己的秘书礼貌地拒绝——这很容易被理解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吴炳新并不认为这是怕。

  “我那个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三株如履薄冰,三株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说出事就出事,一个小石子就能让三株出事,但是我们刹不住车。我们出头了,但是我们就是走到那儿了,没办法。”

  他说,当你自己实力不行的时候,你必须低调,谨慎前进比张扬前进阻力要小。

  这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吴炳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复出的潜行者,而潜行者们的最大特点就是,等他们再次浮出水面时,或许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拟好遗嘱

  对于吴炳新和他的三株来说,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的契机也许是酝酿多年的上市计划。

  前些天,一家美国公司专门来三株考察,希望吴炳新能够在美国上市。这家美国公司的负责人是克林顿家族的成员,已经帮助重庆、深圳、杭州、包头的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在美国上市。同时,他还是吴炳新的一个好朋友,“在美国不管我去哪里讲座他都跟着去”。

  实际上,早在1998年,吴炳新就希望借助儿子吴克立(原名吴思伟)的路德公司来完成三株的上市梦想。当时的一切运作完毕,但是负责的券商出事了,三株上市的事情只好搁浅。

  “我从创业那天就定下了,三株将来一定要称为一家公众企业。”吴炳新说。

  而对于这次找上门的机会,吴炳新的态度是“再推迟一下”。他坦陈:二次创业的三株,一直是在健康发展,但不是快速发展,“明年应该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年头,后年进入初级裂变,大后年进入裂变发展,2012年应该是辉煌再兴,争取上市。”

  而在内地与美国之间,吴炳新倾向于在美国上市。“在美国上市,管理费用要高,维护费用要高,但是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他说。

  对于上市的目的,吴炳新直言不是为了圈钱。“谁能保证你每一代都能是市场精英呢?家族的人才是有局限性的,上市会把三株从家族股份改造成社会股份。”

  他甚至拟好了遗嘱:凡我吴家子孙,今后不再做三株公司的总裁,只能做董事长;凡子孙中有吸毒、赌博者,一经查实,开除出家族,不再具有财产的合法继承权。

  而面对“如果三株没有吴炳新会怎么样”的问题,他说他比较欣赏王石关于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论述。王石曾经说过,他对于万科最大的贡献是为万科培养了一个团队,培养了一种制度。

  “你将来会为自己写自传吗?”这一次,他没有像回答其他问题那样迅速地给出答案。思考了一会儿,他说:“我觉得,不留自传,我做的事情放在这里,(写自传)意义不大。”

  另一位同样经历过挫败,后来东山再起的企业家有过与吴炳新类似的表态。这个人就是曾经向吴炳新取经的史玉柱。史玉柱曾经说过:我在这一代人里的位置未来可以看到,因为史料俱在。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