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融资“蒙太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 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语:探索投融资路径多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电影产业也致力于寻找该行业独特的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寻求“后电影收入”的突破。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新浪尚品配图)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新浪尚品配图)

  “(数据)都预示着产业的迅速发展,也预示着我们电影产业向金融界寻求资源、寻求经验到了迫切的时候。”在6月中旬的第十二届上海电影节一个论坛上,上海电影集团(下称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另一个与会者、中国最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传媒(下称华谊兄弟)董事长兼CEO王中军也对此表示认同,“金融与电影的成长密切相关,起码我们公司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2009年6月14日,上海电影节上,中国两大民营电影公司之一的保利博纳,召开发布会宣布,完成风险投资第二轮的1亿元投资。

  此前的2007年7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对保利博纳进行过第一轮股权投资,金额为1000万美元。第二轮的投资方则加入了经纬中国基金。

  事后,保利博纳财务顾问、易凯资本CEO王冉告诉本报记者,这轮人民币1亿元的投资,可能是其上市前最后的一轮股权融资。保利博纳有望明年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如果市场条件成熟、政策环境允许,保利博纳也可考虑在A股、或H股上市。”王冉补充道。

  然而,先行者的经验表明,中国电影企业上市并不容易。

  王中军介绍,中国电影市场十年中,有五年的年度票房冠军来自该公司旗下电影项目。

  自2007年年底完成第四轮股权融资,共计向风险投资者“出售”约50%股权起,华谊兄弟上市的计划不断吸引着市场人士的眼球。

  2008年上半年、2008年年底、2009年上半年、2009年年底……各种版本的上市日程表一再更替。一晃一年半过去,但华谊兄弟上市一事,仍无实质性进展。

  6月15日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中军透露,华谊兄弟是向中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的唯一一家电影企业。

  但众所周知的是,因金融危机和“大小非解禁潮”的到来,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低迷期,自2008年9月17日博云新材IPO“过会”后,中国证监会完全停止了IPO的审批。

  时隔9个月,至本月下旬,三金药业成为IPO重启第一单。对此,王中军指出:“IPO重启了,我们上市也是迟早的事,不是今年就是2010年。”

  在提交上市申请一年多后,华谊兄弟仍然排在证监会发审委长长的等候名单里。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时,在市场低迷时,它能否通过更加谨慎的发审委审核,顺利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电影股,仍是个问号。

  此前的2008年3月份,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也曾向媒体表示,该集团已经做出上市计划的内部方案,准备A股上市,计划上市的资产不少于10亿元。

  时至2009年6月初,任仲伦再次透露,上影集团A股上市终于有“实质性进展”,计划上市的资产约7亿多元,将于9月完成上市方案。

  不过据记者了解,两次发言时间点前后,上海电影集团总资产已从2007年年底的16亿多元,增至2008年年底的20多亿元,但其“计划上市的资产”却大幅减少。

  第二次公开提及上市时,任仲伦透露,计划上市的资产主要为上影集团的市场资源部分,包括院线、发行和销售公司等。这些资产的共同特点是,容易量化、评估。

  以2007年年底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为例,上影集团拥有“存货”1153万元,其中包括“库存商品(产成品)”1054万元,包括“无形资产”1.49亿元,而这些都将被排除在上市资产之外。

  上述“存货”,即电影企业拥有的版权,正是资产评估的难点所在。王冉告诉记者,文化类企业上市时,版权如果没有转成现金流,一般不进行估值。SMG版权中心负责人杨文红则表示,未销售版权的资产评估,应该可参照同类版权的销售情况进行。

  在版权评估如何处理的掂量中,上影集团的上市进程在四大电影企业中还是排在了最后。

  一位不愿具名的文化产业人士对记者指出,华谊兄弟和保利博纳作为民营企业,无须改制,战略投资者也基本引入完成,上市进程必然较快。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集团(下称中影集团)与上影集团资产状况类似,都具有制作和发行的较完整产业链,前者多于后者的主要是两块资产,即影片的独家进出口权、电影频道CCTV-6,而它们都是政策垄断性资源,不可能放入上市公司。

  根据记者了解,中影集团2004年便试图赴港上市,后因“避免引入外资进入内地娱乐业”条规限制而被管理层叫停。2008年中影已再次启动上市计划。上影集团则是在2008年才开始策划上市事宜,与之相比,中影集团或较有希望先行登陆资本市场。

  镜头一:融资路径多元化

  上市暂无日程表之际,项目融资似乎成了电影企业更为热衷的选择。

  自华谊兄弟投拍《夜宴》首次尝试银行贷款后,这一低成本融资模式迅速受到电影企业热烈追捧。

  6月14日,保利博纳公布股权融资完成时,也宣布获得工商银行北京分行5500万元项目贷款,用于三部影片《十月围城》、《大兵小将》、《一路有你》的制作发行费用。

  6月24日,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公司业务二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介绍,身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该行率先与电影行业合作有三大考虑。

  首先是政府背景。一方面,近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未来城市产业结构将从传统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因此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不断推出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也在倡导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其次是行业需求。在该行看来,电影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典型子行业,发展迅速。而北京市是中国电影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资源配置充足,城市优势明显,是不可忽视的潜力市场。

  而从信贷需求看,资金一直是制约电影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为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发展电影领域的信贷,提供了良好商机。

  此外,银行管理层的态度也是“尝新”的原因。上述负责人表示,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在保持稳健发展的一贯作风时”,一直致力于实施“积极进取的信贷战略”、拓展“现代服务业信贷”。

  因此,该行愿意在文化创意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新金融产品,挖掘和培育新兴行业客户群,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根据公开资料,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获得银行版权质押贷款的第一单,发生在2007年10月31日,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天星际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电视剧“宝莲灯前传”签订了一份以版权作为质押的贷款合同。

  此后,银行版权质押贷款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2008年至今,银行投资影视业已有多宗案例。

  2008年5月14日,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这是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也是迄今为止金融业为影视企业发放的最大金额贷款。

  随后的2008年7月29日,北京银行与保利博纳、光线传媒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分别为两家影视民营公司提供1亿元的贷款支持。截至今年6月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京银行已累计发放文化创意企业贷款25笔,总金额达5.2亿元。

  但是银行如何控制贷款风险?工行北京分行上述负责人表示,“电影贷款,我们(银行)抛弃了传统的信贷担保方式,通过电影版权财产的质押担保,个人连带保证担保,控制了企业的核心产品及经营风险。”

  此外,通过票房收入监管的方式,该行对电影现金流实现收支两条线的“全程封闭管理”。最后,通过打包审批几部电影,使影片间的各项收入实行“以丰补缺”,平衡单片贷款的风险。

  此前,华谊兄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突破电影项目的银行贷款门槛,将贷款从申请时间5个月减至2周,从“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至“以项目本身担保”并不容易。

  2005至2006年,电影《夜宴》拍摄时,华谊兄弟以其海外销售版权为抵押,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获得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的贷款,创下中国内地银行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的记录。

  随后,招商银行为电影《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无担保贷款,期限两年,无第三方担保。该行行长马蔚华曾表示,他们将此次贷款为契机,作为公司银行业务范围转型的一次尝试。鉴于华谊兄弟财务状况良好,按中小企业贷款性质、管理模式来发放信贷。

  但是鲜为人所知的是,这两次贷款,王中军都签上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家中的住宅资产、艺术品收藏等,均已被银行估值。若电影投资无法收回,这些都将被银行收回。

  “扣除贷款成本,银行贷款年利率才6%,这么低的融资成本,拍电影时我干嘛还要进行权益融资呢?”王中军直率地表示,考虑到融资成本,上述“担保风险”还是物有所值的。

  与6%贷款年利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银行地产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利率超过10%。

  王中军对此表示,电影项目贷款的低利率,源自银行方的低风险。以《集结号》为例,虽然项目总投资额为1亿元,只有五千万为银行贷款,票房分成至华谊兄弟后,首先偿还银行的债权,然后才是公司本身的投资收益。

  “按照这个银行债权、公司股权相等的比例,你仔细想,贷款的风险其实相对小了很多,如果我这个公司花一个亿制作电影,连五千万票房卖不回来的话,老板也就拍两部戏,就回家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