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 10:37 南方周末
巷战确实存在,而且是大面积的
另一处引起陆川极大兴趣的史实是南京破城后的巷战,反映在影片里,是中国士兵陆剑雄为主角的部分。
江苏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宅魏写过一本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论著,其中一章节写到南京破城之后的巷战。陆川调看更多的资料,发现巷战确实存在,而且是大面积的,他对拍这个戏的兴趣“一下大了很多”。
陆川的理由是:如果进城之后司令官跑掉了,而散兵部队一直在进行抵抗、巷战,巷战过程中部分部队被抓,部分部队被歼灭,部分部队在城外被搜捕,那么这就不能称之为耻辱,因为你是在战斗中倒下的,就应该称之为抵抗之城。整个关于中国人这段书写就应该重新定义。“否则这段历史就变成——日本杀了中国人30万,最后就烘托出一个德国救世主。我特别想梳理出这场事件中一个合乎逻辑的各方因果关系,这样逐渐形成我的一点浅薄史观。”
“我知道有些高端的电影阅读者,不希望去老生常谈地看到一次屠杀,对我来说很难不触摸这一部分,跨越它直接去讲人性的故事。即使是屠杀,以往的展现也是不够的。一说屠杀我们会想到很多具体的案子,砍头、开膛破肚、非常惨烈的对个体的侮辱和杀戮……”陆川选择了整体性灭绝的描绘:中国俘虏兵圈成一片,日本兵伸下一根长杆,划到线外的一个“方阵”被驱赶到不一而同的屠场,接受灭绝。
“我特想展现一下这样的屠杀,我相信南京大屠杀绝大多数受害者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杀戮的。这样一种冰冷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它是一个国家的武装机器执行的,非常有秩序和规则的集体性灭绝。个案中杀戮方式之丰富,惨烈程度之具体,让我们容易忽略战争机器集体灭绝那种刻骨的阴冷和无情。它是机器对物的清理。这是我对战争中大屠杀的本质的理解。”
努力在日本上映
经过四年相对投入和单纯的创作阶段,现在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讨论,陆川时常感到措手不及。“而且你都不知道别人的动机是什么用意是什么,有的是他的真感觉,有的恐怕是竞争对手的策略,要激怒你的手段……”
陆川这样的说法自有所指。
面对“汉奸电影”之类的批判声音,陆川坦言心情复杂。但随后他了解到新的情况——这些议论恐怕大多来自一个统一的源头。“有另一部南京题材电影,我们通过特殊的渠道拿到了他们完整的宣传计划,那就是要绑定《南京!南京!》做宣传。他们的宣传人员也进入了我们的媒体场观影,然后连夜开会,准备把我们的电影带到沟里去。”陆川把对手的策略概括成几个步骤:“第一步,渠道赎买;第二步,舆论绑架;第三步,政治谋杀。”“你会看到很多不正常的稿件。他们在有意识地煽动民族主义、网络愤青,后来甚至都不是煽动,压根就是他们自己换着马甲在伪造民意。”
陆川在《南京!南京!》里想要剖析的战争之恶,似乎正微妙地对应了影片本身的某种遭遇。他认为可以定义为“娱乐营销”引发的另一场战争。“战争的核心就是利益,我们以前老是把日本人对我们的仇恨故意夸大,其实日本对华战争的核心就是利益,它想成为大陆国家不想做一个岛国,它贪图你的土地、矿藏,广袤的财富……战争发动一定会有一整套意识形态工作的跟进。比如首先是宣传,舆论绑架,营销他的战争思想,要控制渠道。”
网络舆论曾让陆川担忧,而对局外人而言,无关理性思考的谩骂至少也干扰了对电影,对陆川的严肃讨论。不过影片的城市巡回宣传开始之后,陆川说,“我发现那一切都是假的,而影院里观众给我们的掌声是真的。”走过了10个城市,进了40个影院的影厅,“我还没有遇到观众站起来质疑我们,而是眼泪、掌声、嘹亮的国歌声。没有走出去之前是不知道的。今天在重庆,一个个学校组织看,在沙坪坝区,党员干部组织看;没有人站起来说陆川你做错了。都说你是好样的,中国人终于能自信地去看这个问题。”
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在解释电影,而是在和观众一起学习电影,“而且这个过程非常愉快。比如在成都,一个观众给我讲:我在你这段祭祀的戏里看到了精神控制,文化对底层民众的精神控制。我突然觉得对啊,不就是在说这个吗?我自己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未必想到这个词。观众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内心情怀的质朴,我们都得重新去认识。是我们在引导大众,还是我们忽视了大众的智慧,这是我在反省的事情。我真觉得老百姓的智慧不得了。一路走下来,我发现以前我不了解人民这个词的意义。”
另一方面,陆川正努力争取《南京!南京!》在日本的公映。
陆川看过铃木清顺导演的《春妇传》,讲侵华战争中一个日本慰安妇的故事,他说对《南京!南京!》的创作也有帮助。“其实日本导演对这场战争的反思还是挺深刻的,包括大岛渚的《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等电影。你不能说日本人不反思,但确实在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这事情上他们就是不承认,我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所以非常想把这部电影拿到日本去演。李缨导演的纪录片《靖国神社》在日本公开发行,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让我们觉得有可能做到这件事。”
李缨反倒还在为《靖国神社》在中国的公映努力,他不明白他的电影为什么迟迟拿不到公映许可。
南方周末记者:李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