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 14:02 《外滩画报》
导语:在欧洲独立电影的王国里,她是不折不扣的女王。她对好莱坞大片极度厌恶,自感以“游客”身份摘取了80 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除了电影,将近50 岁的她,还在时装设计、美术、文学等领域四处出击。《纽约时报》曾冠之“前卫女神”。今年3 月,她把自己创办的另类国际电影节带到北京。她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费穆1948 年执导的《小城之春》。她会把这部电影带到苏格兰的奈恩国际电影节上。
![]() |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肯定想不到,有一天她笔下的马普尔小姐会以这样的形象在公众场合出现。一副“超人”克拉克-肯特式眼镜、一件蓝色过膝长睡衣、一双毛茸茸的大拖鞋。2008 年8 月17 日,蒂尔达-斯文顿就是以这身装扮出现在苏格兰的奈恩国际电影节上。
在舞台上,蒂尔达-斯文顿像个武士一样挺胸扯起“电影王国”的蓝红色旗帜。台下,没有传统电影院的靠背椅子,观众在一个个豆袋沙发上或依或躺。从正在学步的小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着睡衣、浴衣,脚上则搭配了靴子或运动鞋。有一位麻辣老妇人不知道从哪弄来一套遥远国度土耳其的布卡,并且是彩色的,把自己从头遮到脚。
没有红地毯,没有镁光灯闪耀,没有广告牌。蒂尔达和观众闹作一团。几分钟后,蒂尔达把旗帜放倒在舞台上,下台找了一个豆袋沙发,把自己埋进去,躺着,舒舒服服地看电影。银幕上出现电影的名字:Murder Most Foul。这是阿加莎著名的马普尔小姐侦探系列中的《清洁女工之死》。
和在好莱坞或法国戛纳等地举办的国际电影节相比,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濒海小镇奈恩举办的奈恩国际电影节实在别出心裁。除了展映的电影显得“另类”,到奈恩的“电影梦天堂”看电影,本身是一场全镇居民的大派对。人们只要穿上苏格兰裙子去看苏格兰电影,就可免费看电影;带上自家做的仙子蛋糕(Fairy Cakes),也免费;穿着彩色衣服去看彩色电影《雨中曲》,免费;穿着红袜子去看伊朗电影《小鞋子》,免费;如果穿着睡衣去看《清洁女工之死》,也是免费,因为马普尔小姐的经典形象就是穿着一身睡衣织毛衣。
这个别开生面的电影节创办者,就是蒂尔达-斯文顿。奈恩小镇就是她的家乡。
在电影节期间,蒂尔达走在街上,经常会被人拦下。他们告诉她,奈恩电影节唤回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
蒂尔达讲了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在她家的饭桌上,蒂尔达8 岁半的儿子Xavier 问妈妈,在电影发明之前,人们的梦想是什么?蒂尔达思考良久,写了一封近5000 字的信给儿子,从梦想说到电影、人生。
后来,这封信发表在很多电影杂志和评论杂志上。影评人马克看到之后,给8 岁半时的自己写了一封信。这两封信把蒂尔达和马克联系起来,他们一起成立了“八岁半基金”,建立了一个电影资料库,引导、帮助全世界的儿童去热爱电影,还把6 月6 日作为“八岁半纪念日”。
不久,蒂尔达萌发了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奈恩和很多欧洲小镇一样,在上世纪50 年代,可能有两家小电影院,现在一家都没了。那些院线体制内的大电影院,只放映美国电影工业生产出来的电影。我对电影的热爱都来自小电影院,大多数电影爱好者的最初体验也是来自本地的小电影院。在这些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电影院里,我们睁开了双眼。”她要在奈恩重新开办小电影院。
奈恩镇上有一家废弃了的交谊舞厅,也曾是“宾果(Bingo)”游戏厅。“宾果”是一个老女人的游戏。在没有小电影院的时候,“宾果”风靡欧洲小镇。蒂尔达租下旧舞厅,发邮件问马克,如果在“宾果”游戏厅旁开电影院,是不是疯了。马克说“不”。
于是, 蒂尔达请来设计师ClaireHalleran、画家兼导演约翰-拜恩。前者为舞厅挂上华灯、镜子,让墙壁成为午夜泛着蓝光的星空。后者画了一幅关于梦想和星星的壁画。在每部电影放映前,光线变暗,射灯在房间内荡漾,好像猫王即将出场。一首歌曲先声而至,朱迪-嘉兰和玛莉莲-曼森的歌声让所有人屏住呼吸。
破败的旧舞厅,变成了“芭蕾天后舞厅电影梦天堂”,成为奈恩国际电影节展映地。马克也成为蒂尔达操办电影节的帮手。
今年3 月,蒂尔达把奈恩国际电影节带到了北京,以苏格兰电影周的形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4 天,总计5 部长片、7 部短片。
和传说中不同,蒂尔达看起来很随和。马克说,如果按照团队合作度的高低打分,蒂尔达的分数是最高的,10 分,“她就像老奶奶一样好脾气”。马克最喜欢蒂尔达的一点就是,“她从来不伪装,不愤世嫉俗,对什么有热情,就会去做,不会掩盖什么。”
在3 月19 日的媒体专访和20 日的开幕式上,蒂尔达都穿着墨绿色的活动T 恤和苏格兰格子裙,裙子下摆上别了一个很大的曲别针。她没有化妆,也没有盛装。蒂尔达并不情愿接受媒体采访,也不接受电影以外的提问。“no press,nopeople,我不是主角,苏格兰电影和烤鱼、薯条才是主角”。
在开幕式上,她穿前跑后,一会为导演谢飞捧来苏格兰小点,一会和影迷玩起自拍,一会亲昵地搂过女儿,女儿的个头到她的肩膀。当第一场展映在晚上9 点半散场时,她在门口向观众散发卡片,用中文说“谢谢”。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蒂尔达突然反问记者,“对于小电影院,中国有什么想法?”
B=《外滩画报》
T=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我无法离开电影而生活
B:在中国,很多人觉得你长得像凯特-布兰切特。
T:这是不是和我们说亚洲人长得很像一样?在国外,大家都说我长得像大卫-鲍伊,我对此很骄傲。(笑)
B:你家里一直没有电视机,你怎么看待时下泛滥的信息?
T:我不需要电视机,并且从来不买报纸,不看杂志!我宁愿从网络上获知新闻,已经有足够多的东西占据了我的感官和大脑。
B:你难道不认为电影和电视一样,也是一种娱乐产业吗?
T:不。我认为电影是艺术。我不认为电影是很奢侈的东西。而且,我确信如果没有电视、报纸和杂志,我照样可以生活下去。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无法离开电影而生活。
我也曾经有过电视机,也曾经喜欢看电视。因为,过去有一段时间,电视节目是很棒的,值得一看。1980 年代的英国电视产业非常繁荣,那时的英国电影业也很有活力,更偏向文化性和精神性。但那以后,英国电视产业受到的管制和干预越来越少,变得浮夸,这让我觉得很失望。
B:你成立了“八岁半基金”,引导儿童热爱电影。你的孩子如何看待电影?
T:我的孩子没有看过我演的电影。他们有我这样一个对电影如此狂热的妈妈,不知道是福气还是倒霉(curse)。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世界的优秀电影。他们不看电视,看的通常是人们不太可能给孩子看的电影,因为人们觉得孩子们看不懂。他们也看一些商业儿童片,他们认为让-科克托在1964年拍的《美女与野兽》是儿童电影,还认为拍了《我走我路》的米切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是给孩子拍电影的。
B:你曾说过从事电影就像和朋友并肩同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T:我的第一感觉是,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并且,有一种相同的热情。大家好像在同一条小溪里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