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改变理财观 私人银行业获发展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7日 08:34 金融时报

  导语:近日,由招商银行(16.87,0.36,2.18%)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动。中国富人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风险偏好归于理性,并将逐渐对银行的投资顾问建议持更开放的态度,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蕴含巨大市场价值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高净值人群。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其中,超高净值人群也接近1万人的规模。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8.8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元人民币。其中,超高净值人群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

  综合各项宏观因素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影响,报告预计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左右,同比增长6%;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达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在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然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可观的增长潜力。

  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众多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仅在过去的两年中,就相继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尽管如此,相比30万人和约9万亿元的市场容量,已有的私人银行服务渗透率依然较低,服务水平尚处于入门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优势是了解和熟悉内地客户、市场及法律监管状况,不足是对于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在实际操作方面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外资银行面临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客户开始回流中资行

  在私人银行客户的争夺战中,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目前受到中国高净值人群的青睐。调查显示,他们选择私人银行时,会更倾向于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优势则稍逊一筹。然而,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外资私人银行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中资行的本土化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有70%左右的高净值人群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包括近10%的受访人士为了资金安全,撤资或正在考虑撤资回中资银行,另外10%的受访人士表示在1至2年内不会再考虑使用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目前的局势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外资银行优劣势的机会,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

  调研结果同时表明,在金融风暴冲击下,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离岸资金尚未出现明显的回流现象。数据显示,近八成拥有境外资产的投资者表示不会有境外资产投资变动,15%左右甚至表示会增加资金,在海外市场低迷时抄底投资。

  对于离岸资金比例相对稳定的原因,报告分析与资金用途有关。尤其是在欧美及澳洲拥有资产的高净值人群,其离岸资金多是出于移民、子女留学的目的,因为不是投资的主要方向,所占比重不多,即使有损失,影响也不大,更不会令他们决定撤资。境外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投资者目前并不急于撤回这部分资金,而是随时等待新一轮投资机会。

  危机中的机遇

  金融危机是把双刃剑,使危机与机遇并存。报告提出,受到国内国际需求下降,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影响,中国股市遭遇了大幅缩水,同时房地产市场也从2008年以前的非理性走高变得萎靡不振,中国的个人投资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振荡。这场金融振荡在给中国私人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正在由原来的“高风险高收益”逐渐趋于保守。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高净值人群深刻地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问题,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这样的改变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私人银行提供的“保值、增值”的概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收益。

  当金融风暴的影响逐渐消退之后,外资银行存在改变当前局面,继续扩大客户群的机会。目前略倾斜于中资银行的竞争天平在2年左右很可能会重回平稳,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时机,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奠定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是之后长期竞争的一个关键。

  对于中资私人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报告建议,离岸业务较大的发展机会可能会在五年左右时间出现,当前应着重于在岸市场开发。而中国私人银行的特色发展之路应始于细分客户群,并通过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建立高度信任的客户关系,建立行业声誉,实现战略目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