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11:29 《外滩画报》
部分“好莱坞主义者”坚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外国电影,至少也是外语片。有趣的是,在印度,观众们也有同感——在当地,这部电影的票房无法跟宝莱坞出品的闹腾歌舞片相媲美,进电影院看片的印度观众也不是为了寻找亲切感,而是为了感受“好莱坞”味。现在断言“宝莱坞入侵好莱坞”,未免时机不对。因为要说能代表印度的电影,1980 年代的《甘地传》早已经担负起这个责任,那部电影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然而,以往在好莱坞,外国人当主角已属不易,更不要说是拿奖了。今天,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上任让深色皮肤和亚洲风情流行起来。据说,奥巴马就职以后在白宫的电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次观影经历让这位狮子座的美国总统泪流满面。他说,电影里描写印度孟买贫民窟孩子生活的画面,让他不止一次回想起自己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度过的童年时光。
开启独立电影时代?未必
如果就这样得出结论,说《贫》的获奖是在向美国这位新总统致敬,那么未免对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有些不公平。毕竟,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充满智慧和激情的作品,比照丹尼·博伊尔过去的作品,《贫》多的就是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和恰当的主题。它的成功,实在太有话题性。
作为一部成本1400 万美元的独立制作英国电影,好不容易找到了发行公司,却遇到华纳独立制片公司关门这种百年不遇的倒霉事。只差一点便永远无缘大银幕直接发行DVD,最终却成为自1949 年以来首部完全由英国投资拍摄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它的成功背后,是否预示着好莱坞电影工业行将转型?
最初,这部电影可没这么走运。关于这部电影如何咸鱼翻身,如何从贫民窟走进好莱坞的故事,大家想必已经听说过很多。曾经,这部电影拍得很不是时候。刚筹拍时,刚好碰上美国独立电影界的大洗牌,无数小公司关门倒闭。
去年6 月12 日,当丹尼·博伊尔和制片人克里斯蒂安·科尔森带着影片的初剪版在华纳兄弟影业的放片室里放映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前景仍然非常“凄凉”。华纳旗下的独立制片部门华纳独立制片公司曾是这部电影的唯一发行商,可这部电影刚刚杀青,收购了新线影业的华纳兄弟影业就决定让业务有些重复的华纳独立制片公司关门大吉,把精力和财力集中投入到《蝙蝠侠》那样的超级大制作电影上。比赛才刚刚开始,“贫民”就差点打包滚蛋。
尽管希望渺茫,博伊尔和科尔森还是想在华纳兄弟影业内部碰碰运气。结果第一次放映的经历让他们身心俱疲,集合了公司几位大佬的放片室内“一片寂静”,他们飞回伦敦后,好几个礼拜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华纳兄弟影业总裁杰夫·罗宾诺夫后来说,当时他们看的版本与后来上映时的版本差别很大,影片最后并不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我们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不满意,我还对丹尼说,这片子拍得不错呢。”
然而,接管了新线影业之后的华纳,新片发行日程已经排满了,不可能安排《贫》在2008 年内上映,罗宾诺夫一度提出了直接发行DVD 的建议,同时建议科尔森去别家找找机会。这时,20 世纪福克斯的高层彼得·赖斯现身了,去年7 月,他找来公司内部多位高层一起观看了样片。如果说在华纳的那场放片会很“沉闷”,那么在福克斯的放片会就得用“热烈”形容了。“爽。”“精彩。”大佬们给出了一个个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评价。放片结束15 分钟后,科尔森的手机就响了。彼得·赖斯在电话那头问:“要接受这片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啊?”
交涉了数周后,福克斯旗下的独立制片部门福克斯探照灯付给科尔森250万美元,拿下了该片的北美发行权,这个时候,刚好赶上多伦多电影节报名。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来孟买的贫民小“黑马”们就从那里开始了冲向好莱坞的争奖之路。
英国电影委员会主席斯图尔特·提尔认为,《贫》的成功得益于乐观主义的主题恰好迎合了奥巴马时代整个美国所推崇的时代精神,当然,它的成功也为英国电影工业树立了榜样。“过去,整整一代英国电影人都相信,因为电影耗资巨大,因此要赚钱一定得够商业,更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现在,他们已经在商业化方面做得很好了,跟好莱坞的差距不再像15 年前那么遥远了。”
导演丹尼·博伊尔自己也并不认为这么一部电影的成功,就能开启独立制片的新时代,但至少他觉得,好莱坞对独立电影和小成本电影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过去的一年是独立电影的坏年头,奥斯卡在临近年尾时发现,哦,你这个是独立电影,那我们就发八个奖杯给你吧!”博伊尔说, “这起码传达了一个信息,电影工业终于意识到,独立电影跟大片一样重要。”
其实,《指环王3》以来,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还没有出现过票房大片,即使是大公司出品的获奖电影,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在俘获观众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有限。商业大片与优秀电影,似乎变成了两个矛盾而不能共存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2008 年的好莱坞是有所进步的,成本1400 万美元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全世界赚进了1.5 亿美元票房,独立电影圈出身的克里斯托夫·诺兰借“蝙蝠侠”的东风,赚了10 亿美元。可惜的只是奥斯卡在最后没能给予《黑暗骑士》以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尊敬。
其实,《黑暗骑士》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恰是好莱坞与“圈外”元素结合的两个成功典型,后者是披着文艺片和异域元素外衣的好莱坞式娱乐片,前者则是披着好莱坞娱乐片外衣内里却带着严肃另类味道的真独立电影。这么定义的话,最后奥斯卡青睐的是哪一个,应该不难分析了吧?(文/克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