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17:30 环球企业家
“对肖亚庆来说,打赢了对必和必拓的阻击战,但由于股价下跌而出现浮亏,他最想做什么?肯定是再次对力拓出手。”陈锦亚表示,中铝在第二次出手前与美铝进行了充分沟通。
但在2008年上半年,面对力拓起伏不定的股价,及两拓合并的一波三折,肖亚庆及中铝财务顾问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介入时机。
转机出现于2008年8月,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以个人休假的方式到北京观看奥运会。期间,肖亚庆与之进行了深谈,以探讨双方可能的合作形式。会面的最大收获,是激发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双方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也从奥运会结束后展开。
与第一次“突袭”不同,这次195亿美元的交易,显然经过了长时间的谈判与磨合。力拓中国区总裁路久成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2008年初,中铝首次购买力拓股票时,根本没和对方打招呼。在突袭之后,双方才开始接触。
与中铝接触,力拓显然也有自己的算盘。2007年,力拓收购阿尔坎铝业(AlcanInc。)后背负了近400亿美元巨额债务,必须通过出售部分资产甚至与必和必拓合并才能解决财务问题。在当时,必和必拓、中铝是最可能助其渡过难关的两家企业。
不过,中铝与力拓最初的谈判并不顺利。由于全球矿业仍在增长,铁矿石价格创纪录地提升,力拓提出了极高的收购价格,几乎让中铝望而却步,更多时候,双方仅限于探讨层面。
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加剧了全球金融危机。艾博年对矿业过于乐观的看法开始转变,中铝的角色亦从两拓合并的“狙击手”,逐渐转变为金融风暴中的“猎手”。与此同时,雷曼兄弟中国业务并入野村证券后,中铝的顾问团队得以保留下来,并继续作为增持力拓交易的首席财务顾问。
进入10月后,力拓股价开始大幅下跌,短期内跌幅高达50%,这给力拓造成严重财务压力。更要命的是,出于对全球矿业的悲观预测,必和必拓在11月正式宣布放弃对力拓的敌意收购,力拓董事会立刻感受到了沉重的债务压力——他们必须在2009年筹集到近200亿美元还债。
正是在全球经济风声鹤唳的关口,中铝与力拓展开了实质性谈判。由中铝海外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王文福、中铝海外开发部主任赵振刚以及财务顾问所组成的工作团队,与力拓工作团队以香港为基地展开了密集谈判,肖亚庆则频繁辗转于北京、香港、伦敦之间。
对肖亚庆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毕竟,中铝能够入股力拓的核心资产在一年前根本无法想象,按照当时的市值,中铝要达成此交易至少需要800亿美元。而现在则仅需要四分之一。
其实,2008年末,中铝在与力拓展开谈判的同时,也在评估另外一个问题,即,是否再次与美铝联合出击?不过,初步沟通后,双方发现在如何继续往下走及具体执行层面存在不同意见。当《环球企业家》向陈锦亚求证财务压力是否是美铝放弃的原因时,他回答:“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指艾伦·贝尔达),如果为了减少几个亿的财务压力就做出这么重大的决策的话,根本不可能。”
最终,美铝决定将所持有的新加坡ShiningProspectPte.Ltd(中铝为收购力拓股份而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可转换票据提前赎回,这也意味着其拥有的力拓股份转让给了中铝,以使中铝拥有100%自由度,更利于中铝与力拓建立战略合作。2008年初,美铝投资12亿美元帮助中铝收购力拓股份,赎回价格为10.21亿美元,从财务角度看,美铝损失了1.7亿美元。
“很多人都说,美铝为什么没有参与第二次?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中铝最需要美铝时,美铝做出了选择,所以我们内部开玩笑说,放手也是一种爱。”陈锦亚说。
逼宫
矿业形势恶化,也推动了中铝的第二次出手。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力拓伦敦的股价已跌至每股14.9英镑,与中铝第一次出手时相比跌幅高达74%,浮亏给肖亚庆带了巨大的压力——单是第一次出手时的贷款利息就已让中铝捉襟见肘。
在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吴志峰看来,中铝第一次购买力拓股票的时间“确实有点早”,以致账面损失惨重,“但资本市场就是如此,再高明的人也很难预测几个月以后的资产价格下跌。”不过,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宗产品价格已到了相对低点,目前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出手时机。
而在此前的12月10日,由于市场需求锐减,力拓不得不裁员14000人,并开始出售非核心资产,以筹集资金偿还债务。但力拓形势的恶化,并不意味着谈判难度会降低。
尽管在2009年1月,中铝力拓交易的大致框架已经形成,但在具体价格等方面,谈判仍非常艰难。力拓要价很高,不仅包括实物资产的定价,还包括可转债的回报率。中铝提出的回报率是9%,力拓拒绝接受,后来力拓同意9%可以是税前回报率,又遭中铝拒绝。双方一度为这些关键问题争论不休。
力拓在谈判中之所以态度强硬,在于它还有另外的选择。从一开始,力拓董事会中就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中铝方案,通过发行可转债并出售少数股权可一次性筹集到足够的现金偿债;另一种则是配股方案,通过向所有股东配发新股,并辅以出售部分资产,也可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力拓资产的完整性和运营的独立性。
在中铝方案的反对者中,最强烈的就是力拓候任董事长吉姆·棱(Jim Leng)。此前任职塔塔钢铁副董事长的吉姆·棱,今年1月14日被任命为力拓公司董事,并计划于4月20日接替斯金纳担任力拓下一任董事长。
1月20日前后,为说服这位关键人物接受中铝方案,斯金纳还与吉姆·棱一同飞往北京,在中铝总部与中铝高层进行了讨论,以进一步了解这家中国企业,同时,他们还拜访了国资委负责人。
这些试图缓解吉姆·棱忧虑的努力并未奏效。吉姆·棱始终不支持中铝方案,坚持配股才是最佳选择,这造成了力拓董事会的分裂。吕友清认为,尽管配股不失为另一种解决方案,但实际却并不可行,力拓没办法筹集到足够的现金。力拓董事会也有同样看法,除吉姆·棱外,多数董事倾向于中铝方案。
不过,出于对股东批准、政府审查的担心,肖亚庆要求力拓董事会必须完全达成一致,以避免交易后的风险,“否则我们没有办法签约。”肖告知对方。2月7日,他收到力拓的消息,“董事会已经达成一致,未来10个小时内董事长将辞职。”对已经有136年历史的力拓而言,这显然是一个艰难选择。
此时,中铝即将与力拓达成巨额交易的新闻已公诸于世,媒体纷纷猜测这一交易的具体金额及达成交易的时间,最终,时间被锁定在2月12日力拓公布2008年业绩报告之前。
“2月12日是最后时点,在此之前不达成交易,力拓就会与别人合作,实施别的方案,就没有我们的份了。”肖亚庆告诉《环球企业家》。2月9日,肖登上了前往伦敦的飞机,准备与力拓高层进行最后的谈判。当天,力拓对外公布了吉姆·棱为使董事会达成一致意见而辞职的消息,这为中铝力拓顺利完成最后的签字铺平了道路。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天,中铝也向海外媒体透露,公司董事长肖亚庆即将离职,这令舆论震惊不已。吕友清对《环球企业家》否认了“这是一种策略”的猜测,但不管用意及背景如何,这一重磅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力拓造成了压力,加速了最终的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