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织造府复建背后:官商学历经25年利益博弈(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08:42 南都周刊

  而江宁织造府遗址又在何方?在会务的策划者中,中国红学会理事、江苏省红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副教授吴新雷,在南京最早从考证的角度研究了曹家历史及遗迹。

  记者 | 谢海涛 见习记者 | 洪鹄 江苏南京报道 摄影 | 孙炯

  1983年11月,中国红楼梦学会和江苏省红学会联办“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文革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红学盛会,红学大家周汝昌、冯其庸等无一缺席。身为南博办公室主任的徐湖平,负责起会议的接待工作,从此与周、冯诸大家相识。

  在这次大会上,红学家们发出了在南京大行宫江宁织造府遗址建立曹雪芹纪念馆的倡议。

  寻找曹雪芹的根

  为什么要如此关注江宁织造府遗址呢?周汝昌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江宁织造曹家是曹雪芹的根,《红楼梦》的源。

  而江宁织造府遗址又在何方?在会务的策划者中,中国红学会理事、江苏省红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副教授吴新雷,在南京最早从考证的角度研究了曹家历史及遗迹。

  在他的印象里,当代红学家中首先研究江宁织造府与曹家的就是周汝昌。周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特辟《南京行宫》一节,考出织造府衙署在利济巷大街,乾隆十六年以后,织署改成了乾隆下江南的专用行宫。

  而在江苏省红学会副秘书长、南京日报记者严中的印象里,在1958年,周汝昌在《雨花》杂志第6期发表的《曹雪芹与江苏》一文中,就提出了在大行宫兴建曹雪芹纪念馆的构想。

  在1983年之前,周汝昌并未到过南京。而从1951年起就在南京大学读书工作的吴新雷,对曹家遗迹的研究,便有了地利之便。

  1975年,吴新雷看了《新楼梦新证》后,大受启发。执着于学术的他,一面查文献资料,一面到处考察,几年间,跑遍了南京城。他根据《上元县志》结合《江宁府志》查出,“大行宫”,就是因此地曾作为康乾行宫而得名。经过多年探讨,断定曹家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西园,其遗址在大行宫小学周围。

  在吴新雷寻找曹家遗址的1970年代末,南京一家工厂的工人严中,也看到了《红楼梦新证》,这个自学成才的青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开眼界,由此产生了对曹雪芹江宁织造家世等问题的浓厚兴趣。” 1981年,他在《金陵百花》上发表《京宁何处大观园》,开始了“考红”的第一步。

  1982年,已调到南京日报的他,因为靖本《红楼梦》的采访,结识了周汝昌先生,从此拜在“解味道人”门下,悟出了“考红”必须从曹氏江宁织造家世的血泪史入手。

  在这次大会之前的11月15日,周汝昌通过严中在《少年之声报》上建议在大行宫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1983年大会的一个议程,就是去看大行宫遗址。11月底的一个下午,天已经很冷了,吴新雷拿着大喇叭,带着200多名红学家,浩浩荡荡,来到大行宫小学一带参观。大伙情绪很高,都说要到曹雪芹家里去看看。

  位于太平北路19号的大行宫小学,周围商店、住家密密麻麻,低矮的平房和楼房挤挤挨挨,其南为中山东路,其北为长江路,其西为碑亭巷。这个属于老城环境整治待改的地区,有一个空灵的地名:大行宫。

  65岁的周汝昌,也随众人来到大行宫,并在女儿和严中的陪同下,参观了大行宫和利济巷等地。严中说:回京后,周汝昌写《神往之地—南京》,谈及凭吊曹家西园遗址的心情时,“百端交集”。此后不久,严中拾赠西园残石一方,周汝昌如获至宝,并赋诗云:“残砖曾共吊西园,真有池山寄梦痕。数尺劫灰沉水骨,一奁钗影恍花魂??”

  1984年的大发现

  在1984年以前,吴新雷虽探得西园遗址就在大行宫小学一带,但并未获实证。而在这年8月17日,历史性的机遇来了。

  时隔多年,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韩品峥,仍记得市妇联打来的那个惊喜电话。“我们这里发现了红楼梦的东西了”。

  8月17日上午11时,大行宫小学东南角,市幼教馆工地上,白下区建筑公司一队在施工中,突然挖出一批假山石。一位陈姓施工员向南京市妇联报告,市妇联工作人员随即想到了这可能与曹雪芹家有关。

  她们的及时反应得益于当时保护文物的东风。韩品峥当时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在他的记忆中,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排在第三,随即开展了全市性的文物普查,从1982年7月到1983年,每个区都成立了普查小组,发文征集各种文物,玄武区在普查中,特别强调了要调查有关曹家的文物。位于大行宫小学后面的玄武区文管会,在1984年7月17日还在居民区贴出通告,指明大行宫小学是江宁织造府旧址的一部分,动员群众寻报资料。

  韩品峥接到妇联的电话时,已是8月18日,他立即派人赶往现场;市文管会、玄武区主要领导也被惊动了。

  8月21日,韩品峥陪同吴新雷、南京工学院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季士家等来到现场。

  “挖出来的是一拢假山石,垂直于太平北路,南面离中山东路还有几十米??此前,我们发现过曹家在南京的东西,但都没有保留下来。好不容易发现了江宁织造府的实物,我们下决心要把它保护下来。”韩品峥回忆说。潘谷西提议,在假山丘陇的两侧挖两条探沟以辨明其类别。

  8月22日下午,南京市两位副市长来到了现场,决定市妇联停止在此建房,由此造成的损失,由市里承担,文管会要组织挖掘,请专家鉴定,尽快得出结论。

  挖掘于当天下午开始。当探沟挖到1.6米时,发现石基北侧的下层有多种条石衬底,并有木桩遗迹,证明这是西池南河沿的原貌。另外还挖出色织染料、黄蜡、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残瓷碗底,有“怡”字的残瓷碗底,饰有五爪蟠龙图案的瓦铛和滴水等。

  吴新雷推究这些文物被盖在地下的原因,是由于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攻南京时,江宁行宫被毁,原址的东部后被划入天王府东西辕门内,西部废为民居。直到1928年至1931年,因建造中山东路和太平路,其十字路口正处于织造府大行宫的中心,所挖土方四散堆积,西园遗址遂被埋入土层。

  1985年,吴新雷写了《江宁织造府西园遗址的新发现》,呼吁条件成熟时,继续进行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曹雪芹江南之家纪念馆。

  大行宫小学的挖掘发现震动了红学界。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趁来南京参加学术会议之机,特地来到现场拍了照片。周汝昌接到严中从现场拾到的一块假山石后,喜而赋诗:西园残石可怜生,犹带苔斑黑亦青。

  后来,这块地被划归南京市文管会,韩品峥经常从文管会所在的成贤街,骑自行车过去看一看,为这块地被保下来而高兴。

  资金困局

  转眼到了1985年11月,在江苏省红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上,由名誉会长、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领衔,向文化部、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建议,在南京大行宫江宁织造府遗址上建立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江苏省红学会会长姚北桦在南京组织签名,胡文彬在北京呼应,在建议书上签名联署的有:冯其庸、周汝昌、吴世昌等23位文化名人。

  在后来的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何永康的印象里,80年代中期,玄武区政协还写了一份关于曹雪芹纪念馆的提案,他是省政协常委,就由他在提案上签名,作为自己的提案寄到了省政协。虽然,红学家们极力向文化部、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建议,在南京大行宫江宁织造府遗址上建立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然而。这个项目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一直到了1986年4月28日,这块地已空荒了近两年,杂草丛生。

  这一天,玄武区文管委深感可惜,向玄武区人民政府、南京市文管会请求对该遗址进行开发利用:在迎街面建两层简易古典式楼房,楼上作文物陈列展览室,房后修池塘,放置假山石等。但是这项造价约六万元的工程,因为“今年无此项专款”而流产了。

  地还荒着,草越长越高,附近的居民开始往里面倒垃圾,土坑里有了积水,引起了红学家和周围居民的不满。1988年南京市文管委向市政府打报告,拟在砖柱上架钢梁和水泥盖板,将该遗址保护好,并在其上建临时简易平房140平方米,设立曹雪芹纪念馆筹备处,并利用该处有利位置,开展商业服务,为纪念馆的修建积累资金。

  “1980年代,政府哪有钞票?光靠学者建议签名,哪个来出钞票啊?”后来研究昆曲的吴新雷,把这种无奈说得绘声绘色。到了1992年,这块300多平米的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曹雪芹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已有些破损了。

  而红学家依旧在呼吁,严中在全国多家媒体撰文、鼓吹。据严中回忆,他在香港《明报》上发表了《建议南京仿建宁国府荣国府》后,香港深南公司一女士找到当时的南京市委书记,表示愿意承建这个项目,但因遭到一位副市长的冷遇而未果。

  1993年11月,严中获悉玄武区拟在大行宫筹建“红楼梦城”,赶紧写信告诉周汝昌。周得知后当即给当时南京市市委书记顾浩写信,不久顾浩亲笔回信: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有责任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而且要不断挖掘和丰富其文化内涵,并有新的建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决定在大行宫建筑“红城”。

  然而不久,事情再次急转直下。

  1994年5月15日,严中看到《南京日报》刊出题为《大行宫改造片区即将投入建设》的消息。严中发现,这个由仁恒集团将在6年时间内建设跨世纪水准的商务中心区项目,东至汉府街,西至碑亭巷,南至中山东路,北至长江路,正好囊括了江宁织造署遗址。周汝昌闻讯后, 非常失望。

  “到处是招商引资,南京把一块地一块地拍卖,” 吴新雷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感到很懊恼,“把好端端的曹雪芹的家,卖给‘资本家’搞房地产,那不是千古罪人吗?”

  中国红学会和江苏省红学会再次奔走。

  很快,仁恒公司把吴新雷等红学家找去开会。“他们也晓得下面是曹雪芹的家,不好随便弄,弄得不好,会成为千古罪人”。吴新雷回忆称,仁恒公司当时还是想建房子,只是想把那一小块保护起来。

  但是,大行宫那块地却一直没有动工的迹象,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

  “到了21世纪的春天,呼吁终于成功了,南京把已经拍卖出去的土地收了回来。”吴新雷多年后叙说此事时,仍忍不住哈哈大笑,连称万幸。

  然而,好事总是多磨。严中很快听说,大行宫将拆建为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美术馆新馆和市民广场。不久周汝昌又写了《大行宫拆建,别忘了曹雪芹》,呼吁南京市“在兴建市民广场的同时,将曹家的重要‘历史文物’———萱瑞堂、西堂、楝亭、西池等复建其中”。

  古都学会出马

  事情似乎开始起了变化。

  从2000年开始,南京提出了三期老城环境改造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使明城墙内的老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行宫无疑处于其中。

  这时,在红学家奔走呼吁之外,南京市古都学会从另一个方向介入,使项目柳暗花明。

  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协会,挂靠在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及市文物局,以“开展对古都南京的学术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对古都南京的保护与建设”为己任。到了2000年,该学会进行了换届,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张连发任会长。在韩品峥的印象里,新一届班子想做点事情,当时提出来很多选题,其一是云锦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

  起源于六朝的南京云锦,因灿若云霞而得名,居古代云、蜀、宋三大名锦之首,素有“中华一绝”之誉,在元、明、清时,均被指定为皇室用品。而曹家江宁织造府时期,正是云锦兴盛期。然而到了1980年代,云锦因木机手工生产,产量低,耗时长,宣传不够,销路打不开,濒临绝境,于是,包括南京古都学会专家在内的学者出来呼吁,到了2000年,南京开始有领导表示,“抢救云锦是千秋功绩”。

  由云锦联系到江宁织造府,南京古都学会做了大量调研工作。2001年9月9日,由南京古都学会和玄武区派员赴京,邀请京中16位专家举行咨询会,专家一致认为应恢复“江宁织造府”,成立“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与会专家之一为建筑大师吴良镛,他后来成为项目的设计者。

  2001年11月7日,由南京古都学会、市规划局、玄武区政府举行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筹建论证会,邀请南京23位专家,商议一府三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红楼梦文学馆、云锦艺术馆)的筹建事宜。其中有江苏省红学会会长何永康、副会长吴新雷等。

  南京古都学会的工作推动了项目的进展。陆冰时任玄武区区长,在后来的一次江宁织造府项目会议上称:南京古都学会提出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使我们在2002年初下了决心进行复建。这个项目的突破性进展似乎还另有来自高层的推力。何永康在一次江宁织造府项目会议上称:2002年,中央统战部派一位局长来宁找我面谈,背景是江泽民到了北京市西山曹雪芹故居,要求把曹雪芹、红楼梦的遗址保护好。这位局长传达后,希望江苏省红学会协助工作。

  2002年3月26日下午,在南京市关于恢复江宁织造府有关问题的会议上,古都学会副会长陈平,代表古都学会宣读和解说了三馆一体方案,得到肯定,项目得到立项。这次会议议定如下:

  恢复江宁织造府,建立云锦艺术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红楼梦文学馆,由玄武区按股份制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进行建设。恢复工作于今年9月完成拆迁,力争2003年底竣工,为举行国际性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活动提供场所;支持南京云锦研究所申报云锦手工织造工艺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