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新理财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10:14 南方人物周刊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香港人对待财富的思维开始转变,由投机时代转向理财时代,投资时更加注重保本前提,调整花钱的速度来配合自己的寿命,这对今天的内地民众颇有借鉴意义

  好了,这一次我必须承认金融危机真的来了。因为当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年终奖打折和裁员,报纸上开始连续刊登师奶们如何省钱的各种秘诀时,领导说我们不裁员的消息听起来是那么的温暖。

  三四年间,伴随着中国股市与房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中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兴起的理财热刚开头就失去了方向感。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由投资狂热向理性理财转向的时刻,2008年之于中国内地人,正如1997年之于香港人。

  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给中国造成了很大伤害,但普通的中国人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中国和世界的交往远没有像今天如胶似漆。

  香港人对这场经济危机却有着切肤之痛,长期以来香港不死的神话被打上了问号。尤其以房地产业为典型代表,很多人按揭买房后,发现要还的贷款比房子当前售价还高,不动产成了“负资产”,十多万业主瞬间变成了“负翁”。

  就连人称“潇洒哥”的明星钟镇涛也被迫宣布破产,这固然和他败家的老婆章小蕙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潇洒哥”投资房地产失败,欠下了2.5亿港币的巨额债务。从这时开始,钟镇涛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你过得比我好”的生涯,很多过去看不上眼的戏和演出都开始接,4年的努力才让他走出困境。

  从1998到2004,因为房地产迷梦破灭,香港人财富蒸发2.2万亿港币,每位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币。

  在经济跌入谷底的2000年,美联物业的报告显示,香港市场成为负资产的物业有19万套。不过,香港商业银行从业主收回的住房只有5000套左右。

  也就是说大多数香港“负翁”选择了坚持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一位香港商人讲述过他自己的理由——断供其实是一件不太合算的事情。如果断供,便失去了翻本的本钱,只要持有物业,虽然在某个时间段内价格跌下去了,但以后还有机会涨上去。但如果断供,银行收回物业,等于失去了本钱。

  与此同时,断供之后银行拍卖房产所得如果仍然无法偿清债务,银行还会持续追讨,直到全部还清为止。如果不能还清,就只好宣布破产了。

  对于有收入的人来说,如果轻易选择断供,对自己的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破坏自己的信用记录。而在像香港这样的经济社会中,信用会影响到个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轻易地破坏,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从这里不难看出一种理财观念,和今天的内地相比,香港人的理财观念无疑具有极好的可借鉴性。

  在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分析员曹仁超看来:香港的股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股市情况,外国人知道中国市场的潜力,但不了解中国内地。香港股市开放度又非常之高,是世界看中国市场好坏的标志。

  他在媒体上分析:“很多大型国企到香港上市,如果募集资金1000亿,收2%的佣金就赚2亿,虽然这些大的IPO很多是外资大行做的,但是它在香港也要租写字楼啊,也要请香港人啊,所以最后外国人分了1亿,香港人分1亿。”

  “你想想,几十个人花三四个月的时间赚1亿,你要开工厂的话,多久才能赚1亿?香港人做来做去不就做这个生意嘛!

  “因为金融的钱容易赚,所以香港自1980年开始从工业转到金融业,过去30年正好是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周期。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会有这么多外国人的钱,我们就(用这些钱)赚差价,赚了钱之后,香港人就开始买房子、消费,所以房地产和消费就好了,所以说,1984-2007年带动香港经济的是什么?是金融。”

  在内地,因为国家对存贷款利率有着硬性的规定,这就让银行有了很好的偷懒理由,中国人又好把钱存在国家的银行里,直接造成了叹为观止的高储蓄率。

  身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想法自然不会如此落后。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商业社会里,资金只有快速健康地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保值与增值。

  香港银行对个人客户也有着良好的互动,他们乐于推介“高回报”的理财服务,这样就能让存款“活”起来,每一分存款都能用于投资增值,这样双方都有好处。

  经历了1997的金融危机,香港人已经不再把房地产和股市作为理财的唯一计划,加上香港又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城市,使得港人的投资计划显得格外多元化。

  香港财务策划专业人员总会理事长陈庆生介绍说:“在香港,通过金融风暴和利率市场化两个契机,人们突然认识到原本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盈利效果的理财杠杆竟然是把双刃剑,竟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香港人的思维开始转变,投资时更加注重保本前提,开始关注理财,调整花钱的速度来配合自己的寿命。”

  从2000年开始,理财策划这个行业在香港地区红火起来,理财策划师主要由保险、基金、证券等公司聘用,还有一种独立的财务顾问公司主要通过贷款获利。投机阶段,一些资金实力较雄厚的投资者不只在银行存款,还通过银行进行投资,如买卖股票、基金等;理财阶段,除投资外,投资者还有对个人保障、退休计划、收入计划、保险计划的需要。

  香港地区已经进入了理财阶段。由经济蓬勃发展时期的投机阶段过渡到理财阶段主要基于两个契机。一个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香港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急剧下跌,人们开始认识到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的必要性,投资要分散,在保本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另一个契机是2000年的利率市场化,此后,银行可以为不同的产品确定不同的利率,丰富了理财产品。理财专家的广泛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轻松与方便。在香港这样一个完全竞争的金融社会里,琳琅满目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在考验着人们的财商。

  金融衍生品的买卖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雷曼迷你债事件正是众多中小投资者在理财专员误导下的不慎购买。事后人们发现,多达几百页的合同连理财专员都没有搞明白。

  不单是小老百姓,如果不搞明白所购买的金融产品属性,大富豪也一样会巨亏。Accumulator成了2008香港的“富豪杀手”,它一度成为许多私人银行和投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极力向富豪和机构投资者推荐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可以按现价打折购买股票,虽然它同时也要求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双倍买入。

  当股市热时,没人会考虑到下挫的那一天。即便是有过1997的惨痛教训,但贪婪毕竟还是人类的本性。

  当经济寒冬来临时,投资理财也需要慎重对待,虽然早投资早受益,而且人年轻时还有时间机会去弥补亏损,但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不然就像香港股神李兆基先生惊呼的那样:“赢粒糖,输间厂。”

  张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