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当一根好用的拐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10:14 南方人物周刊

 

  经济危机的一个教诲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向前看,还要环顾左右,有时还要向后看看

  1934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时候,威斯康星州一位共和党候选人咬牙切齿地骂罗斯福总统:“一个没有拐杖就站不起来的人!”这种对残疾人士的人身攻击显得很没有教养,但是他无意间说出了一个事实的隐喻:罗斯福要靠拐杖才能站起来,此时的美国却要靠罗斯福才能站起来。罗斯福总统领导的政府,正是国家的一根拐杖;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仅只是一根拐杖而已。

  正如人在残疾时,拐杖的作用异常明显一样,经济危机中,政府的形象也分外瞩目,甚至比平常显得更加高大。每当这种时候,放弃纷争、加强团结的呼声就会高涨起来。其实,这也正是检查一下这根拐杖是否合用、是否结实的好时机。

  不仅要向前看,有时还要向后看

  有学者已经指出,这二三十年来,国家的所有政策,都建立在一个假设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无论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持续不断地一直增长下去。事实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珠三角经济繁荣的时候,很多中小城市都在考虑让农民工就地落户。在目前的中国户籍情景中,从农村前往城市,从内陆前往沿海,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然而,这个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是,珠三角城市会无限发展下去,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从两年前就开始的工厂倒闭潮,到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再也不用羞羞答答,愈演愈烈,大量的工人失业。有一位长期跟踪调查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学者说,幸好现在这些农民工可以回家,政府只需要拿出几千万元社保基金补发他们的当月工资,就可以送他们回家。假如这些人全部变成了深圳人、东莞人,政府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钱才能安抚,而且会是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公平比优惠更重要。比如,打破城乡二元化分割的户籍制度,实现真正的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萧条,都既保障了公民的平等和尊严,也会充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但是,在一直持续增长的假设之下,农民工就会愿意接受单方面的流动,因为那样做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再短视也能立即看见。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两句话——“一切向前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历史性地看,这两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基本上把发展理解成经济的持续增长了。于是,向前看有时成了不要计较过去的得失的幌子,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有时成了让发展来掩盖问题。

  经济危机中,不仅再也无法用发展来掩盖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沉滓泛起,老调重弹。两年前,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假如经济不出问题,就业率保持高位,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靠类似“庞氏骗局”的把戏也能玩下去。如今工厂关门,企业破产,各行各业都在裁员,这每年200亿的缺口,就会显得触目惊心。

  经济危机的一个教诲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向前看,还要环顾左右,有时还要向后看看。

  民众对社会公正的要求更高

  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无论是1932年还是2008年的美国大选,都是民主党候选人大获全胜。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民众对社会公正的要求更高,而在民主党的政治理念中,这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追求。

  从表面上看,共和党的候选团队往往更关心经济,对市场似乎也更在行。民主党人则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打击为经济作出卓越贡献的有钱人,帮助穷人维护自己的权利。1933年,罗斯福就任第32任总统后,在他的智囊团的策划下,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改革,从3月9日到6月16日通过了70多个新的法案,史称“百日新政”。事实上,这些新政并没有让经济立即有所好转,但是对人心的安抚作用却立竿见影。用现在的话来说,罗斯福在发展经济之前,首先稳定了社会秩序。既然经济并不见起色,靠什么安抚民众情绪呢?那就是对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和承诺。

  在1933年到1939的几年内,美国政府和国会先后颁发了775个法令,内容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节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改善民众困境、调整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些政策对经济所起到的作用,至今争论不休,也一直有人持彻底否定的意见。但是,没有人否认罗斯福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亲和力。尤其是底层民众,对他充满了信任。在他的四次总统竞选中,选票多数来自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以及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由于他的政策的均贫富倾向,常被对手攻击为要把美国变成社会主义。当社会保险法案在国会上激烈争论的时候,有一位女议员高声抗议说:“主席先生,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我这里有原书。”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证明,要让经济危机不转换为社会危机,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国过去由于“忙于”经济发展而被拖延了的问题,比如官员家庭财产公布制度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恐怕再也没有理由搁置了。

  政府的权力监督并不因此而松懈

  经济危机最容易发生的一个误解是,以为任何国家都面临美国共和党或民主党的选择,并把共和党执政理解为放权的小政府,把民主党执政理解为收权的大政府。就美国的情况来说,两党相比较而言,可以这样描述。但是中国的情况并不相同,不存在选择自由经济还是罗斯福新政的问题。

  罗斯福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是美国历史上最得民心的总统之一。纽约有一所小学进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罗斯福最受欢迎,上帝其次,但得票远不如他。他上台以后,也的确扩大了政府权力,甚至在就职演说中就要求道:“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的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他也的确得到了权力。《波士顿纪事晚报》发表社论说:“目前应由总统独揽大权。这样做势必引起史无前例的复杂问题,但是人民思变心切,就是任凭总统一个独断专行,他们也心甘情愿。”参议员约翰·根室后来回忆说:“我们往往忘记,罗斯福总统初任总统的百日之中,国会自觉自愿地授予总统的权力,是何等庞大,何等空前,何等的凌驾一切啊!就是德国国会给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

  事实上约翰·根室有些夸张,或者说这种特权并没有超过百日。罗斯福的反对者一直存在,也一直在发出声音。在舆论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时评家李普曼、汤普森、沙利文等都是他的反对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他的政策进行批评。当他提议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税收比率并开征遗产税时,反对者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艺术家也编着歌讽刺他:“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他的《全国复兴法》在体面地寿终正寝之前,也被最高法院宣判为违宪,法官还言辞激烈地对总统和国会提出警告。

  由此可见,我们任何地方政府的官员,掌握的权力都远远大过经济危机中专权的罗斯福,并不需要趁机掌握更多的权力。恰恰相反,他们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无论如何应该记住,即便在经济危机中,政府也只是一根拐杖而已,真正创造财富的是民众,促成交易的是市场,维持秩序的是法治,反映民心的是舆论。假如罗斯福那根拐杖变成了罗斯福本人,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长平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