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年后或将掀起海外收购潮(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08:31 每日经济新闻

  同时,闽企也跃跃欲试,曾在2008年年底以800万美元成功收购美国一老牌化妆品公司品牌的福建双飞日化国际贸易部有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笔交易相当划算,因为当初对方的开价是这个价格的两倍。来自福建外经贸厅的消息则指出,金融海啸爆发后,出去考察的闽企不断增多,特别是石材等资源型企业。

  有收购愿望的不仅是企业,各机构也正抓紧推动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据可靠消息显示,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和北京PE协会正在策划和推动若干项目,如收购汽车零部件企业、参股知名IT企业和收购资源类企业等。

  全国工商联

  “是产业对接,而非抄底”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日前发布的一份名为《加大“走出去”步伐 参股欧美实体公司》的报告指出,制造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立国之本,而快速提升我国主要制造行业实力的最有效方法,是与欧美国家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股权层面的深度合作。

  全国工商联建议,在欧美发生金融危机、企业普遍陷入资金困境的时候,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积极参股欧美实体公司,一方面帮助这些欧美企业渡过难关,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从而获得西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获得想要的技术和管理要素,获得战略性资产,形成一个双赢的格局。“这种参股行为是一种中长期的战略性投资,重在形成股权的深度合作关系,而不是短期炒作式的买入卖出;同时它也不是财务投资意义上的 ‘抄底’,而是产业投资意义上的对接。”

  有观点指出,政府出台的配套措施是中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海购买股权能否成功的关键。工商联报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适当放宽有关审批条件,对于有时间要求的跨国并购申请,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并购,只要是合法的就可以放行,支持民营企业抓住机会走出去。此外,可专门设立一个“境外收购基金”,对走出去并购的国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同步播报

  地方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

  对于扶持企业走出去,各地政府已经有了一套方案。公开信息显示,青岛市每年安排预算500万元,对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劳务企业补助10万~60万元;对于前往海外工作的人员,青岛市政府对企业为其驻外中方人员向保险机构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费用,每人补助200元;一份名为《苏州市“走出去”扶持资金使用办法》的文件指出,对设立营业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外贸易中心(产业市场)的企业以及设立营业面积超过26平方米的境外品牌专卖店、柜的企业,按中方实际投资额给予补贴;对于投资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经商务部认定中标后,项目总投资超过人民币5亿元,在合作区建设开工后,补贴人民币50万元,在基础设施完成后再补贴人民币50万元。

  专家建议

  控制风险 别盲目跟风

  本世纪初,民营企业就开始逐步介入海外收购,但直到目前,鲜有企业获利的消息,而这除了在经营海外企业时遭遇的文化冲突外,更多是由于企业贪图“低价”而盲目涉及的后果。

  “前年,我曾收购一欧洲品牌,但在两年的经营中,发现该企业已经千疮百孔,根本不可能实现盈利。”江苏商人吴波(化名)的一场收购以失败告终。与记者通话前两天,他委托中介机构把企业挂牌转让,如果成功出售,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将是他在过去十年原始积累的一半。

  对于此次收购的失败,吴波总结为,没有西方品牌操作的经验和金融危机下欧美市场的消费低迷,打开市场愈加艰辛,“不是有钱就能搞好品牌的。”

  在美国设有分公司的国内一制造型企业负责人甚至对记者透露,虽然国内风传现在收购美国企业是“抄底”,但据他所掌握的消息来看,现在美国陷入危机的企业一听说中国企业有收购意向,就提高价格,“这或许是前期中国企业出手阔绰的原因所致,即使没有陷入危机的美国企业也在甩卖套现。”

  对于日前呼声很高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议题,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应当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跟风。虽然在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海外资产会显得相对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甚至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者为金融危机买单。

  长期接触企业不良资产重组和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郑樑也表示,在看似便宜的交易背后,往往隐藏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短期内收购品牌是小事,但长期的运营才是关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