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个人实验室 传统老店同仁堂进军化妆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 09:51 第一财经周刊

  文|CBN记者 张晶

  2000年杜喜平到同仁堂研究院报到的时候,是个异类。他在一大群学中药的同事中是唯一学西医和生物技术的人。他以为能做最酷的生物技术研究,比如干细胞培养,结果得知要为同仁堂开发化妆品。这个项目虽然被称为“同仁堂进军生物领域的战略重点”,可实际上就是一人实验室,从零开始,他感到很是失落。

  虽然现在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躲在一大堆试管和仪器的后面,开发更好的中药化妆品,但再要和他提起化妆品,他脸上是掩藏不住的兴奋,“我得好好说说。”

  这家中药企业在努力寻找能带来突破的新产品。同仁堂金字招牌下,六味地黄丸年销售额近4亿元、乌鸡白凤丸2亿元、安宫牛黄丸1亿元。令人尴尬的是,这些传统的核心产品销售额增长几乎停滞。

  同仁堂曾经把乌鸡白凤丸改成小丸剂型,增加了部分市场,但增长很快再度趋于平缓。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剂型改造是对手非常容易复制的策略。

  同仁堂的新冒险是化妆品。国际上不乏成功的药妆品牌,而化妆品的利润率同样让这个传统中药企业跃跃欲试。

  传统老店同仁堂当然不缺少神秘配方,包括美容配方。但是要让传统配方进入现代化生产销售流程,则是一个新生意。突破从一个一人实验室开始。同仁堂很早就开始引进技术人才,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留日8年,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杜喜平这样拥有西医和生物学背景的,却是头一人。

  既然要做化妆品,杜喜平首先要找出中草药化妆品相比兰蔻、欧莱雅的独到之处。以美白为例,西方产品常用的化学成分包括维生素C、熊果苷等,但这些成分缺乏稳定性,而且原料每公斤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找寻更稳定的美白原料,同仁堂集团内部倒是有大把资源。从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到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还有同仁堂研究院里,大量中医资料和中医人才可供杜喜平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杜喜平找到同仁堂的几个传统配方,当归、柿子叶等都能美白,但未能证实。

  这也是中药学常被诟病的—很难确切说明一组物质的作用机理。生物技术的知识背景让杜喜平清楚美白的作用机理—络氨酸经过络氨酸酶转化为黑色素,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便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这意味着,只要在当归和柿子叶中,找出能抑制络氨酸酶活性的物质,再考察这些物质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即可。

  杜喜平很快有了收获。实验室提取出和维生素C结构类似,但比维生素C更为稳定的物质。不仅如此,这种物质来源于同仁堂的原材料储备。同仁堂是中草药材的大宗购买商,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这意味着自己控制产业链,可大幅降低成本。

  进展不总那么顺利,接下来,杜喜平遇到了麻烦。

  人的皮肤是一个天然屏障,外面的角质层让养分的吸收率非常低,这些养分如果被脂质体包裹,则能让吸收率高几十倍。迪奥、雅诗兰黛等大品牌都有了成熟的脂质体技术。但它们的脂质体技术往往包裹的是单一化合物。而同仁堂的中草药化妆品,其有效成分多是几种物质一起作用,同仁堂没有这项技术。

  杜喜平决定借助外援。他开始频繁参加化妆品学术界会议,终于打听到德国公司Dianorm拥有这项技术。2001年, 同仁堂和其成立了合资公司,同仁堂投资,后者以技术入股,解决了技术的获得问题。

  技术上受制于人,始终不是什么好事情。研究处处受制约,成本也高得吓人。根据协议,每次研究需要的磷脂原液要从德国制备、合成,然后运送至北京,物流成本很高,且沟通困难。

  去德国实验室向合作伙伴学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不过谁来掏钱呢?杜喜平申请了外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的基金,将这项技术列入“重点引进技术”。之后杜喜平带着新招的两个下属,分文未花在德国伙伴实验室呆了半年,学会了这套技术。

  此时,杜喜平孤身奋战的一人实验室终于变成了四人实验室。杜喜平也开始承担更多工作。他甚至拉着同事,去做消费者调查,研究年轻的女孩子喜欢什么样的香味,什么样的包装风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尚品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尚品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