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5年起伏记(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 08:54 京华时报

  20多年过去,年逾古稀的黄一鹤认为,最初几届春晚的成与败,都和他追求的一个理念有关:创新。

  1983年,面对接踵而至的观众点播条,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吴冷西顶着压力,现场拍板解禁《乡恋》,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次年,又是在一片争议声中,张明敏、黄阿原等港台艺人登上春晚舞台,一曲《我的中国心》感动亿万观众。在黄一鹤看来,这两届晚会的成功,关键在于观念上有重大突破,与当时老百姓的情感和要求血脉相通。

  1985年的失败,则在于黄一鹤太想在此前基础上有更大突破,他迈出了危险的一步:洛杉矶奥运会壮观的开幕式和那年盛大的国庆阅兵都给了他震撼,何不把春晚舞台从小小的演播室搬到体育馆,大干一场呢?

  黄一鹤始料未及的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持这样一台大型电视直播节目,“连对讲机都没有,灯光也不灵。”在偌大的工人体育馆,调度完全失灵,现场指挥“成了瞎子和聋子”,虽然有正值鼎盛的老女排助阵,有汪明荃等大腕加盟,当年的春晚仍被斥为“质量低下”、“杂乱无章”。

  造星大舞台

  1984年2月2日凌晨,大年初一。34岁的相声演员姜昆匆匆往家赶,在刚刚结束的春晚上,他作为主持人串联全场并表演了多个节目。

  那时他家住五楼,为了省电,平常楼道是不开灯的。那一晚,姜昆刚进楼道,电灯啪的一声亮了,人们涌出屋子,向他问好、致谢;他上二楼,二楼灯亮;他上三楼,三楼灯亮……场面近乎英雄凯旋,姜昆激动得泪水涟涟。

  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夜成名,在此之前,作为马季的得意弟子,姜昆已经名声在外。然而在春晚这个舞台上,有多少一夜成名的故事一再上演。

  在参加1984年春晚前,28岁的张明敏是香港一家电子表厂负责校时的工人,除拿过一个业余歌手大赛冠军外,籍籍无名;1985年的晚会虽然并不成功,默默无闻的董文华却凭一曲《十五的月亮》红极一时;宋祖英、冯巩这些大腕,初登春晚舞台时都是不太知名的年轻人,“有时还有点慌慌张张。”黄一鹤回忆道。

  与此同时,一些早已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也借这个舞台焕发新的艺术青春:李谷一的《难忘今宵》、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都是观众记忆犹新的经典。

  正因为这个舞台造星能量之巨,开办几年之后,演艺界便形成了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挤破脑袋上春晚的洋洋大观。

  日后成为春晚金字招牌的赵本山,当年也是各路人马中的一员,其“公关”经历,和他的表演一样充满喜剧色彩:1987年,已经红透辽北大地的老赵受姜昆鼓动,动了上春晚的心思,带着节目录像和10瓶茅台就来了北京。可到了央视跟前,却连大门都进不去,无计可施的老赵闷在宾馆,一天一瓶茅台,喝完便打道回府,报账时还谎称酒都送出去了。直到1990年,赵本山才凭借小品《相亲》与春晚结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