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 10:08 瞭望东方周刊
![]() |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政府官员的心态,都是非常开放、真心地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他们不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带进来资金,更重要的是喜欢我们的经验和技术。老百姓也有一种求富、求进步的心态,到处都有一股活力,一种向上的气氛。我想安利公司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把握这一个机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那我们就不可能、也谈不上是一家成功的跨国企业。
于是我们开始做很多准备事项,收集资料,做市场调研,1992年成立了安利(中国),公司成立之后没有马上展开业务,而是继续做更深入的规划,在广州投资建厂。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坚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我们不再有不踏实的感觉,而是更有信心,1995年安利(中国)正式开业。
《望东方周刊》:以安利为例,你认为跨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郑李锦芬:跨国企业在对中国的贡献方面是不断变化的。早期的时候比较明显一些,因为那时候中国的公司发展还不是很充分,跨国公司带来了大笔资金,领先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国企业的这些优势开始减弱,开始更多地服务社会。拿安利来说,我们是中国的纳税百强企业,纳税是我们最基本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为消费者带来了非常多的产品,从美容保养的到家庭日用品。更重要的是直销这个销售方式对中国来说是全新的。只要我们规规矩矩地做,负责任地带领、提升一个销售队伍,就不但能为消费者带来好的服务,也能为营销人员自身带来一个创业的机会。
《望东方周刊》:说到企业的本土化,我们知道你对中国文化很精通,但安利是一家传统的美国公司,你是怎样将这两种文化融合的呢?
郑李锦芬:不但是在中国,安利公司在每一个国家都希望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希望不要把我们当作是一家美国公司,而是看作本地公司。我们不会把海外的传统观念或者是价值观强加到中国人的身上,我们会去做调研,去了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的皮肤和海外不一样,我们会根据这些做中国人需要的产品。我觉得这些都是公司能够在中国发展的原因。
在用人上,我们会尽量用当地的员工进入管理层。比如说今天安利(中国)6000多名公司职员,其中有99.8 %都是本地的员工,其中有0.2%的外派人员在安利(中国)工作,而外派的人员也全部都是海外的华人。
我们也不会硬把海外的销售方法搬到中国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套中国的标准和模式。现在看这是很明智的做法,安利现在在中国的经营模式跟海外的截然不同,一方面是顺应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市场本身的要求。
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望东方周刊》:本月,安利刚刚发布了《2008年安利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你觉得安利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郑李锦芬: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是我们销售的产品,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有益的产品是一切责任的基础;同时,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并通过对员工及营销人员的培训、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我们在中国把企业做成功,成为中国的纳税大户,也是在尽社会责任;我们的员工和营销队伍一起参与各类公益志愿活动,这也是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