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 10:29 南方人物周刊
![]() |
可惜,在中国,没有哪一个企业家能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他们必须一手挡住历史的阴影,一手寻找当下的财富。
此情此景,我们可以责怪政府太大,市场太小,责怪不完全、不充分的市场分工浪费了企业家的才华;我们也可以责怪所谓的企业家更多的意义上可能只是政府的一名食客,他们的建设性价值一直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水准上;我们还可以责怪企业家自身定位不清晰,经常做出一些超出自己本分的举动,以至于有人戏言,这个时代的商人像政治家,政治家像商人,商人像学者,而学者也像商人。
但这样的责备显然不理性。事实上,我们应该越过一些激越的议论,在历史里寻找答案,我们相信,无论是学院思想家,还是企业思想家,都必然来自历史,又将成为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某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之中。
中国企业家思想的源头
关于中国的企业家思想,我们所能追溯到的第一个历史源头,也许应该是清朝的洋务运动。
现在看来,洋务运动在中国经济史上是一次彻底失败的企业案例。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经济垄断,没有司法独立和保护私人企业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这种方法使得政府垄断企业的利益与其作为独立第三方发挥仲裁作用的地位相冲突,使其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可以利用其裁判的权力,追求其球员的利益。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特点不但是官方对大工业的垄断,也表现为亦官亦商,官商勾结。商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与官府搞好关系和得到庇护。大名鼎鼎的李鸿章1872年开办轮船招商局,1877年开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开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李作为官员是企业的老板,他使用合股公司的形式从私商筹到资本,任命有捐纳的官衔或半官方地位的人做经理,很像政府有控股权或控制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大官,又是参加游戏的主要成员,其双重地位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官督商办企业有官僚机构的所有弊病,裙带风盛行,官员滥用资金,贪污成风。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种政府大面积操纵的企业史里,我们发现了中国企业家立志介入民主立宪运动的足迹。
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是一本专门研究立宪与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家阶层成长关系的杰出著作。此书详尽地记载了清朝末年中国的商人是中国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事实。
在推动立宪过程中,各级商会形成网络,并逐渐学会英国式商会的自治和民主管理。在预备立宪公会等组织中,商人占明显优势。商人们认识到“今日中国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最不兼容者也。而股份公司非在完全法治国之下未由发达,故振兴实业之关键在于通过立宪确立法治,限制政权,保障民权来改良政治环境与政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