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 10:53 新京报
更多的日本人奢侈品消费之风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捂紧钱包,“只看不买”。(据昨日新华社报道)
谁是富人?看看身价吧。身价又怎么判定?看他今天出去借钱能借多少,不管向银行借还是向个人借。但是从现在起,西方人不再这么量富了,金融危机让他们开始懂得,捏在手里实实在在的钱和资产才是“硬财富”,信用也就是虚拟的财富。当雷曼兄弟的身价在一周之内从150亿英镑变成零,人们知道虚拟财富的“虚拟”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先存后花”的文化传统,不仅让中国成为目前在“金融海啸”中受损最轻的国家之一,也启蒙西方人对这一“看不见的力量”重新审视。他们曾经竭力向世界推行的“先花后还”思路,的确不如中国的“先存后花”那么实在、安全、心安理得。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抱怨中国的私人储蓄率太高,而是预言西方人的财富观将发生变化:虚拟的资产不叫财富,手中可以支配的钱才叫财富,因此人们对钱的认识也便回到最简单、最基本的货币意义上,而不再做钱赚钱的梦。
启蒙西方人改变财富观的另一个样板是日本。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金融泡沫引爆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一部分的日本人心理开始变化。一些富人不再显富,不再摆阔,不再追求奢侈品以及热衷名牌服饰,而是捂紧钱包只看不买。对于股市,日本人的态度就像建筑低矮的房屋一样,钢筋短、地面宽敞、天花板不太高,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不再是钱多钱少,而是“有工作”还是“失业者”。
日本的“生意之道”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日本商人自恃财大气粗,名片上印的头衔繁多,连交换名片的方式都充满自负,叼一根古巴雪茄更是标志性动作。但日本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让这些“时尚”昙花一现,《泰晤士报》的记者观察到,现在的日本商人又回归到传统上了,回到隐藏感情、辛苦工作为家庭、攥紧钱而不是股票上。即便在经济预测良好的时候,日本企业和大众都疾呼要带伞,要为下雨的时候准备点钱。也因此,日本企业成为地球上的节能楷模,无论是汽车、洗衣机还是电视、空调等,皆以“绿色环保”为特征。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不再举世瞩目,却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悲剧,“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人文关怀色彩明显、慢速增长”正成为日本经济的特色。也正因为此前经过这样的“铺垫”,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给日本的冲击才不至于像韩国、冰岛等国家剧烈。
金融海啸后的西方人,也会向中国人和日本人学点看钱、挣钱、花钱的艺术。英国的经济学家预言,自由资本主义仍会是西方经济的主流,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不会太多使用,福利社会制度不会复辟,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发生变化。西方人会对实实在在的财富积累超过对金钱数目的追求,企业在文明、合作精神、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上会下工夫,而对“国有”和“私有”不会太过计较。最大的变化可能是花钱方式的变化:仍要借一点,但更多地是靠挣,先挣后花和节约用钱比天天看着股票曲线起伏要踏实得多、心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