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3:37 《外滩画报》
![]() |
他的眉宇之间依稀有中国现代史上那位风云人物的痕迹。作为蒋家第四代中最受媒体关注的人物,他恪遵父训不碰政治,把自己定位为商人。今年5 月,在台湾设计界打拼多年的他,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9 月中旬,他在上海接受了本报专访。这是他在内地第一次面对媒体采访。“蒋这个姓它给我很多关怀,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他对记者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分割它,但是我也不会特别去利用它。”
![]() |
“姓蒋是我很骄傲的一件事。如果你今天问我要不要换姓, 我会说,不要!我也很高兴我的小孩子也姓蒋。”9 月18 日,蒋友柏在上海逗留的最后一天接受了本报专访。这是他在内地第一次面对媒体采访。
今年5 月,已在台湾设计界打拼多年的蒋友柏,悄然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名为“常橙”的设计公司。9 月15 日,蒋友柏从台湾赶到清华大学,和美术学院的教授学生们开了一个研讨会。接下来的三天,他往返江浙沪三地拜访客户和长辈。
采访之前,公关提醒记者:“除了不要问他怎么评价政治,你什么都可以问。他的性格很直,不愿意回答的会不说,但是绝不会生气。”
蒋友柏的父亲蒋孝勇是蒋经国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最宠爱的孙子。作为蒋家第四代,蒋友柏恪遵父训“不要碰政治”。他自己也曾公开表示:“蒋家再起,不会从政治起来。”“我对政治没有看法,我很喜欢当个商人。” 蒋友柏对记者说。
他的人生和事业,正演绎了一个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家族的“去政治化”历程。
与政治打下休止符的下一代
1976 年,蒋介石去世的第二年,他最疼爱的孙子蒋孝勇做了爸爸。蒋孝勇给第一个儿子取名叫蒋友柏。自有记忆起,蒋友柏就懵懂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很特殊,“你周边看的东西和其他普通家庭的小孩不一样,小时候走在街上时后面一定跟着个人。”
身在“呼风唤雨”的蒋家,蒋友柏并不开心,“觉得做蒋家人很麻烦”,“受的是军事化的教育,家里有很多的规矩”。他过的是被严密保护的生活。上学有人跟着提书包,坐在教室后面等;回到家,吃完饭说句“大家慢用”就可以离开,因为有人帮佣收拾。
在大人们的对话和态度中,他也隐约地知道了他无缘谋面的曾祖父,“那时很小,一定很不懂事,所以并不会去挖掘或者发现到底他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是逐渐长大后,你再去看他,以我目前的年龄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他是这样子的。在以前,对我来讲,不管是人们讲的蒋公也好,蒋夫人也好,真的,他们只是我的家人,我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眼光去看。”
1988 年1月13 日,78 岁的蒋经国在台湾“荣总”医院去世,因其在世时已决定不让蒋氏家族继承“ 总统”,非蒋家人李登辉踏上历史舞台,蒋家父子的“政治强人”统治时代宣告结束。
位于政治风暴中的蒋孝勇选择了远离。1988 年年底,他带着全家迁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临走前,他留下一句话:“我们家和中国现代史之间,总要打个休止符。”
当时, 蒋友柏才12 岁。他并不想离开台湾,因为要好的小朋友都在这里。匆忙收拾行李的父母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慌”。“但我并没有太多地去判断这个事情,后来慢慢地这些感觉才会浮现在我的记忆中。其实在这种状况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慌的,但我当时不懂,不会问我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你也不敢问。你只是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我长大了,用现在的思考方式,才明白那个时候是环境的问题,局势的问题。”
用蒋友柏的话说,去加拿大的日子,是被人夺走了“阿拉丁神灯”的日子,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不见了。他的母亲蒋方智怡必须亲手学做饭给家人吃。而他和弟弟,在吃完饭后,要留下来帮助母亲收拾桌子。
很多人一生也许都不会经历的大起大落,在一个未知世事的孩子身上发生了。
在蒋经国晚年,不喜政治的蒋孝勇还是无奈地卷入台湾政坛。经历了不少风波,他深觉政治带来的无尽困扰。为了与政治划清界限,让下一代人远离纷争,在蒋友柏上大学前,蒋孝勇与儿子进行了一次对话。
“不能当政治家。要当个清廉的政治家,首先要很有钱,否则最后一定倾家荡产。”他这样告诫儿子。他也不希望儿子选择画家的职业,“画家赚的都是身后的财富,都是儿女在用。”
蒋方智怡回忆丈夫对儿子的教育时写道,“孝勇虽然不让小孩碰政治,但开间公司,就需要管理,这就是政治;所有事情牵扯到人,就会有政治的产生,所以,我先生教育孩子要有政治‘观念’,但是不要成为政治‘人物’。”
如今,32 岁的蒋友柏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态度比起父亲蒋孝勇来要温和得多,“他们可以选择所有的东西,甚至政治。但是政治,是一个我会建议他们能不碰就不要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