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日内瓦——中科院历史研究员端木美专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 10:06 《北京青年》周刊

  导语:如果日内瓦作为钟表城市、银行城市的代表,显然追求完美和卓越是这个城市的特点。


图片标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端木美

  爱在日内瓦

  日内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莱蒙湖畔,南、东、西三面都与法国接壤。静静的罗纳河穿城而过,湖与河的汇合处,由数座桥梁连接着南北两岸的老城和新城。

  1961年,就在这座公园星罗棋布,湖畔鲜花遍地的小城,一对新人在日内瓦中国代表驻地花山别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婚礼。这一刻起,日内瓦成为了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人生起点,也成为了他们恒久爱情的见证。这场婚礼的主角就是中国外交部著名外语专家、前联合国秘书处高级官员邱应觉、徐湘泉夫妇。

  这样浪漫的情景,被记录在端木美教授的《爱在日内瓦》中,而我们的谈话也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始了。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之一兼瑞士分会会长,端木美教授对瑞士的文化、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我对瑞士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从历史深层次的角度:独立、自由、平等、中立、和平、开放、包容、多元”。同时曾经在瑞士弗里堡留学三年的经历,使她对瑞士诸城市都有独特的感悟。谈到日内瓦,她指出:“如果日内瓦作为钟表城市、银行城市的代表,显然追求完美和卓越是这个城市的特点。”

  “打开欧洲地图,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团团包围之中,我们看到了瑞士。说它只有巴掌大,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这个小国的地位却不容忽视。它的第三大城市日内瓦——世界国际组织的中心、根据地,正在凭借其自身的DNA能量散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是世界改变了日内瓦,还是日内瓦改变了世界?

  端木美教授这样回答我们:“日内瓦的开放包容使它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它是一个目光远大的、具有大家风范的、为国际社会服务的、称职的、热情的、独立又中立的东道主,它无意改变世界,世界也不会改变日内瓦,可能也改变不了。”

  也许不了解日内瓦历史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评价对于这样的小城有些言过其实。如果你去过日内瓦,在与人们点滴的接触中,就会感受到它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初,国际红十字协会的成立,成为日内瓦人道主义的标志。

  “在日内瓦坐火车几乎从不检票,人们都是自觉买票,当然也避免不了个别逃票现象的发生。一旦被发现,乘警不会当众斥责处罚,而是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很客气地将逃票人带到一边,轻声地询问其逃票的原因。最后,还会说一声谢谢。”

  聚宝盆也有先天不足

  当世界其他地方的教育还在原始阶段时,瑞士人民已经感悟到教育的重要,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文化教育体系,并且通过教育将其传承下来。

  因为,早在17、18世纪,早期工业化就使得这个缺少原料资源、缺少出海口、缺少耕地的贫穷国家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力存在于受过教育的民众之中,只有从德育智育两方面培养人才能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即使在穷困时期,瑞士也对工人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

  “有经济学家认为,在其他国家‘工业资产阶级能相信从工人阶级的无知中获利。而在瑞士则相反,要从对它的教育中得利’。”为此,18世纪末开始,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这就是穷则思变!实际上,瑞士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自然条件恶劣、资源不足。在中世纪时期,瑞士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山洪一来,所有的房子都会被冲垮,雪崩的后果更是无法想象。瑞士能成为今天人人称道的‘聚宝盆’,与世世代代人们的努力分不开。”今天,这个国家如此富有,人民对资源依然细心地呵护和珍惜。因为,瑞士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富裕来之不易。

  “辛福坦大使(中国前驻瑞士大使)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们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在邀请的宾客中,有一位穿着普通的先生开着一辆很小的车使进使馆大门,人们等待了很久,这位先生才走下车来。此时,他已经是西装革履。其实,这位先生非常富有,但是,他平时穿着非常简朴,只有在必需的场合,他才会穿上正式的服装。”

  虽然,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却充分体现出瑞士人毫不张扬的个性。“瑞士人自称为山民——有山的风格,农民的气息。这与他们世代的淳朴教育息息相关!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千万不要藐视每一位路人,也许经过眼前的衣衫简朴的老人,就是一位亿万富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