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传统掐丝珐琅制表工艺(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08:05 《MR.Report 名牌报告》

  分类

  东方人通常认为珐琅在加工技法上分为掐丝珐琅,珐琅彩绘和珐琅瓷。其实,虽说珐琅的制法和瓷器上釉的原理类似,但瓷器本身是陶土高温烧成,然后在外层上釉,所谓珐琅彩瓷的技巧和技术层次其实远低于前两者的珐琅技法,因而个人认为无法相提并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hermes宽H字形珐琅手镯

  但是,清康熙年间珐琅由西欧传入中国后,这种新工艺品就得到了康熙的喜爱。所以画珐琅的工艺被从金属转移到了陶瓷上,且在进口珐琅彩料的基础上自行研究配制了更多丰富的色彩。几番试炼后,画珐琅工艺终于与陶瓷完美结合成了珐琅彩瓷。不仅仅是康熙,雍正与乾隆对珐琅彩瓷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前,尤其是在雍正年间,珐琅彩瓷更是从单纯的图画发展到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

  金属基底所谓珐琅,指的是在抛光金属基板表面涂上一层玻璃光泽的珐琅制作过程。用来承载珐琅的金属基板只能采用金和铜,其中铜仅能用于不透明珐琅制品。如果要制作的是透明或是彩色珐琅制品,选用的金属需要在高温下,表面特性不能改变;该金属也不能在高温下和原料接触中\产生任何化学反应。以银为例,产生黄色的铅,在高温下和银作用后会变为橘色,甚至是橄榄色。

  掐丝珐琅约在元朝时由传教士自中亚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在基础技术如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和琉璃的制作知识上原本就相当先进,所以在中国人吸收了这种珐琅的制造技术后,又经改良和不断发扬光大。明朝景泰年间这种珐琅的制造盛极一时,填色的色料由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换成了带有中国独有的蓝色珐琅色料,当时的成品常以一种特有的蓝色为基调,景泰蓝也因而得名,并在中文里成为掐丝珐琅的代名词。

  内填珐琅 (ChamplevéEnamel):

  工艺与掐丝珐琅相似。只是器表的纹饰采用錾刻、敲压或腐蚀等技术形成,由于填烧的釉层有厚薄的不同而呈多种形态。或者在胎上精雕细刻成漂亮的锦地及纹饰,再填烧各色透明釉。大明火“镶嵌珐琅”技术,首先要在金属上雕刻出图腾,然后雕镂出图案的轮廓,依照设计的彩绘效果配置所有图腾凹槽。将不透明或透明珐琅涂料碾制为粉末,并以少许的水混匀,以笔刷刷出细细一层彩绘图案。当此步骤完成后,要等候其风干后放置在超过800摄氏度的高温窑中烧制,每一层的涂料都需要在高温窑中烧制40~60秒。

  微缩彩绘珐琅 Enamel Miniature:

  又叫画珐琅,是这三大类珐琅中最困难的一种。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作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直接在金属上绘画的最大优势在于图案线条更加丰富,可以绘制更为精细、复杂的图案,而不受约束。不过,少了金属丝勾框这一步,烧制的难度大了很多。首先是不同颜色之间的混色问题,没有金属丝将不同的颜色分隔开来,一旦珐琅彩料配制不好就会产生颜色互染的混乱状况。

  制作方法是在金属板上先上数层白釉 (金属胎), 烧结后做底板, 再以各色釉彩于此底板上作画, 就像油画一样细绘出图案, 此时混色是最大的学问, 如果混色过度则烧结后图案模糊不清破坏画面, 所以当局部描绘后要先烧结, 再描绘下个部分, 再烧结, 一直重复此动作才能完成作品, 有时须重复烧结数十次, 如果中间一次烧坏都会毁坏此作品, 所以微绘珐琅十分珍贵, 好的微绘珐琅制品动辄百万或千万以上。

  从15世纪开始,珐琅彩绘艺术出现并使用在珠宝工艺范畴中,但几百年来渐渐式微。以前的珐琅怀表为了突出珐琅的欣赏价值,还常常采用珍珠镶嵌边圈,或将外框施以纯金,充满装饰色彩的图案总洋溢着无穷的想象力。微绘珐琅的价值不仅在于稀有,更在于每一个作品都独一无二,原始珐琅原料是类似玻璃的透明物质,在研磨成粉末后,与油彩混合成原料,在 850 摄氏度的窑中反复烧制数次以稳定它的色泽,烧窑中的温度和烧制的时间长短必须要仔细拿捏,因为不同的色料在不同的高温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同一个微绘大师也无法烧制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产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 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