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南锣戏剧节:回归纯粹深刻

2013年06月18日 07:21  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微博

  南锣鼓巷戏剧节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两个月40部戏,实验川剧、环境戏剧、形体剧琳琅满目,但深刻主题、人文情怀,才是这次南锣戏剧节的王道。此次着力推荐的是六月里的重点戏,选一部洗洗俗世里呆久了的油腻,挺好。

《谁杀了大象》充满了文本实验味道,这出戏去年在台北演出时获得很高的评价。《谁杀了大象》充满了文本实验味道,这出戏去年在台北演出时获得很高的评价。

  《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质朴戏剧“说”冯至

  讲知识分子面貌的戏?火。《蒋公的面子》京城巡演那可是场场爆满,那么以冯至先生为原型的文学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呢?描写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听起来可真有点远;什么,演员不演只说?大部分是剧本朗读?

  要说这部戏,就一个字儿:纯。无论是戏中冯至先生本人的创作和为人,还是童道明依照其生平事迹所创作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的剧本,又或者导演对作品的呈现手法,奔的就是纯美和质朴。

  “我是为了纪念冯至先生而作,文本本身大部分由冯至先生的诗歌组成;资深演员梁国庆和郑铮(旧版《红楼梦》中鸳鸯的扮演者)则是喜欢其中对生死、人生的探讨。”童道明说。蓬蒿剧场的创办者王翔,找来当年刚从导演系毕业的张子一,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硬撑着将《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搬上了舞台。

  “连音乐都是我们咖啡店的姑娘帮忙弄,一点资金没有。但也正是这份拮据,让我们找到了纯粹质朴的表达方式,来使这部诗歌式的作品立在舞台上——剧本朗读。”张子一介绍说,除了剧中几段梦境的片段会由演员表演外,其他的都由演员朗诵读出。演过几轮后,这部作品也受到了诸多热爱文学观众的喜爱。每次演出结束 后,观众都会讨论冯至先生的学术观点、生平以及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的独立性等。这样一部戏生命力远远超出了许多大制作,不禁让人慨叹。

  《谁杀了大象》:超现实,挑动了谁的神经?

  把奥威尔短篇小说《射象》里那只英国殖民地警察射杀的大象,搬到舞台上的现代化都市空间,真真是超现实——这就是香港前进进戏剧工作坊的编导冯程程,在创作《谁杀了大象》时的构思起源。

  “奥威尔自嘲当独裁者变成暴君,同时亦摧毁了自己的自由。借用大象和警察两个元素,我想问,在今天的社会,怎样的庞然大物会挑动统治者的神经?”这个女子的企图心可不小。

  三幕剧,每次大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剧中角色的表演,则从叙事体、对话体演到独白。很像闷骚的文艺电影,如果你爱,那这就是你的菜。舞台上从远景到近景再深入到人物内心诗意独白,分明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里对吃人狂的三个正面脸部镜头特写,一个比一个更近,也更令人揪心。

  看过的观众称,这头大象是社会反抗运动之象征,但冯程程更愿意从大象延展到更深层次的思考——纪律与服从、文明与发展、大自然与人类……“在香港,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谁杀了大象》在台北和英国演出时,观众对戏中讲述的殖民地治理、权力更有共鸣。这次在北京演出,不知将会引来怎么样的反应。”

《C》是声音与灯光的探索。《C》是声音与灯光的探索。

  《C》:一个人的冒险

  还记得法国默剧表演家菲利普 比佐的《无声世界四十年》吗?一个人带给一群人的感动还没消化完,瑞典人哈马迪 科米日又带来另一风格的独角戏,以声音与灯光构建一个异世界,而你,只要跟着他演的C去冒险,就够了。

  C,是一个音符,也是元素周期表上碳元素的符号,是真空中光速的通用标记,也是瑞典语和英语中的“看见see”的同音,在《C》中,科米日将会表演这个字母以上的所有释义。

  “C被抛置于人群和各种情境中,他不停地奔走冒险,演出视角也在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写这部作品,就是因为我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看似分离,却又通过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科米日说道,“而人们到底怎样才能逃离界限?逃离个人的、地理的、语言的、政治的,或者实体的界限?”

  《命若琴弦》:史铁生归来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史铁生的文字从来让人动容,哪怕只是《命若琴弦》的第一句。青年戏剧导演王婵,是史铁生文字的忠实粉丝——作为“铁粉”都知道,先生的文字有生死,有禅意,有命运,有人生,《命若琴弦》自不例外。要把这些搬到台上,真让人一个头两个大——难怪王婵诚惶诚恐地接了戏,便开始苦闷抑郁中想辙。

  “不想以花里胡哨的形式糊弄人,要忠于原著语言和内涵的精髓,所以只有从《命若琴弦》的源头去找灵感。”王婵几乎重读了史铁生的所有作品,按照不同的时间段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直到搞清楚史铁生文学生涯精神层面的改变历程。“如果简单处理《命若琴弦》,就是宿命论,但沉下去后看到的,是他对生命的意义的探寻,还有他写意式的行文方式。”

  于是,巴掌大的舞台上,一束光打下来,一名演员在舞台上用毛笔书写故事的开头,书法大字会通过投影仪打到背景布上。“两个时空并行,到结尾时这名演员再次出现,合上书本,上面四个字:命若琴弦。”王婵要的,正是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质感。

  与之配合的音乐,当然也是古风意蕴,戏中主角使用的三弦就是主乐器。可苦了老艺人的扮演者,一边临时抱佛脚学习拉三弦,一边读史铁生的原著找感觉。相信经过沉淀,演员更能把味道由里到外表达出来。(文/刘思瑶)

  塞纳河少女的面模》 6月8日-10日 人艺实验剧场

  谁杀了大象》 6月13日-15日 蓬蒿剧场

  独角戏C》 6月26日-28日 蓬蒿剧场

  命若琴弦》 7月2日-3日 蓬蒿剧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