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一场全美电影表彰大会

2013年03月15日 07:34  外滩画报 微博

  今年奥斯卡直接出现了两组有趣的比拼:《逃离德黑兰》和《刺杀本-拉登》(CIA 与中东背景),《林肯》和《被解放的姜戈》(内战和解放黑奴)。与其说,这些电影的主创者们在表现真实的历史,不如说,他们在表现自己眼中的历史。

与《刺杀本·拉登》相比,《逃离德黑兰》更有观众缘。影片围绕经典的“一分钟营救”,没有依靠大场面,也没有过度的批判或煽情  与《刺杀本·拉登》相比,《逃离德黑兰》更有观众缘。影片围绕经典的“一分钟营救”,没有依靠大场面,也没有过度的批判或煽情

  多年以后,回忆起第85届奥斯卡,人们恐怕会忘掉开场的波波歌,也不记得詹妮弗-劳伦斯在登台那刻绊了一跤。

  至于提名演员和入围电影,恐怕只有骨灰级影迷才能一一背出。

  总有一天,第85届奥斯卡就和很多届已成历史的奥斯卡一样,只留下一张光秃秃的得奖名单。作为一场表彰大会,每年一度的奥斯卡要的就是这个名单。然而,围绕这个舞台所发生的故事,它绝对不会只有一个版本。

《刺杀本·拉登》里一心扑在本·拉登身上的女主人公,也让人想到了一心扑在中东题材上的导演本人《刺杀本·拉登》里一心扑在本·拉登身上的女主人公,也让人想到了一心扑在中东题材上的导演本人

  美国人的历史

  就像无法解释《艺术家》和《雨果》在去年撞车,今年奥斯卡直接出现了两组有趣的比拼:《逃离德黑兰》和《刺杀本-拉登》(CIA 与中东背景),《林肯》和《被解放的姜戈》(内战和解放黑奴)。

  其中三部电影都指向了真实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就连不羁放纵的《被解放的姜戈》,它也强调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开始前两年,故事推进也涉及了南方种植园。

  有人把这样的结果指向了奥巴马的连任竞选,大选年,自然应该在政治题材上面做文章。而当奥巴马夫人通过视频,出现在压轴的最佳影片颁奖环节上,那简直是正中下怀。在奥巴马任内,美国除掉了本-拉登——这个邪恶势力和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但谁也不敢保证,恐怖危机会就此消除。美国的潜在敌人,到底还有多少。就说《逃离德黑兰》里的伊朗,还不是变幻莫测,一会是美国人的好朋友,一会就拿美国人开刀。

  远在“9-11”之前,这类备受瞩目的大事件,它们一般都会迅速转化成头条新闻和深度报道。同样,好莱坞也不会错过此类绝佳题材,这甚至导致国内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奥斯卡喜欢美式主旋律,喜欢政治正确的电影。如此蛮横的指责,自然缺乏道理。不过,尝试着去理解这句话,或许很多人觉得,奥斯卡影片习惯表现一个高尚光辉的人,讲述一件过于正确的事,进行一番自我批评,但其实无伤大雅。至于说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电影风格是主旋律,那倒是绝无可能。譬如涉及政治题材,必然总是邪不胜正。

  没人愿意站在反方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反映在电影里就是敌人面目的趋同和模糊化(《逃离德黑兰》尤其明显)。那也间接说明,像《老无所依》那样的电影能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简直是几十年一遇。

  至于通过电影来讨论历史真实,那简直忽略了电影的加工处理。否则像《被解放的姜戈》被找出几十处漏洞,那就等于被宣判死刑。导演和编剧都不是全知者,他们也没比观众更靠近真相。与其说,他们在表现真实的历史,不如说,他们在表现自己眼中的历史。即便是纪录片,它们同样掺杂了创作者的意图,像《华氏911》便是最好的例子。

  《逃离德黑兰》和《刺杀本-拉登》都在揭美国的伤疤痛处,差不多的 CIA 人马,一部讲救人,一部讲杀人。主人公从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满足和快感。至于荣誉,那更是不值一提的事。《刺杀本-拉登》对阴暗面的暴露更引发有关当局的意见反弹,但据说在奥斯卡落幕后,由于《刺杀本-拉登》没有收获,相关的控诉也没有了下文。两部电影相比,《逃离德黑兰》显然更有观众缘。影片围绕经典的“一分钟营救”,没有依靠大场面,也没有过度的批判或煽情。主人公是无可挑剔的正义好人,命悬一线又愧对家庭,中间对好莱坞电影工业致敬示好,直接成就了整部电影的精华。至于《刺杀本-拉登》,不带偏见地说,它欣赏起来确实要比《逃离德黑兰》困难一些。一心扑在本-拉登身上的女主人公,也让人想到了一心扑在中东题材上的导演本人。

  《林肯》是斯皮尔伯格的心口石头,不拍不行。可在出现之后,它还是应了传记片的神奇效应:即便成就不了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它也总能帮助演员摘得大奖。与其说,影片是在讲林肯这个人,不如说,它在讲法的诞生(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不用多说,这样的主题对中国观众确实太过严肃。姜戈对昆汀的重要程度,其实不亚于林肯对斯皮尔伯格的重要程度。姜戈不仅是一个人(电影角色),它还是一部西部片,一种电影类型。《被解放的姜戈》是一部关于电影和电影历史的电影,而非关于历史的电影。只不过,就像意大利西部片从来就不是好莱坞的菜,肆意的拼贴风格成就了昆汀,它也制约了昆汀,难以真正跨入主流。

  走向数字和奇观的电影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电影等同于胶片。如今,数字技术正以迅猛之势改变着电影,胶片退出历史舞台的大势已定。《逃离德黑兰》里,35mm 胶片拍摄被用来营造特定的时代感,做旧、清冽、有颗粒感,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地指向了过去,追求纪录风格。即便彼得-杰克逊的 48 帧尝试没有产生革命性变化,然而,它已经直接影响了电影的定义和真理。

  在数字以外,这次的奥斯卡还涌动一股大潮。从《阿凡达》问世、《雨果》冲击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登顶,特效让电影的造梦功能更进一步,3D 加 IMAX 的奇观电影成为了潮流——至少是被奥斯卡承认的潮流。可包括李安在内的创作者,他们尝试把特效完整地融入到电影当中,而非让特效成为独立于电影以外的部分。用3D特效来拍艺术片,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从 R&H 的公开信可以看出,即便特效公司遭遇破产等命运,但那更多是人力成本所引发的问题,特效技术的发展终究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好莱坞对特效以及 3D 技术的推崇,不如说是为了盘活整个产业,同时维护电影的无可替代性(尤其是面对电视网络的冲击)。从生产商、影院终端、发行方到特效制作公司,他们都想推动硬件的升级,寻找利益增长点。无论奥斯卡和好莱坞,它们和电影工业密不可分。

  明星,更多的明星

  奥斯卡意味着放眼皆是明星偶像,从红毯到舞台,即便不是影迷,人人都可以评头论足一番。《林肯》是为超级演员量身打造的,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没有明星大卡,不免处于竞争的弱势,失去了提名演员奖项的机会。

  有人打趣说,《逃离德黑兰》就缺一个明星,它可以替换掉又导又演的本-阿弗莱克。相比之下,《悲惨世界》和《被解放的姜戈》就是满目星光。在我看来,《悲惨世界》的艺术价值,不如说是歌剧的价值。即便跨领域的尝试越来越多,但在一部歌剧电影里,电影似乎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会不会有一天,一部电视剧的剧场版电影云集足够多的明星,它也有进入好莱坞的机会。

  《悲惨世界》的演员要比拼歌喉。像罗素-克劳就暴露了短板,反衬了安妮-海瑟薇的出色。至于休-杰克曼,他输在了起跑线上,谁让他入行时就是一小有名气的歌剧演员⋯⋯

  《被解放的姜戈》的演员要比拼台词。掌握英、德、法等多种语言的克里斯托弗-沃尔兹,他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张弛有度,生动活泼。塞缪尔-杰克逊,又黑又硬的老姜——比姜戈辣得多,可惜碍于角色身份问题,没被提名。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有人揶揄他会把儿子取名奥斯卡,这样就能了结心愿。

  至于可怜的主角杰米-福克斯,他不幸被老师傅沃尔兹压制,等到终极爆发时,电影已经快完了。

  一部电影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众对明星表演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电影形式和风格的关注。似乎要记住一个演员的面孔和他所饰演角色的人,比记住一个画面和一个完整的段落要容易得多。

  而在一部奥斯卡得奖电影里,它们往往会变得更为突出。有人还大胆预测,未来纯特效电影会遭遇真人演员的阻力,因为那无形中削弱了演员和明星的作用,虚拟取代了一切。另一边,倘若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获得大奖,我们也会对它刮目相看,了解其中不易。那这么来看,《逃离德黑兰》是否“绝对必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是否“貌似偶然”?

  中国人和李安

  李安又拿奖了,众人很兴奋。可比起《断背山》时的最佳导演,这次的热闹劲似乎很快就过了。即便烧菜抱孩子的励志故事继续流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安,但李安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更像锦上添花,而非《断背山》时候的雪中送炭。

  与《断背山》的逐渐升温不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去年底已在国内上映,网上解读帖数不胜数。衍生的故事版本之多,几乎不亚于诺兰的梦境层数。在不被行家看好的情况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口碑票房双丰收,无论媒体报道还是个人关注,影片都达到了巅峰顶点。即便在奥斯卡再次曝光,电影本身却无法引发新的讨论。

  这几个月间,内地接连出现了《泰囧》和《西游降魔篇》等电影,“唯票房论”霸占主流。有好电影是好事,但在默认为没有好电影的情况下,大家更期盼高票房电影。奥斯卡结果出炉后,某些媒体还忙着给大公司和周星驰算票房利润,实在夸张。前几天,李安被特效公司 R&H 贴公开信批评,大家也没有多联想,自动屏蔽了《西游降魔篇》的拙劣特效和抄袭事件。因此,此番李安没有《断背山》时火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心美国人选出了什么好电影,却没有想过中国有什么好电影——选不出,也不想选。在同步上映以及信息通透的今天,奥斯卡终归会失去想象中的神奇光环,我们又看着光环逐渐转移到了李安身上。另一边,始终无法搭上奥斯卡列车的内地导演,他们可以转移目标,竭尽所能地追求票房。谁都知道,假使真有一部华语片拿了奥斯卡,它也拯救不了眼下华语电影的质量堪忧。奥斯卡和中国电影,一码归一码。一厢情愿地希望奥斯卡来选中国人喜欢的电影,或者说让奥斯卡来选中国电影,那都是无稽之谈。奥斯卡能做的是影响人们的话题交流和交际方式,推出李安这样的导演。要知道,很多时候,奥斯卡就是谈及电影的首要关联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