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漂流梦”

2013年01月11日 07:32  新华网

  这是李安的高明之处——用接近童话和寓言的手法把一个可能黑暗的故事讲得无比明媚。他用东方人的含蓄完成了一次东方向西方的文化漂流,正如电影中,少年从东方印度出发,最后漂流抵达加拿大一样。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章章

  李安的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人说它是当代版《奥德赛》,印度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洋版《荒岛求生》。

  原来,西方有这么多关于海上漂流的经典故事,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题材。

  奥德赛的归家之旅

  海上漂流这一文化原型的源头可谓源远流长,这还要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开始。《荷马史诗》的第二部《奥德赛》就讲述了一个王者艰难的海上漂流之旅。

  “……为了保全自己和同伴的性命,得以重返家园/他在惊涛骇浪之中受尽了痛苦的磨难……”《奥德赛》第一卷这样开篇。接着在第一部《伊利亚特》中,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中获胜,众神允许他航海返回家乡,不料惹怒了海神,奥德赛凭借机智和勇敢死里逃生,开始了十余年的海上漂流生涯。

  《奥德赛》基本上定义了漂流文化的基本模式:海上遇难——艰难求生——海岛生活——再度漂流——绝处逢生……奥德赛几乎是神一样的英雄,他想归家而不得,海神波塞冬想尽一切办法阻挠他,使他受到各种诱惑:他曾在暴风雨中听到塞壬的歌声,为了不被迷惑,奥德赛要求其侍从将他捆绑在桅杆上,而他的侍从们用蜡堵住了自己的耳朵;他曾漂流到妖岛和仙岛,巫女和仙女都想留住他,他也因此蹉跎了十数年才摆脱她们的纠缠,回到家园和现实生活中,杀死了妻子的求婚者,和家人团聚。

  对奥德赛来说,漂流既是肉体的磨难,也是精神的洗礼。漂流中的一切波折,让这个英雄更成其为英雄。绝境、开拓、挑战、意志、智慧……《奥德赛》赋予海上漂流者的这些关键词也在此后的漂流故事中一再被强化。

  沉淀在《奥德赛》中的文化原型,以后也多次出现在与漂流相关的文艺作品中。从这些故事和传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奥德赛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是和自然对抗的胜利者,更是挑战自身极限的胜利者。

  当然,《奥德赛》是神话,所以奥德赛的漂流里充满了神话的奇遇。而当漂流的故事走出神话,走进现代甚至当代的背景,奇遇减少了,英雄们褪去神的色彩,和凡人们更加贴近——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和汤姆·汉克斯在《荒岛余生》中扮演的查克,还有李安为我们塑造的少年Pi,都是如此。

  从“乌托邦”到“美国梦”

  《奥德赛》之后,和海上漂流有关的故事,我们可以抓出一大把。《格列佛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甚至瓦格纳用荷兰民间传说创作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都有航海和漂流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个故事生长的土壤,大多是和海洋关系密切航海业发达的国家——希腊、英国、荷兰等等。而且,这些故事往往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明鼎盛的时候,足以成为那个时代和区域文化精神的象征。《奥德赛》流传于希腊的全盛时期,英雄崇拜的“力与美”高于一切。《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创造的那个小人国,不正是英国社会的缩影吗?

  《鲁滨逊漂流记》在英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重叠中横空出世。鲁滨逊和其他“奥德赛式的英雄”不同的是,他的伟大不在于征服海洋找到岸和回家的路,而在于征服荒岛,建立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新秩序。对于土著“星期五”来说,他是殖民者和启蒙者,因此,不妨可以把鲁滨逊看作英国航海和工业革命发达的时期开拓进取的英国人的形象。

  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水手的故事改编,出版后模仿者甚众。1858年出版的《珊瑚岛》、1883年出版的《金银岛》和1953年出版的《蝇王》都属于此类,以至于有人把这类小说称之为“Robinsonade”。但这些小说的故事中心不在于漂流,而在于孤岛和绝境中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契约方式。

  倒是1995年拍的电影《荒岛余生》,再现了“奥德赛式”漂流的惊险、刺激和奇美。这标志着,漂流文化的重心从社会启蒙、开拓进取、建立合理秩序的隐喻转回到挑战个体生存、探索哲学和信仰的寓言。

  《荒岛余生》的主人公查克是美国人。电影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广袤却类似于世界神经中枢的美国。主人公是联邦快递的管理人员,以时间操控一切,在很短的时间飞行往返于美国、俄罗斯、南美。正是在这样的飞行中遭遇飞机失事坠入南太平洋,于是他经历了两次漂流。

  第一次飞机坠海,他漂流至荒岛。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火,能够充饥的只有椰子。在荒岛上独自生存四年后,查克经过周密准备,制作带帆的木筏子,备上补给后向大海进军,开始第二次漂流,为自己赢得了回家的生机。

  回到现实社会以后,查克缺少了以前明确的生活方向。电影虽然更接近于人生寓言,但不难在其中看到“美国梦”的影子——即使在最后,主人公也会站在十字路口迷茫地寻找方向,但他终究会找到。

  梦想,还是现实?

  到了二十一世纪,漂流的主人公们,不再是现实世界中迷失了方向的中年男子,而是在漂流中确定人生观的少年——也许,在网络时代,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在那些奇幻诡谲中再来一次。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也有充满危险和诱惑的荒岛——食人岛。岛上有新鲜的淡水池和成千上万的沼狸,简直就是长期在海上漂流的Pi和老虎帕克的天堂。然而,表面的平静,竟然掩盖了这是一座食人岛的事实。这是漂流者最具有欺骗性的乌托邦。少年Pi不得不离开食人岛再一次漂流。

  然而,最美的乌托邦不是食人岛,而是少年Pi和老虎帕克和平共处的那一艘小小的救生筏。这筏上可看日升日落、云气蒸腾、星空浩瀚,会遭遇暴风雨的洗礼,也会遭遇飞鱼圣餐,它给了一个机智的少年和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生存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更多宗教和哲学的拷问:“有动物和没有动物的故事,你相信哪一个?人性的纯真和残酷,你相信哪一个?在绝境中,宗教信仰和生存法则,你相信哪一个?”

  这是李安的高明之处——用接近童话和寓言的手法把一个可能黑暗的故事讲得无比明媚。他用东方人的含蓄完成了一次东方向西方的文化漂流,正如电影中,少年从东方印度出发,最后漂流抵达加拿大一样。

  而男孩杰夫·布朗,在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虎口脱险后,成为动物进口商杰拉克先生的助手,并与伙伴蒂姆应征去抓捕一只传说中的龙怪,由此开启一段历时三年的海上冒险。

  尽管杰夫生活于十九世纪的伦敦,但《男孩杰的动物园》却由英国作家卡罗尔·伯奇创作于2011年。故事里的杰夫,在海员一个个消失的情况下,与蒂姆绝望地漂流在没有食物、没有陆地的海面,一切信条都开始动摇。谁会成为下一个遇难者?这要等每一个欣赏漂流故事的人自己去发现。

  杰夫说:“我在这里停停,在那里停停。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其实,他和少年Pi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

  人类在太平洋上创造的“漂流纪录”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那时为躲避日本军队,一岛国居民在海上漂流6个月后抵达新几内亚。最传奇的案例当属3位墨西哥渔民,他们在海上漂流近一年后获救,靠鱼、海鸟和雨水维持生命——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告诉我们的生存技巧如出一辙。

  也许,每一个人平凡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向往英雄奇遇和渴望挑战自我的灵魂。

  来源:2013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