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巴塞尔香港:整个城市的艺术节

2013年06月08日 07:32  外滩画报 微博

  为期5天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首展把香港变成了一个艺术游乐场。除了位于香港会展中心内的几百个展位,全城的画廊和拍卖公司也都行动起来了。走在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巴塞尔香港相关活动的海报和各种展览的广告牌,光是5月21日下午5点,在中环毕打行这一栋楼里就有7个画廊同时开展。5月最后一个星期,参展商、策展人、买家、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成了在港岛金融区各个场馆穿行的最匆忙的人群。

左图:乔治·莫兰迪创作于 1951 年的小油画《花》被评论家认为是相似题材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标价 200 万美元。右图:巴塞罗那 Mayoral 画廊是第一次到香港参展,也是第一次推出胡安·米罗的个展。展出的作品中,最贵的一幅是创作于 1963 年的 Personnageset oiseaux,这幅集合了米罗绘画标志性元素的作品标价 350 万美元。  左图:乔治·莫兰迪创作于 1951 年的小油画《花》被评论家认为是相似题材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标价 200 万美元。右图:巴塞罗那 Mayoral 画廊是第一次到香港参展,也是第一次推出胡安·米罗的个展。展出的作品中,最贵的一幅是创作于 1963 年的 Personnageset oiseaux,这幅集合了米罗绘画标志性元素的作品标价 350 万美元。

  巴塞尔香港的前身是 2007 年创立的香港艺博会,两年前,巴塞尔艺术展获得了香港艺博会的股份控制权,并于今年正式取代后者。知名国际艺术展香港首展的名头不仅让欧洲十大画廊首次齐聚香港,还吸引了大量亚洲及东半球画廊的参与。2012 年 6 月,马格努斯·伦弗鲁(Magnus Renfrew)被委任为展会的亚洲总监,确保展会体现主办城市的特色。此次展会包括四大展区,其中“亚洲视野”特别聚焦亚太地区过去 100 年内的重要艺术家,而且参展的 47 家画廊都来自亚太地区。艺术展为媒体安排的专人导览,侧重点是亚洲的画廊和艺术家,显示出对亚洲买家的特别关注。巴塞尔艺术展总监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说:“五六年前,我们想都没想过亚洲客户的需求,现在,我们有了好几个 VIP 亚洲关系代表。”

  更热闹的是展场外香港艺廊和文化机构的连串活动,位于西九文化区的未来视觉文化博物馆 M+ 举行了《M+ 进行:充气!》户外雕塑展和现场表演,香港艺术馆则有《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展览,香港艺术中心有《香港×巴黎·两城漫画家的对“画”》,香港大会堂的让·考克多《20 世纪巴黎景观的魅影》展将持续到 6 月 9 日,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推出了 1974-1985 非官方中国艺术展,其他大小展馆的展览不计其数,光是展会导览手册上的推荐就达 9 页之多。像村上隆、巴斯奎特、邱志杰等艺术家在展场内外都有展览推出。此外,佳士得、邦瀚斯和嘉德春拍预展也在展会前后进行。

  与艺术家相遇

  不少连年参加香港艺博会的人觉得今年的展会整体上和往年区别不大,扎堆的展位、密集的活动安排和曝光率过高的热门艺术家甚至让人审美疲劳。不过,今年展场的装修和灯光情况都优于去年,抱着没有目的随便逛逛的心情,还是能发现一些乐趣。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将来到展会现场, 那么画廊会在醒目位置悬挂一个粉红色“Encounter(相遇)”的牌子,上面列出艺术家的名字。在展场碰到受邀参加“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和“沙龙漫谈”活动的艺术家并不奇怪,不过也还有一些悄悄前来的大牌,并没有出现在展会分发的导览手册中。5 月 23 日下午就有两次意想不到的“相遇”。

  瑞士画廊 Gmurzynska 的展位在 3 层展区中部,隔得老远就能看见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那些体积巨大、颜色鲜艳的人像。走近时发现一群人拿着画册围着一个穿白西装的老人,惊愕了几秒钟之后,确认就是艺术家本人。匆匆地签了几个名之后,波特罗表示要去休息一下再回来。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回到展位,仍然有许多粉丝索要签名与合照,但他只停留了十几分钟就又离开了。这次画廊带来了波特罗包括绘画和雕塑在内的 18 件作品,大部分是作者自己挑选的近作,算是他在香港的第一次个展。个展的销售情况不错,到 5 月 25 日早晨,已经卖掉了 4 件作品,其中小型雕塑《芭蕾舞者》(Ballerina)售价 50 万美元。

  来自伦敦的 Atlas Gallery 带来了包括布列松、曼·雷、安德烈·科特兹等摄影大师的黑白摄影作品。尺寸最大的两幅作品来自相对低调的玛格南摄影师雷内·布里(René Burri)分别是摄于 1960 年的《圣保罗》和 1964 年的《昆明湖》。雷内最著名的作品是 1962 年在古巴拍摄的叼着雪茄的切·格瓦拉。看完作品正准备离开时,我注意到展位里坐着一个不太像是参展商的戴礼帽的清瘦老人,正犹疑时,冲进来一个此前看到过好几次的到处合影的粉丝,拉起老人的手开始表达倾慕之情。因为这间画廊代理的其他摄影大师都已经过世,那么这位一定就是雷内·布里了。

  意大利艺廊 Maggiore 也带来了让人喜欢的作品,大部分是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静物小品,其中一幅创作于 1951 年名为《花》的小油画美得特别突出,画廊的工作人员见我留连良久,主动介绍说这一幅也被评论家认为是相似题材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标价 200 万美元。因为此前没有见过莫兰迪的原作,所以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相遇。可惜与内地一级市场的情况类似,这次在香港,像莫兰迪这样的西方艺术大师也并没有特别重要的作品露面。

  大师个展有价无市

  在展会中,大部分画廊都同时展出代理的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不过也有好些个展或者以一位艺术家作品为主的展位。巴塞罗那的Mayoral 是第一次到香港参展,也是第一次推出胡安·米罗的个展,他们印制了精美的画册,分发给有意购买作品的参观者。据画廊工作人员介绍,选择米罗参加香港首展主要是考虑到亚洲买家的偏好,“因为在亚洲大家对米罗很熟悉也很喜欢”。展出的作品中,最贵的一幅是创作于 1963 年的 Personnages et oiseaux,这幅集合了米罗绘画标志性元素的作品标价 350 万美元。然而到 5 月 25 日上午,这家画廊还没有作品成交,看来名气与成交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展会每日发布的部分画廊销售报告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虽然每日均有百万美元以上的作品成交,但是百万美元以内的作品成交量更大,尤其以 10 万美元左右价位的艺术品最受亚洲藏家青睐。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一类作品卖得不错,大多是价格在几千美元的小画,作者并不知名,但作品风格清新、装饰性强。

  毕加索也有一个以小型作品为主的个展,由马德里的 Leandro Navarro 画廊推出。作品包括《打开窗户前的果盘、瓶子和吉他》(1919 年)、《与几何的组成》(1918 年)、《三潜女》(1932 年)等,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素描小品。不过一样是参观拍照的人多,买的人少。

  纽约的多米尼克· 列维画廊(Dominique Lévy Gallery)的展位里,清一色是安迪·沃霍尔在 1982 年创作的美元符号,选择安迪·沃霍尔这个系列的作品,是因为作品完成的年份 1982 年正是安迪首次到访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时间。而且今年年初,香港艺术馆曾经举行安迪·沃霍尔个展,画廊希望因此可以带动作品的销售。

  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大田画廊和维多利亚·米罗画廊都有大量作品呈现,大多也是近几年的作品,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延续了她以圆点和撞色为主要元素的特点。5 月 22 日 VIP 预展当日,艺术家 1988 年的作品《火焰人生》被亚洲藏家以 200 万美元收入囊中,不过这一“开门红”并没有带旺随后几天的交易,倒是在巨型雕塑《花园》旁合影的人络绎不绝。

  香港高古轩画廊正在毕打行 7 楼举办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个展,不过在会展中心内,他们选择了邱志杰和吴山专与英格的作品。展会进行到第 4 天,邱志杰的“地图”系列作品已经全部售完,平均售价十余万港币。吴山专与英格的一幅作品则以 60 余万港币售出。

  从展会发布的总结性报告来看,大部分画廊对巴塞尔香港首展的组织和销售情况都觉得满意,即便没有作品售出,他们也十分看重香港这个亚洲艺术品交易第一重地。尤其是欧洲的画廊,都倾向于借助这一展会持续、积极地向亚洲藏家推广西方艺术。第一届展会结束才没几天,关于第二届巴塞尔香港的会展信息就已经出现在邮箱里了,不知道明年 5 月 15 日-18 日,香港又将如何为艺术狂欢。(文/韩见 图/菲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