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台湾歌仔戏80年兴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 16:14 第一财经日报

  导语:“这80年来,我们是台湾唯一没有间断过的表演团体。”台湾传统戏剧第一团“明华园”的现任团长陈胜福,是“明华园”大家族的第二代传人。57岁的他自称“从呱呱坠地于歌仔戏舞台”,就从未离开。

20年里,明华园在台北两厅院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全世界;在户外广场,该团曾掀起十万观赏人潮
20年里,明华园在台北两厅院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全世界;在户外广场,该团曾掀起十万观赏人潮

  “明华园”的历史可以回溯至1929年。彼时的台湾,正值歌仔戏鼎盛期,舞台上生、旦、丑三行,以掺杂着文言的闽南语演绎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但是,随着电视剧进入普通家庭,剧场观众大量流失。”陈胜福回忆,受影视剧冲击,台湾歌仔戏曾一度没落,“所有歌仔戏剧院都被改造成电影院,90%的剧团从室内搬到室外,在乡镇郊区的野台上颠沛流离地演出。”

  如今再看“明华园”,其辉煌只需一些数字便可概括——20年里,该团在台北两厅院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全世界;在户外广场,该团曾掀起十万观赏人潮,人们摇着荧光棒,犹如置身巨星演唱会现场。

  1月23日晚,“明华园”将登上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带来他们的经典之作《蓬莱大仙》。今年6月的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们还将在虹口足球场上演超炫版《白蛇传》,动用14部消防车,以400吨水来为现场观众制造浩瀚的“水漫金山”效果。

  第一次到访大陆,很多演员都哭了

  陈胜福的父亲陈明吉在“明华园”低迷时,常年四处奔波,甚至除夕夜也在庙口演出,演员们就在舞台上生火做饭。陈明吉让家族里所有人都参与歌仔戏,无论儿子媳妇,或是洗衣做饭的阿姨和司机都要上台表演。

  “明华园”如今的当红小生是陈胜福的妻子孙翠凤。这位26岁才开始学歌仔戏的媳妇,是受到家族的感召加入剧团的,“当时根本不会说闽南语,肢体也是僵硬的,每天就流着泪咬牙坚持。”年过半百的孙翠凤,至今依然在舞台上反串小生。马英九说过,“她的戏迷有千千万万”,并拜师随她学唱戏。

  孙翠凤从花旦、青衣、武生唱到小生,又与剧团在监狱、医院、校园、工厂、乡镇演出,最大程度地推广歌仔戏。最终使这种古老戏剧根植人心,妇孺皆知。她的传记《祖师爷的女儿》,仅半年就在台湾地区卖出10万册。

  1990年,“明华园”第一次到访大陆,赴京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当时两岸隔绝40年,尚未开放文化交流,我们又是第一支到大陆的艺术剧团,其艰难可想而知。”孙翠凤回忆,北京观众全场起立鼓掌,“掌声像是要掀翻屋顶,我们很多演员都哭了。”

  30年来,“明华园”因演出密集、制作庞大,只是偶尔到访。但孙翠凤已累积起无数大陆戏迷,“让我感动的是,凡是我们来演出,大陆的观众都会跟着我们巡演各地。我在台上唱出上句,他们就会接着唱下一句。”

  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条绳子、无穷创意

  从贫瘠的宜兰农村发展出来,一直土生土长的台湾歌仔戏,如何做到75%的观众都是年轻人,又如何频繁登上欧洲的领土受到推崇?

  事实上,“明华园”不单纯是传统戏剧团体,更是一种成熟而严谨的商业模式,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1981年,陈胜福从父亲陈明吉手中接过“明华园”时,就开始思考如何赋予这门传统艺术的新定位。“歌仔戏的特点是,哪怕只有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条绳子,还是能玩出让观众目瞪口呆的创意。”他希望歌仔戏能在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变化里,探索出一些新元素。

  《蓬莱大仙》中,群仙漂浮云端,在剧场上空打斗,以“空中飞人”特技增加剧情刺激度;铁拐李登上蓬莱仙岛的场景,完全以一组大型立体水晶呈现出真实的波涛汹涌。在《白蛇传》里,露天舞台延伸至观众席,400吨大水越过观众头顶冲向舞台,白素贞“站”在大水上与法海斗法。

  “我们的演出对演员和技术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陈胜福说,“明华园”的戏剧演员需学习吊钢丝、玩杂技、在20多米高的高空飞舞,“就像奥运会全能选手”。而对技术人员来说,如何利用3D动画、电脑灯、移动荧幕和水、干冰、烟火等密切配合,也是艰难的课题。

  “观众花上千元进剧场,肯定希望看到耗资千万的大制作。这种心情,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陈胜福坦言,“明华园”的上百出戏里,许多都是不惜成本精心制作的。光是堆在“明华园”仓库里的数千套绚丽戏服,就耗费了上亿新台币。“有一位日本观众对我说,看我们的演出,像是做了一个梦。”陈胜福说这话的时候,满是自豪。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