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12:53 南方周末
导语:2008年12月29日,温家宝爷爷温瀛士“亲手办的小学”、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普育学校恢复建成。
温家宝早期家史
“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恢复建成温氏“教育世家”风貌首次展示
天津历史名校——北辰区宜兴埠镇的普育学校恢复建成,2008年12月29日,天津市政协主席邢元敏、该校创办人温瀛士的次子温强为新校剪彩。
温家宝2003年3月在当选国务院总理后,第一次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开场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即宜兴埠普育学校。
复建的新普育学校为中式仿清建筑,走进校门,建有一座按学校老人记忆复原的四百余平方米小院,内设三间房,青砖青瓦,雕梁画栋,酷似当年的学堂,用于校史陈列。
校史展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记述了他幼年跳级插班的故事,称道他是这所普育学校的杰出校友。
这里第一次展示了“普育”的精神,第一次展示了农村的一个“普通”但又极不平凡的教育世家风貌。
筚路蓝缕创“普育”
展览告诉人们,温家宝的爷爷温瀛士,字阆仙,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生于1895年2月,卒于1960年2月。
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
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争取女性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此即普育学校。
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适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普育小学的校歌唱道:“美哉,宜兴,地广,民众,南接金埠临新河,前途日益红。巍巍我校兮,北乡之先声,学业务真实,养成勤劳风,学生学生好自为,有志事竟成。”
良师育良才
新普育学校副校长丁静介绍,温瀛士本着“勤劳真实”的校训,要求学生衣着不怕旧,但必须整洁;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还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儿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学校,即培养才智之士的典范学校,蕴涵着温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
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
宜兴埠马金甲8岁丧父,因家境贫寒12岁还没入学,温瀛士了解到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亲自上门说服马金甲母亲让他读书,并免除马金甲的一切学杂费用。马金甲也争气,多年担任班长职务,在初小4年、高小2年连续考出12个第一名,名闻乡里。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聪明才智,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
杨学通(1909—1987),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学涵(1912—1999),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曾为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学。
马伯义(1913—),台北艺术学院教授。
林松年(1914—),上海师范学院副教授。
温士琨(1918—1999),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任中国致公党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及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政府特种津贴。
苏宝琮(1925—),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誉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