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时表 高端腕表里的“独眼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 07:39 精品购物指南 [ 微博 ]
在大多数才华横溢的制表师心底都有一个情结,就是打破刻板传统,彻底做一只自己欣赏的长相独特的计时器。上世纪20年代开始,瑞士高级制表业出现了“独眼龙”,大名叫“跳时表Jumping Hour”。
传统制表深入人心,在多数人眼中,甚至是资深的收藏家都认为,最能体现制表工艺的就应该是精美的打磨和复杂的技术。面盘嘛,多数还是长得“姣好”的受宠。
儿时常看海盗题材的影片,因此独眼龙总给我留下邪恶的形象。长大后才发现海盗并不是真的独眼龙,眼罩后面遮挡的并非是有残疾的眼,或许是他们的良心吧。
可是,上世纪20年代开始,瑞士高级制表业这等精细严谨、充满尊贵、众人崇尚的行业中,居然也出现了“独眼龙”。这不是贬义,独眼龙是民间的俗称,根据机械原理和显示风格,它的大名其实叫“跳时表Jumping Hour”。
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古典的罗马字体,都被用作盘面刻度,所以机械表的指针每天周而复始地原地打转。这种陈旧老套的显示方式无法按耐住某些前卫的制表师,于是他们将整天绕圈儿的指针卸下,在盘面最显著的位置开窗,露出下面的小时数字盘,或分钟数字盘(还有更为极端的,例如连全历表都能这么改)。每分、每小时,盘面数字有节奏地跳动指示时间。虽然这些新兴的造型看似有悖传统,但其内部的机械结构一点儿不逊色。要解决盘面跳动的驱动力就必须在每时每刻收集机芯发条扭力,在跳动来临之前迸发出精确的力道。大部分的跳分盘都采用像跳历机构一样的凸轮结构,在每分钟/小时的行进过程中为跳分/跳时盘蓄积力量,在杠杆瞬间划入凹槽的一刻迸发出来。
早在宝玑大师在世的时候就曾生产过跳时怀表,其中此项机构在玛丽皇后的定制款式中也出现过。爱彼和百达翡丽都曾在1920年代开始制造过跳时表,当时正值装饰艺术时代,新的美学价值观推翻了陈旧的、冷冰冰的工业设计,顺势跳时表这种新兴物件也随着大趋势而流行起来。不过,对于一种在机械表发展了近5个世纪的年代里,新产物的流行和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跳时腕表并没有像当初勾画的蓝图那般屹立于传统机械表之林,甚至妄想着耀武扬威一番。它的命运一直是扮演规规矩矩的传统腕表中的异类。直到70年代石英风暴对传统的瑞士钟表造成冲击时,跳时表才开始大规模生产。或许,是它的数字显示太像石英表了。想来也许不错,跳时表既有瑞士机械表的纯正血统,又有时髦儿的外观。或许人的审美和欲望在那一刻是被时代的脚步牵引着的,才想出了这么个冠冕堂皇的妥协自己的说法。
石英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掺和在其中混饭吃的小品牌跳时表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就算在石英时代,那群前卫制表师也不都是桀骜不驯的人,他们并未全部采用跳时结构,而是转盘显示。不过这些小把戏在LED数字屏面前就黯然失色了。石英时代过去后,跳时表款式还是被少数的品牌保留了下来,它们外观古典,但显示新潮,一直是收藏家不可或缺的一款。虽然,它们不可能像传统机械表那样随处可见,如果看人均占有率的统计结果恐怕更惨不忍睹。但这些制表师的坚持依然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少数人的追捧。来自美国的顶级珠宝品牌Harry Winston在制定机械表战略的时候就坚持高级珠宝和复杂腕表平行发展,言外之意就是要让品牌在机械表领域的造诣与其珠宝取得的辉煌齐名。因此,在千禧年之初,伟大Opus计划诞生了。它旨在寻找业界最充满创意和传奇的制表师,用最匪夷所思的灵感,最传统的手工制表工艺打造新时代的腕表。整整10年了,每一年的Opus都是Baselworld最令人期待的。因为它们虽然隶属同系,但每年的制表师都不同,丝毫没有共同点。如本文中阐述的Opus 3,由表坛鬼才Vianney Halter打造,他最擅长分离视窗的显示机构,因此Opus 3采用了空前的6个独立视窗,你可以在每一个视窗中找出乐趣。
“绕时表”听起来与前者酷似,它是采用星碟轮片(Star Wheel)令印制在上面的数字刻度旋转起来,空间感很强。顶级品牌偏爱这种更具技术含量的显示,如江诗丹顿艺术大师系列(本刊上期做过详细介绍),爱彼表也曾在1989年发布了星碟轮机构的腕表,灵感直接来源于品牌早期生产过的怀表。正如前文所说,无论是哪一种新兴结构,最热衷尝试的莫过于前卫制表师和前卫品牌,其中业内最为活跃的两位就是Urwerk与MB&F,他们的作品真正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语言,多余了…
文/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