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兰博基尼暗战:顶级跑车的卖身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 07:23 中奢网

  在兰博基尼跑车背后,两个兰博基尼品牌在笔记本、手机、服饰市场均展开角逐。父亲卖掉了汽车公司,儿子再创品牌。两个兰博基尼品牌并行不悖,原因在于他们都对自己产品品质要求极高。

兰博基尼豪华跑车兰博基尼豪华跑车

  2010年,中国人买走了247辆兰博基尼豪华跑车,相比上年的80辆,增幅超过200%;美国人这一年共买了290辆兰博基尼,同比下降约19%。按照这一趋势,今年中国将成为兰博基尼跑车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但很少有人知道,贴有兰博基尼标签的产品,除跑车外,还有笔记本电脑、服装甚至咖啡机等。这是因为市场上有两个兰博基尼。

  一个是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由费鲁基欧-兰博基尼(Ferruccio Lamborghini))于1963年创建,但在随后三十多年里,这一公司的控股权数次易主,1998年被奥迪公司(隶属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全资收购。

  另一个兰博基尼公司,则是费鲁基欧-兰博基尼的儿子东尼诺-兰博基尼(Tonino Lamborghin)于1981年创办的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东尼诺-兰博基尼公司。

  让人非常迷惑的是,两个兰博基尼公司都搞多元化经营,他们有时甚至在同一种产品上掐架,譬如两个兰博基尼公司都生产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同在香港市场销售,以至于有人误以为是同一公司的两款产品,亦有人怀疑其中一款是山寨货。

  “我们已经习惯了外界的困惑。”东尼诺-兰博基尼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称,“我的企业是正统的兰博基尼血统,但不能说我拥有兰博基尼品牌。”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品牌故事呢?

  顶级跑车的“卖身史”

  意大利的阿尔杰拉托(Argelato)小镇只有万余人,这里是兰博基尼品牌的发源地。东尼诺-兰博基尼每天戴着兰博基尼牌手表,开着兰博基尼跑车 上班。他带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兰博基尼汽车博物馆——这是他经常与商业伙伴签订合约的地方,墙壁上挂着他已故父亲费鲁基欧-兰博基尼的大照片,费鲁基欧是兰 博基尼品牌的创始人。可是,父亲是父亲,他是他,两个人的事业轨迹并不交叉。

  费鲁基欧曾在意大利博罗尼亚市的机械学院学习,后加入意大利空军并参加“二战”,被盟军俘虏后曾被关押在爱琴海东部的罗德岛。获释回到家乡后,他看 到农用车辆严重紧缺,就先做一些改装工作,之后盘下车间,生产拖拉机。从194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初,费鲁基欧靠卖拖拉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这一 业务后来卖给了德国赛迈道依茨-法尔集团──全球农用机构车辆的主要制造商之一。在兰博基尼的汽车博物馆里,现在仍陈列有一辆巨大的拖拉机。

  费鲁基欧是跑车爱好者,酷爱法拉利。法拉利跑车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比他大18岁,两个家族在意大利的距离并不远。费鲁基欧的一辆法拉利在改装过程 中出了故障,他遂前往法拉利公司探讨解决办法,结果遭到恩佐-法拉利的冷嘲热讽。“大意是说,一个造拖拉机的,没必要对一个跑车生产商指手划脚吧,”东尼 诺-兰博基尼说,“这刺激我父亲内心燃起自己生产汽车的愿望。”

  1963年,47岁的费鲁基欧创建了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他重金从法拉利等跑车公司挖人加盟,从一开始就朝着打造一个奢侈品牌的方向努力。费鲁基欧在 意大利汽车历史上的影响力甚至高过恩佐,欧洲有媒体评论称,一次嘲讽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生产拖拉机者成为超极跑车生厂商,它推翻了人们的陈见──一 切皆有可能。

  但在1972年,创立不到10年的兰博基尼汽车公司就易手他人了,原因是该公司在南美洲市场的巨额合同,由于当地的政变而成为废纸一张,难以收到回 款的费鲁基欧遭遇银行逼债,只好出售股权来融资。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从此进入频繁动荡期,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六次转手,股东既有过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 (费鲁基欧于1993年去世时,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为克莱斯勒全资控股),又有过印度尼西亚前总统之子等,直到1998年,奥迪公司买下兰博基尼汽车公司全 部资产。

  费鲁基欧的“冤家”恩佐在1969年的时候也出售了法拉利五成的股份给菲亚特──一家以生产经济型汽车为主的意大利公司,1988年恩佐去世时,菲亚特持有法拉利的股份达到九成。

  恩佐的儿子仍持有法拉利少量股份,费鲁基欧的儿子东尼诺-兰博基尼则与兰博基尼汽车公司毫无关系。但他在1981年就成立了东尼诺-兰博基尼公司,用的同样是兰博基尼汽车的公牛标志(LOGO)。“2009年我们的营业收入超过1.8亿欧元。”东尼诺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效仿迪士尼

  父亲醉心于汽车制造业,而东尼诺这个“富二代”玩的却是品牌授权。

  或许是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的浮沉让兰博基尼家族心有余悸,“我坚持将授权代理商作为东尼诺-兰博基尼公司的发展策略。”东尼诺称,“在意大利总部用很少的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他们控制着全世界所有的合作者,致力于巩固和延续品牌价值。”

  东尼诺-兰博基尼公司官网上介绍,其产品类型涉及手表、眼镜、香水、服装、家具、咖啡机、酒店等行业,全部是统一品牌──东尼诺-兰博基尼,公司现在分为7个部门,职能分别是授权代理、市场与公关、销售与分销、法律事务、金融、设计和行政办公室,共有25名员工。

  25名员工,31种不同类别的产品,1.8亿欧元的年销售收入,这便是品牌授权的“杠杆效应”。

  全球最大的品牌授权企业是迪士尼,自己并不生产任何产品,而只是制订标准、进行授权,其五大业务部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主题公园和度假村、消费产品及互动媒体2009年的营收近300亿美元,让众多快销品企业叹为观止。东尼诺显然想朝着迪士尼的方向前进。

  由于涉足的产品领域太广了,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选择一个新伙伴时,选择标准是什么呢?迪士尼选择行业皆围绕其娱乐和消费巨头的定位,要求它的授权 商在这一行业制造、分销或零售领域沉浸至少五年。“我把自己的品牌内涵,定义为一个‘创造性方案工作室’,并提出了‘兰博基尼式生活方式’的概念,”东尼 诺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植根于本品牌工业传统的价值,选择每个行业里最具创造性和革新性的公司作为授权代理商。”

  兰博基尼与迪士尼不同的是,前者给品牌产品定下的七个标准当中,有一条是“意大利制造”。用东尼诺的话来说,意大利制造即为“权力制造”,他表示暂时不会考虑中国代工的模式。而迪士尼的产品则离不开“中国制造”。

  但两个兰博基尼确实令人无法区分。东尼诺只能不胜其烦地解释、再解释,到现在则成了其公司规章和流程中的一部分——南方周末记者约访东尼诺时,他的 助手先拿了两份文件让我们填写,一张是份解释性声明,告诉你“此兰博基尼”非“彼兰博基尼”,另一份是份简单的协议,意思是签署了名字,就代表我们知道了 “两个兰博基尼”的区别。

  东尼诺-兰博基尼提供的那份解释性声明上写道,从1973年-1974年兰博基尼汽车公司被转手开始,由于东尼诺先生和他自己的同名公司没有涉入原 先的汽车类业务,所以在这一领域包括LOGO在内的一切资产属于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的独有资产,与他无关。言外之意是,汽车业务之外的领域并没有相关规约。

  “撞衫”,但相安无事?

  2011年初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台湾品牌华硕 推 出 的 一 款 名 为“Lamborghini VX7”的高端游戏笔记本电脑引人关注。这是华硕与兰博基尼汽车公司合作的产物。

  然而,细心的人发现,在2010年中的时候,市场上就曾出现过另一款打有兰博基尼标志的笔记本——Tonino Lamborghini Slim。由于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兰博基尼”前面加上“东尼诺”意味着什么,所以一些人以为这是同一品牌的两款产品,而一些人感觉“有些不对劲”,怀疑 其中有一款产品可能是山寨货。

  对于全球知名品牌来说,发生这样的“撞衫”行为,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这并不是个案。市场上同样有“兰博基尼”和“东尼诺-兰博基尼”两种不同品牌的手机,后者的外形酷似电影中的蝙蝠侠,绰号“狂牛”,这一手机由意大利制造、瑞士组装,在香港发布时,东尼诺-兰博基尼本人甚至也前来捧场,其对亚洲市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同样,2009年11月份,兰博基尼汽车公司旗下的子公司Lamborghini Artimarca在中国北京开出全球首家兰博基尼服饰概念店,而在东尼诺-兰博基尼的棋局中,服饰也是其重要的授权业务板块之一;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于 2010年11月份推出精品电子商务网站,为客户和爱好者们提供在线购买相关高端产品的服务,而东尼诺-兰博基尼也推出了这一服务。

  记者电话联络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中国区一位高管,他对越来越多的“撞衫”现象不予置评,而东尼诺也只是用一句简短的“没有冲突”加以回复。

  可以预期的是,由于两家企业均表示要加大在亚洲市场的开拓力度,他们未来的“撞衫”行为会更频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倪凯铭最近表 示,“包括兰博基尼、宾利在内的旗下所有品牌在2010年均创下销售纪录,大众会在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投资106亿欧元(约935亿元人民币)。”而东尼诺 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未来3年内东尼诺-兰博基尼将IPO(首次公开募股)。“中国市场是当下全世界最为有趣的市场之一,”他说,“中国有太多的财富新 贵,许多人钟爱意大利范儿。”

  两个兰博基尼品牌并行不悖,原因在于他们都对自己产品品质要求极高,在没有出现声誉危机时,“撞衫”式的暗战虽然尴尬,却也有协同效应,可以互相“搭便车”。但若将来谁的产品出了问题,或者两方在中国密集的品牌授权引起了系列官司时,估计就要棘手多了。

  在中国市场上,这样的品牌互搏事件已经出现——红罐装的王老吉与绿盒装王老吉之战。这两种王老吉其实分属不同企业,前者商标使用权为香港鸿道集团旗 下的加多宝所有,后者则属广药集团,“两个王老吉”一直以来在市场上互打互搭,直到2010年11月,广药集团公开宣称自己是王老吉品牌所有者,品牌价值 超过千亿元,并在全球招募新合作伙伴时,加多宝以严厉的措辞加以回应和反击。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