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长青:红酒的消费群体分三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 16:34 新浪尚品

  导语:在新浪尚品频道举办的葡萄酒产业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相继发言,阐释各自关于葡萄酒与网络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和建议,提出了丰富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段长青在座谈会上发言
段长青在座谈会上发言

  段长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是业界非常专业的专家。 

  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认识。

  关于我们国家葡萄酒的一些情况,在座各位都非常熟悉,但是有一些可能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不一样,有些人从这个角度看,有些人从那个角度看。这个行业我有一些个人的体会,从别的国家、别的地方感受到的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对我们国家葡萄酒的一些看法。非常感谢新浪网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不仅是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葡萄酒的消费,而且我们要学会鉴赏。

  先从格局上说,中国葡萄酒发展速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每年20%左右的增长。但是实际上细分,我们看到中国葡萄酒的增长或者是它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势头非常强劲。我们从消费群体来划分,在谈目前的格局之前,先把消费群体说一下。

  我个人对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三种:

  第一种,理论型消费者,也就是专业型消费者,大家对葡萄酒非常熟悉,知道它各种各样的风格,知道它如何去健康消费,怎么样合理地去消费,大部分人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懂得葡萄酒如何消费。

  第二种,健康型消费者。这里面有很多人是不管葡萄酒是什么东西,只要我喝了以后对我的心血管有好处,我的心脏病少发作一两次就值了。所以,他从来不考虑葡萄酒什么品味、艺术、品种等等,只要是葡萄酒。这部分人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心脏病或者是心血管不好前兆的人会问我喝哪一种酒。我说你是什么目的?他说少去一两次医院就行,只是起一个保健作用或者是起一个预防作用,这是属于健康型消费者。还有一部分人是属于白酒喝多了,知道喝葡萄酒有好的预防心血管作用的作用,所以由白酒转向喝葡萄酒,当然喝的方法另当别论,关键问题就是他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去消费。

  第三类消费群体,我们叫做时尚型消费群体。时尚消费群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像80后、90后,大家觉得喝红酒时尚。为什么喝红酒时尚?就像吃快餐一样,我就喜欢吃西餐,中餐再好不吃,这是时尚型消费群体的一种消费方式,我们叫生活方式。 

  人群里我们把消费群大概分成这三大类,中国葡萄酒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实际上和这个密切相关。由于特别是第三类消费群体占的比例,我们说理智型消费,大家每天都在喝,每天晚上都喝,但是毕竟消费量非常少,真正的消费者是在第二类和第三类,应该说更多是第三类,是一种时尚。而且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也决定了喝酒的时候没有说我坐在家里喝,或者我们今天在这儿聊天喝点酒,它是作为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结合在一起,一顿饭可以一个人喝十瓶。所以,消费的群体可以看到它的消费占的比例,实际上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这样造成我们国家葡萄酒的发展现状,从94、95年到现在统计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到,真正国产葡萄酒的量为什么上升的比较快?国产葡萄酒至于从中国来的还是从外国来的暂且不谈,挂中国品牌的葡萄酒消费的比较快,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第三部分人。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拿出数据来分析,进口葡萄酒销售量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是瓶装酒。为什么瓶装酒每年消费量增长速度比较快?又和第一个人群,理智型消费人群是有关的。因为这些人群的销量增长造成了它的量的增加。但是中国葡萄酒的行业实际上这样一个状况,最后都以国产酒的品牌销售出去。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我们统计的结果,大概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每年的销售量占到中国60%、70%,这些来源于中国的国产酒和国外的进口酒,这样形成中国的葡萄酒没有任何个性,每一个公司的单个产品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但是本身没有个性。今天我喝到的张裕卡斯特和我明天喝到的张裕卡斯特可能不一样,很多理智的消费者群体就会说长城的A区或者长城的五星是不错,但是我今天喝的不错并不等于我明天喝的还照样不错,可能不一样。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风格上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说理智消费群体更多转向消费进口酒的原因就在这儿,所有的酒过来以后风格或者它的个性、相似性没有,年份之间肯定有差异,但是它应该是相似的,同一个厂家的同一个品牌的酒应该是相似的。这样就在比较里面或者是在高端市场上影响了国产酒的水平。由此中国葡萄酒真正大市场的消费渠道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这实际上不是世界上红酒的消费模式,它可能需要的是任何一个红酒都要表现它的个性,让消费者知道它的个性。但是由于没有这个个性,加上消费者前期的不理智或者不熟悉,和酒的类型的不稳定、不相似性等等,造成了消费市场上的表现。但是这种东西在中国现在实际上为什么可以看到60%、70%的是这四家呢?中国人大量的消费群体根本是一种形式,不去找适合自己、自己喜好的东西,更多在享用它的时候、消费它的时候想到的是品牌的忠诚度或者是对这个品牌的可信程度,决定我选什么样的酒。当然有一部分理性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知道我在吃这一顿饭的时候喝哪几种酒,点的是什么菜,是很固定的一种消费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是属于第三类,造成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现状,我们的任务是文化的普及和基本知识的普及,但是这个需要等待,等待什么?等待第三大类型,所谓时尚型消费的人群逐渐转化到理智型群体,这时候所谓的葡萄酒的个性,中国的产区、等级才能形成。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市场上大家看到很多所谓单品种,实际上都不是单品种。包括国外进口的也是80%或者85%有这个要求,但是赤霞珠是什么特色?根本消费者是没有印象,当然除了个别高端的那部分人群。虽然可以说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到了中国,80年代刚开始,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刚开始酿出来干白,给谁喝谁都说是刷锅水,不要说别人,我自己都这样觉得。它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到现在30年的时间,发展已经很快了,这个行业这么多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速度也是和我们的基础工作,和我们的基础设施比起来,它实际上是市场发展绝对超前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个势头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消费领域中逐渐恢由时尚消费群体转向理智消费群体。现在很多中高层干部过去都不喝红酒,都是喝茅台、五粮液,经过半年、一年时间,虽然可能不知道所以然,但是知道喝了这代表时尚。但是时间长了,他会逐渐转化过来。所以,这个群体起来以后,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可能会得到发展。

  反而现在要说的是中国的葡萄酒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说中国的葡萄酒,所有的老外很多人希望喝到真正中国的葡萄酒,不是到中国来喝法国的酒,也不是到中国来喝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大家到北京来,要吃上海菜或者是广东菜,大家都认为不对,肯定是喜欢吃北京菜,要吃烤鸭。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去,都希望品尝到当地的特色。怎么样有个性的东西?我到中国不是看北京哪一块和巴黎一样,我是来看故宫,不是来北京看凯旋门。到了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要求的是自己的个性的东西。

  说到评价标准,很多人都问评价标准是什么。我们说评价葡萄酒没有标准,评价葡萄酒的标准要的是个性,要的是风格,首先满足消费者的是感官,感官的好和坏和消费者本身有关系。臭豆腐是好还是坏?有人喜欢它就是好的,不喜欢就是不好的。酒也是一样。所以,在评价标准上,消费者认为你喝了这个酒舒适,对你来讲就是好酒,不要说怎么从专业的角度评价。从专业的角度评价也是分若干个类型评价,新酒一个评价方式,陈酿酒一个评价方式,白的、红的,要按不同的类型来评。所以,所谓的评价标准,最终要让消费者认可,消费者人和人不一样,来新酒很多人喜欢,很多人可能不喜欢。但是你作为一个类型,我去品尝酒,这是一种模式,但是真正要消费又是另一种模式。它和很多生活的环节是紧扣在一起。评价标准,从专业的角度认为,因为葡萄酒要表现个性,所以它的评价标准对消费者来讲是喜欢就行。有时我们从专业上讲,一定要达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来评价。我给学生上课经常说,你看这个女孩站在这儿,大家说她是不是美女。我们先看脸部,两个眼睛很漂亮,鼻子也很漂亮,嘴巴长得也很漂亮,脸盘也很漂亮。但是如果说鼻子长的位置和眼睛的位置不协调,鼻子长在眼睛两边怎么看?所以,从单一的角度没法评价。人家都说气质,一个人有气质,五官都要达到最佳,但是必须要有一些个性,有他的特色。总体的基本评价标准,和谐社会最讲和谐、协调。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