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11:33 《Best Life·香格里拉》杂志
导语:每年的7—8月间,是云南的雨季,这个时侯雨量最丰沛,是野生菌、鲜花、草药集中上市的时候。北京美食圈的一哥大董,一直计划去云南松茸产地看松茸的生长、采摘和在当地品尝,正经已经说了两年,今年下定决心将一切活动都推掉,这次终于成行了。
每年的7—8月间,是云南的雨季,这个时侯雨量最丰沛,是野生菌、鲜花、草药集中上市的时候。北京美食圈的一哥大董,一直计划去云南松茸产地看松茸的生长、采摘和在当地品尝,正经已经说了两年,今年下定决心将一切活动都推掉,这次终于成行了。
菌菇火锅
早就听说,云南人把野生菌叫“菌子”,人工养 殖 的叫“蘑菇”,只有实在吃不到“菌子” 的时候,才会屈尊吃点“蘑菇”。到达昆明的当晚,我们一行人来到昆明最大的专营菌类菜品的餐馆“滇菌王”。远远看去“滇菌王”的招牌高高挂在大楼的墙上,让人感到气势非凡。
陪同我们的范凡总经理让大家点菜,翻开菜谱是各种火锅汤底的介绍:“松茸甲鱼火锅”、“松茸海参火锅”、“松茸土鸡火锅”还有和牛蛙等相配的。涮的菌子品种比较齐全,有松茸、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老人头、铜绿菌、鸡枞、鸡油菌范凡总经理说这些菌子实际都出自不同的产区,上市时间也不一样,黄牛肝基本已经快过季了,而美味牛肝刚上市。现在是集中上市,所以能在餐厅品尝得比较全面。
我们点了“松茸海参火锅”,涮的菌子尽可能地多点了些,想着在产地多尝尝,主食又要了“干巴菌炒饭”。
全国各地都吃火锅,但各地都有自己火锅的奇妙。北京的涮羊肉和云南的菌子火锅的区别就是:随意和不随意。北京涮羊肉点个铜锅子,只要锅开了,夹了肉你就随意涮吧,没人管你,嘴馋心急的,有时涮的肉还夹生也沾着佐料吞下肚。就着一口二锅头,大块朵颐,那叫一个爽快!但在云南吃菌子火锅就有讲究了,也不能随着你的意想吃了,要跟着服务员的指挥吃。锅子开了,服务员先给每人都盛上一碗底汤, 说是开开胃,实际上是在展示自家底汤的鲜美。这底汤是用各种干菌和老鸡、鸭、甲鱼等吊制的,据说在昆明来了客人一般要去“野菌园”或“滇菌王”。“野菌园”是云南最早做菌菇火锅生意的,而“滇菌王”最出名的是“讲究”。这讲究首先就在这汤上,各家有各家的配方,味道自然也就不同,也就因汤底分出个高低上下。我尝了一口,确实这汤醇厚,干菌的香味浓烈了许多。
等云南“誉诚隆”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永义到了,大家依次坐下,菌子汤锅也开了。服务员先将松茸推下锅中,然后转身向外走去边走边说:“等10分钟啊,不要心急!”何厂长接下话来,大声说:“不对吧,怎能10分钟,3分钟就足矣了。”服务员扭头怪嗔地看了何厂长一眼说:“煮10分钟松茸的味道才最香”。紧接着何厂长和她争辩道:“煮3分钟松茸的口感最爽脆,10分钟就绵老了”。说着话3分钟时间也就到了,何厂长亲自拿起汤勺给我盛了一碗说:“大董你尝尝是不是脆嫩?”我尝了尝果然如此,一边点头,一边想,可能两个说的都没错,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松茸的不同物性。
一会服务员推门进来,见锅中的松茸已被吃完,表情有些怪异。然后拿起整盘的蘑菇片全部推进汤锅里:“这是青头菌和牛肝菌,要煮20分钟,菌子不能吃,汤也不能喝”。那语气简洁明了,完全不容置疑。何厂长笑着说:“这个她说的对,昆明人吃菌子,哪种菌先下、哪种菌后下、每种煮多少时间都有讲究,不只是因为口味,更是为了避免中毒。”
那一天听着何厂长的讲解,我吃着吃着就仰了天—吃多了!
参观松茸加工
从我们住的酒店坐车走约半小时,就是位于昆明市前卫镇双凤东路的“誉诚隆”,何厂长早已等在厂里。
今年入夏后,云南的几个主要松茸产区甘孜州的乡城、德荣,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和德钦,以及大理和楚雄地区的雨水都比较大。雨水充沛、阳光日照强烈、山中林密闷热潮湿,菌类生长茂盛。何厂长掀开盖着一层层棉纸塑料筐盖,立刻让大家的眼睛都像充满了电;嘴里发出“啧啧”的称奇声,一支支硕大的松茸露了出来,这些都是今天的顶级松茸,每支足有茶杯口粗细,将近二十公分长每个都是松茸王。出口到日本,每支将近一千元人民币。这些松茸就连我们这些在饮食业工作多年的人几乎都没有看到过。想着明天就要上山采松茸了就和何厂长开起玩笑:“我们明天采的松茸你可要给我们一好价钱啊!”何厂长诡异地笑了笑。
山中之行
禄劝与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德钦和甘孜州的乡城、稻城、德荣一样是昆明周边,都是松茸比较著名的产地。汽车沿着昆禄公路向南一直行驶着,车开了近3小时后,汽车沿着越来越弯曲的公路向山上盘旋着。进了山区后路面全是用石条铺就的,虽然较平整,没有大的坑洼,但车子行驰在上面还是颠簸的很厉害,“突突突”的像在开机枪!
7月云南进入雨季后,时不时就会有一阵阵细雨飘落,我们来到这几天,天天都是如此,不过也好像习惯了一样。山中虽然潮湿但空气却异常的清新,车子开着车窗,空气从外面涌进来,吸进肺里胸腔也跟着凉嗖嗖的,狠狠地做了几个深呼吸,恨不得把肺里的浊气全都吐出去。
转过山弯在一块较平坦的草地上,一辆摩托车驮着两个大筐停在几个农民的旁边。农民身边摆着几个盛着各种菌子的筐。骑摩托的男子在收购农民的菌子,不知是哪个先下车的人兴奋地叫了起来:“阿老采到了一支大松茸!”(阿老是对当地彝族老乡的尊称)随来的当地工作人员都兴奋地跑下车去看,我满眼的疑惑,采到一只松茸,值得这样兴奋吗?在我的印象中,在那遮天蔽日的大森林中草木茂盛,各种野生菌子和草果遍野丛生,采摘菌子的老乡背着大筐,随手采着松茸,脚下厚厚的腐殖层中探出各种菌子的菌帽,不小心就可能踩烂一个。像“采蘑菇的小姑娘”歌中唱的的那样:“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岗……”这就是来昆明采摘松茸前的美好想象。
看着我疑惑的眼神,范总指着地上的筐说:“这是阿老今天早晨的收获,能采到一支松茸可是很幸运的啦,有的阿老几天可能都采不到一支。”我说:“那我们看到的汽车送来的松茸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云南几万人每天的采摘产量。”我一时无语
这时范总一手拿着那支大松茸,另一手拿着另外几支松茸对大家说:“这支大松茸是真松茸,这几支是假松茸。我们在市场中看到的很多在削刮外皮的松茸就是这种假松茸,它去掉外皮后与真松茸几乎无异!”“那怎么才能辨别呢?”“阿老们知道!”
车子继续往山上开着,发动机声似乎有些沉重,一行人在车中昏昏欲睡,我默默无语地望着窗外,树木好像更密集了。车子终于停了下来,随同人员喊着:“到地方了,我们要徒步上山了!”
山路很难走,刚下过雨,路很湿滑,两旁长满了不知名的荆条,荆条有很多硬刺,你不但无法抓住它借力攀登,它的硬刺还时时挂住你的裤脚,拖住你的衣袖。山路就像一条窄胡同,人穿行在中间不分南北。走过这段山路我们来到一处山腰上,山风吹着树梢哗哗作响,刚才的闷热潮湿一眨眼就吹没了,风吹在身上感到一阵阵的冷,地下的腐叶、松针没过了脚踝。
随来的工作人员说,采松茸要会看山,他指着眼前起伏的山势说:“一定要像这样有很多的松树和栎树,但不能太茂盛;阳光能照射进来;地要潮湿;要有很厚的腐殖层,这样才利于松茸的生长。”
我们一行人散了开来,成一条线找寻起来了。范总说,采松茸也是有规矩的,就是当松茸菌子采摘后一定要把原来的土壤原样覆盖回去,明年在同样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再生长出来。所以很多山民能够找到松茸就是根据这个经验, 如果采摘者采摘后不把土壤覆盖回去,那么,松茸的菌丝体被太阳晒死,它就不会再生长出来了。现在采摘松茸难度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原因,采摘的人多,不懂采摘的人也多。
这时同来的徐勃兴奋地叫了起来:“找到了!”大家兴奋地凑了过去,赶紧拍照,那场面绝对像举行隆重仪式一样。
文/大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