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人物 > 正文

尤里-米尔纳:硅谷的俄罗斯明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7日 09:31 外滩画报

  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身形矮小,喜欢穿着浅蓝色衬衫和深蓝色裤子,外套一件拉链毛衣。如果在街上与他擦肩而过,没有谁会对他有任何印象。但就是这个看起来谦逊、平实的俄罗斯人,如今却彻底地打乱了硅谷的投资圈。

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

  尤里·米尔纳是何许人?他研究过物理粒子,当过司机,卖过电脑,最后,却成为硅谷冉冉升起的俄罗斯明星。他先后投资的公司包括社交网站Facebook、团购网站Groupon和社交游戏公司Zynga等。4月,神秘的俄罗斯人尤里·米尔纳将来到中国。

  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身形矮小,喜欢穿着浅蓝色衬衫和深蓝色裤子,外套一件拉链毛衣。如果在街上与他擦肩而过,没有谁会对他有任何印象。但就是这个看起来谦逊、平实的俄罗斯人,如今却彻底地打乱了硅谷的投资圈。

  这名来自俄罗斯的风险投资家,在美国投资时往往不遵循传统的智慧。他既不在所投的公司谋求董事会位置,也不急于退出。这是一个连硅谷神童、网景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都另眼相看的人,安德森把尤里·米尔纳及其公司员工称之为“互联网业务模式的百科全书”。

  在投资硅谷另一位天才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创办的IT企业孵化器Ycombinator时,尤里·米尔纳甚至异想天开地附加了一个优厚的条款:每一笔贷款都以可换票据形式支付,没有上限,没有折扣。而在硅谷,这种附属细则足以让大部分的风投退缩,因为这种反传统的投资之道,所涉及的资金和风险都非常巨大。

  但这种情况对于尤里·米尔纳来说很常见,此前,他在投资社交网站Facebook、团购网站Groupon和社交游戏公司Zynga时,也附带了优厚条款,比如不要求占有董事席。结果,尤里·米尔纳先后投资8亿美元逐步收购了Facebook约10%的股份,如今这些投资价值约50亿美元。

  即便如此,至今,尤里·米尔纳也没有在硅谷设立办公室,他有三个专职秘书八小时轮班工作。公司二十多名员工,大都驻扎在新加坡、迪拜和伦敦寻找交易机会,49岁的尤里·米尔纳希望一天24小时随时可以联系到他们。他的姐姐玛瑞娜说:“我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的,很多时候他睡在地板上,像一台没关机的电脑。”

  在莫斯科57层的高楼里,尤里·米尔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放了一个望远镜,他常常用它来鸟瞰城市。

  现在,他在镜头里看到了中国。据悉,4月,尤里·米尔纳将造访中国。日程表里,他所要会晤的人包括曹国伟、马化腾、雷军等。另外,他也会拜访百度。

  不过,同样喜欢把玩望远镜的马化腾,显然也仔细观察过尤里·米尔纳。2010年4月,腾讯斥资3亿美元,收购了尤里·米尔纳旗下的投资公司数码天空科技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简称“DST”)约10%的股份。

  “DST公司更多是资本层面上的操作,他们拥有一批操刀过国际互联网投资、在欧美算是最强投行背景的人。他们动作很快、开价很高、眼光很准,看中一个就抓住一个,也不考虑太多所谓策略。”马化腾说。

  事实上,尤里·米尔纳是一个非典型的风险投资家,他还拥有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Mail.ru。在描述这家公司时,谙熟中国市场的尤里·米尔纳就用到这样一个浅显的公式——“腾讯+盛大+网易+搜狐”。

  沃顿商学院的新奇人物

  1961年11月11日,尤里·米尔纳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专门研究美国管理实务的经济学家,母亲则是一名医生。父母为他取名“尤里”,是因为这一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环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太空旅行第一人。他有一个姐姐,年长他八岁,是一名建筑师。

  从小,尤里·米尔纳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高中毕业后,与英雄同名的小尤里进入俄罗斯国立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苏联国家科学院,当了4年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员。但不久他就放弃了。

  那是1989年,苏联摇摇欲坠,而卢布一度贬值非常厉害,以至于米尔纳每月收入仅相当于5美元。

  离开国家科学院,尤里·米尔纳当起了司机。因为他的父亲拥有一辆轿车,而他的一个卖电脑的朋友需要用轿车后座来搬运电脑。尤里·米尔纳和朋友的电脑生意做得不错,很快,尤里·米尔纳每周能赚1000卢布,而当时购买一套公寓,也不过2万卢布。

  但米尔纳的父亲反对他做这一行。于是,在父亲的督促下,1990年,尤里·米尔纳获得奖学金,远赴美国沃顿商学院求学。他也成为这所商学院里,首位来自苏联的门生。

  在俄罗斯的商学院,学生们都穿西装打领带上课。在沃顿,当尤里·米尔纳以这身装束出现在课堂上时,大家都觉得很新奇。课堂上他都是穿着运动鞋、短裤,甚至睡衣。对于同学来说,他是一个新奇人物。

  那时,尤里·米尔纳把许多时间花在宿舍里学习。他的几名教授看到了他的潜力,其中一位教授表示,他班上那位来自莫斯科的学生“在阐明问题及分析问题方面具有非常敏锐的头脑”,而且“可能会有远大的前程”。

  1991年12月31日,莫斯科红场发生巨变、苏联解体。尤里·米尔纳专门赶往红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也是他本人的“困惑的岁月”,虽然他经常返回莫斯科,但大多只是远远观望俄罗斯对矿业、炼油厂、汽车制造厂进行的私有化。当时对他而言,他只是家乡的一个旁观者。

  从沃顿毕业后,尤里·米尔纳选择在世界银行金融部门工作。“在那段时间,我仍像个科学家一样看世界,我在看自己的科学技能可做些什么。”

  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一条回国之路。在世界银行期间,他结识了俄罗斯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后者是俄罗斯的石油和银行业寡头,旗下拥有俄罗斯民营银行Menatap。

  此后不久,他回到俄罗斯,在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投资经纪公司担任主管。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美国对冲基金新世纪控股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的负责人格雷戈里·芬格,后者也是曾经生活在美国的俄罗斯人。

  和芬格熟识了以后,尤里·米尔纳开始鼓动芬格创设一家新的风投基金公司,主要投资于俄罗斯的互联网行业。就这样,尤里·米尔纳和芬格各自拿出部分资金,创办了一支叫“网桥”(NetBridge)的新风投基金,并在俄罗斯寻找任何类似美国大型网络公司的投资目标,社交网络Mail.ru是这支基金最大也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通过多次合作,2005年,尤里·米尔纳和格雷戈里·芬格共同创办了DST投资公司,主要投资对象仍是IT企业。

  用一个定律说服扎克伯格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高峰时刻,尤里·米尔纳决定投资Facebook。

  这并非易事。此前,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红杉资本的迈克尔·莫瑞茨和KPCB的约翰·杜尔都没能敲开Facebook的大门。更何况,尤里·米尔纳首先还得募集到一轮巨额资金。他发现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没人对此感兴趣,而两名莫斯科亿万富豪也拒绝加入。这时,一位同样是互联网投资界的朋友,安排他与乌兹别克的实业家、钢铁和铁矿石巨头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联系。

  幸运的是,乌斯马诺夫对互联网很有兴趣。但尤里·米尔纳仍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才说服乌斯马诺夫,后者答应2008年底为DST投资公司提供资金。

  接着,尤里·米尔纳就直接去找Facebook了。2009年1月,米尔纳首先拨通了Facebook时任首席财务官吉迪恩·余的电话。当时,吉迪恩·余的态度很冷淡,甚至表示他不用跑这么远来一趟。放下电话,米尔纳就驱车去机场,买了一张前往加利福尼亚的头等舱机票。第二天上午11点,当吉迪恩·余走进公司附近的星巴克时,尤里·米尔纳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结果,两人相谈甚欢。在此之前,尤里·米尔纳已经投资过好几家社交网站,出发前他就确信:“我们在该领域很有经验,能深刻剖析这些社交网站的实力,包括其盈利能力。这些经验和分析能力,将同样适用于Facebook。”

  喝咖啡时,尤里·米尔纳向吉迪恩·余讲述了一个自己发明的公式,他把它称为 “扎克伯格定律”:每隔12至18个月,人们在互联网上彼此分享的信息翻一倍。将来人们会越过谷歌这样的通用搜索引擎,依靠社交网络上的朋友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只要用户选择、搭建好自己的社交网站,它将负责过滤一切。

  吉迪恩·余感到不可思议,这个想法与扎克伯格的如此接近,他干脆将尤里·米尔纳带回办公室直接去见扎克伯格。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4个月后,DST投资公司宣布向Facebook投资2亿美元,获得1.96%股权。

  事后,扎克伯格公开称赞尤里·米尔纳,对社交网络科技有着“很深的、先进的理解”。见过无数投资者的扎克伯格,认为他明显比其他投资者更聪明,对Facebook正在做的事更有洞见和经验。

  持这种观点者不止扎克伯格一人,全球最大的社交游戏公司Zynga的创始人兼CEO马克·平克斯和全球团购网站鼻祖Groupon的创始人安德鲁·梅森同样对米尔纳赞不绝口,DST投资公司是他们的共同投资者。

  “社交元素,将是未来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东西”

  据尤里·米尔纳介绍,DST投资公司旗下拥有20名骨干精英,包括7名分析师,他们全是高盛、摩根士坦利等大型投资银行的老兵。他们全都和老板尤里·米尔纳一般打扮:西装,不打领带。办公室全是显示器和数码相框,尤里·米尔纳说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分心”。分析师一般会提供50家潜在收购名单,尤里·米尔纳称:“在购买之前,我一般会跟踪一年,两年,或三年。”

  在行动之前他要考虑10至20个因素。“你无法写出一个公式,这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每个月,他会用超过75%的时间,飞到美国会见创业型公司的所有人。回到莫斯科后,因为与硅谷有11小时的时差,他常常晚上接着工作。

  据去过他家的《福布斯》杂志记者介绍,在他的家里,硕大的会客厅同时安放了九个巨大的电视屏幕,它们可以同时播放诸如CNBC及CNN等海外电视频道。

  而在尤里·米尔纳的办公区域,还有三个屏幕,其中一个屏幕显示着提及米尔纳及其企业——DST投资公司和Mail.ru公司的Twitter简讯。就连用餐区的三面墙壁上,也设有屏幕。

  “他是一个机器人般的工作狂,”他的妻子朱莉娅说。每个月,他至少有两三个星期不在家。

  他观看的上一部电影是《社交网络》。那里面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认识扎克伯格之前。不同于普通观众对剧情是否与现实一致的好奇,尤里·米尔纳认为这部电影没有表现出扎克伯格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远见,“这才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尤里·米尔纳的声名鹊起,和全球IT的第三次转折相关。1980年代,个人电脑(PC)的出现带来第一次革命,从而成就了微软的霸主地位;到1995年8月,马克·安德森创建的网景上市,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然后有了亚马逊和谷歌。现在,Facebook和社交网络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在一个系统内联合几十亿人和十几亿台电脑的可能性非常激动人心,也非常独特。”他说。

  “他正在对风险投资产业进行工业化。好久以来,他第一次以对待一种资产类别而不是一种职业的方式来从事风险投资。”伦敦Index 风投公司合伙人丹尼·莱莫如此评价尤里·米尔纳。

  尤里·米尔纳深信社交网络这个产业将改变世界,他指出:“社交元素将是未来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我和马克(即扎克伯格)之间关于社交网络最大的共识。”

  在尤里·米尔纳看来,5年后的Facebook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到那时,你会看到Facebook可以做很多非常聪明的事,比如告诉你应该加Facebook上的谁为好友。这可能是一个跟你兴趣相投却住在莫斯科的人,你们之前并不认识,现在则有可能成为至交好友。如果没有Facebook你根本找不到这个人,除非你去莫斯科,然后寄望于通过生活的偶然性遇到他。”

  “再下一步,你可能会去Facebook上提问,就像现在的Quora。Quora的机制是你问一个问题,一个聪明人来回答。如果有足够大的用户基础,这个模式可以上一个台阶——你问一个问题,电脑来回答你的提问。电脑通过不停地提问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

  学习过物理的尤里·米尔纳甚至把这个场景,描绘得带有一丝科幻的意味。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表现方式。如果Facebook的各种好友提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它就能消除人们生活中的偶然因素,真正地形成你的社交圈,而这个社交圈通常对你的发展很有益。这就意味着Facebook不仅可以用于休闲,也可以成为生活中非常有用的工具,提高人们的生产力。”

  “想清楚这些比单纯讨论产品或盈利机制更重要。当一个工具如此有效时,肯定能赚钱。它会变成水和电这一类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Facebook就有这样的机会,成为无所不在的基本需求,让人觉得离开它就会非常紧张、无法生活。”

  平时寡言少语的尤里·米尔纳,只有在谈论社交媒体的未来时,才算彻底打开了话匣子。在接受《财富》采访时,他断言:“我们生活在数学家的时代,过多的权力和财富,将会为那些通过创造算法,而最终决定我们知识范围的人所掌握。”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