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抗战初期北平沦陷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 08:12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当7月9日,首鼠两端的石友三保安队开进卢沟桥后,蒋介石的思路已经清晰:“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10日,他在庐山写道:我军已开始北进,彼或于明日停战乎?他有每周做一反省录的习惯,他告诫自己,中国已经到了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 

  7月8日:中国军队集结

  1937年7月8日是星期四,蒋介石到庐山休养已经有数月,住在海会寺大营房的团长室。7月8日上午,来自北平市长秦德纯的特急电报,摆在蒋介石的案头,也同时发给了正在重庆巡视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不慎摔伤了背部骨头,专门到庐山休养。每天下午,他会在观音桥别墅的茅草亭静静思考,宋美龄则在旁边钓鱼,钓到后,他会轻轻鼓掌。治疗期过了,马上就投入到第一期庐山暑期训练团的培训,专门把庐山海会寺大营房腾出来,集中了6000学员的庐山暑期训练团开学典礼在6月26日,他自任训练团团长,副团长兼教育长为陈诚。

  开学还不到半个月,7月8日晨,“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就传到了山上。早上升旗的时候,陈诚宣告诸学员:7月7日晚日军已借口向我卢沟桥发动了军事进攻,我军寸土不让,战斗激烈。他还说:“我辈军人,只有马革裹尸,为民牺牲,来保卫祖国。”当天,每人每餐只有一碗饭。他们谁也想不到,战争会来得如此仓促。

  8日收到卢沟桥冲突的消息后,虽然对日军意图不很清楚,蒋介石还是立刻指示宋哲元:“宛平城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为什么要防备事态扩大?何应钦报告蒋介石的密电里,提到了一个惊人数字。在深夜的冲突中,中国军队虽士气极盛,但是死伤人数已经达到180名,按照秦德纯向何应钦的密电汇报:日军在当地的示威已有多日,这次应该是有计划的行动。

  1937年8月27日,法国《世界之镜》杂志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中国守军第29军大刀队士兵在战壕中准备拼杀的照片登上杂志的封面。中国士兵年轻的脸庞,视死如归的表情和闪亮的大刀,都向欧洲读者传递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向宋哲元发完第一份电报后,蒋介石随即向26军总指挥孙连仲发出向石家庄集中的电报。他要求孙连仲由平汉路发两个师的力量集结在石家庄和保定。然后又要求庞桂勋部和高桂滋部也向石家庄集中。这之后,他要求宋哲元立刻回保定指挥,此时的宋哲元还在山东乐陵老家休养。

  为什么要求宋哲元去保定?实际上,蒋介石对宋哲元回到北平后与日本谈判非常担心。他不能确定宋哲元会对日本人做多大的让步,他在日记里问自己:日本人是要“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乎?”而战争准备尚未完成,他接着问自己:“决心应战,此其时乎?”不过,他认为日本尚未准备好,“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

  与此同时,蒋介石决定要“以事实来确定解决的办法”,除了调集军队,他还抽调了高射炮部队,在长江沿岸实行戒严。

  当时驻守宛平县城的是37师219团的年仅28岁的团长吉星文,吉鸿昌的侄子。7月8日凌晨5点30分,日本军队大队人马占据了龙马庙和永定河铁路桥头堡,吉星文在8日入夜后,冒着小雨去自己在城外的第3营,率领一支150人的敢死队,带着手枪和大刀,利用夜色掩护,终于在9日凌晨夺回了阵地,恢复了永定河东岸的态势,不过突击队员损失了将近大半。

  吉星文率部守卫卢沟桥一带直到7月26日换防为止,撤离数小时后,卢沟桥失陷。

  8日,宋哲元在收到蒋介石电报后,立刻回电。除了表示自己秉承“钧座"不丧权,不失土"的意旨”继续周旋外,还试探性询问,中枢大战是否准备完成。10日,蒋介石又发电报给宋哲元,告诉他,守土要具“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诈之惯伎,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之原则”。还要求宋哲元赶紧构筑工事,接着,他又于12、13、16、17日,一直到28日,11次发电报给宋哲元,原则始终不变,就是丝毫不能丧失主权“刻刻严防,步步留神。”

  7月11日:日本内阁决定出兵中国

  当7月9日,首鼠两端的石友三保安队开进卢沟桥后,蒋介石的思路已经清晰:“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10日,他在庐山写道:我军已开始北进,彼或于明日停战乎?他有每周做一反省录的习惯,他告诫自己,中国已经到了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

  蒋介石的和平解决之心,在7月11日彻底消除。7月11日,日本参谋本部将派兵5个师团的方案首先提交五相(首、外、陆、海、藏)会议讨论,以便随后在内阁会议上提交,上午11时30分,在首相近卫文麿官邸召开了五相会议,陆相杉山元的态度强硬,要求中国方面确保道歉,所以应该火速抽调关东军和朝鲜军中准备好的军队增援驻屯军。同时,日本国内军队放弃退伍,抽调5个师团迅速派往华北,海相军内光政支持陆相,事实上,派兵等于全面战争的开始。

  其实,在两天前,陆军部就提出了派兵计划,只是在临时内阁会议上被其他阁僚否决了。当时日本内阁分为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不扩大派主要观点是,日本最大的敌人是苏联,如果在准备不充分情况下派兵,会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但是,扩大派人数众多,以陆相杉山元为首的扩大派认为,只要日本宣布进入内地动员,或者集中大批兵力进行保定会战,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7月9日,不扩大派的观点曾占据上风,他们要求中国方面道歉,处罚当事人,中国军队撤退,并且发电报给天津驻屯军,要求他们从丰台撤退到丰县,勿使冲突扩大。

  而天津的牟田口廉也联队认为,撤退是交战军队的最大耻辱,他们没有遵守命令,而日本军部也对内阁不扩大方针非常不满,于是有了11日的会议,陆相的方案被通过,“卢沟桥事变”改为“华北事变”。下午的内阁会议,只用了40分钟,就决定要“举国一致来处理事件”,并且说服天皇:苏联不会从背后进攻,中国将会迅速屈服。这一天18时24分,日本政府正式发表了《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随即,日本陆海空各军种都做了紧急动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这一天18时30分,宋哲元已经到达了天津站。当时日本虽然通过了派兵的决定,但因尚未完成部署,一直在散布“现地解决不扩大”的烟雾。12日,宋哲元在天津发表声明,声称自己主张和平,他说:“此次卢沟桥事件发生,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

  蒋介石认为,即使与日本谈判,也应中央掌握主导权,他不断提醒宋哲元“必不能和平解决”、“中央决定宣战”,并要求宋哲元与中央保持一致,但是宋哲元还是派出张自忠等人作为自己的代表,与日方谈判。

  蒋介石一方面认为日本人系“外强中干”,另一方面也在日记里写上了“但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

  7月13日:周恩来上庐山与国共合作

  蒋介石一直以为,建国运动要在国难中完成,而建国方略之一,就包括取消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共同组建一个新的政党,国民革命同盟会。这是他从1937年5月开始思考的问题,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3日,周恩来和博古、林伯渠到庐山,向蒋介石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一直怀疑共产党的诚意,他生性多疑。“政治情形事关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欲求一事之彻底,非所能也,勉之。”晚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不过,13日中国共产党的表态,至少说明大体可定,双方的纷争,基本集中在军队的领导权属上了。

  实际上,从“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已经逐步放弃了“剿共”的重点,5月,他提出了“对共方针”七条,主题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放宽,但是军队必须严格限制,并且要求取消共产党的党名,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国民革命会。后来又将新组织命名为“国民革命同盟会”。

  6月5日开始,周恩来在庐山与蒋介石会谈,双方纷争在于共产党军队改编后军事总机关的设立,蒋介石不同意这点要求,劝周恩来“要共党减低目标,改变观念,勿与领袖为难”。他既要优容中共,又要严厉监督中共,防止它“夺取群众”,他既想利用共产党,又害怕共产党的影响和势力的发展,内心充满了矛盾。

  7月14日,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表示双方可以讨论由周恩来起草的国民革命同盟会纲领。但是第二天就争执起来,原因在于,6月份的时候,蒋介石曾提出,中共部队3个师以上,可以设立政治训练处指挥之,中共中央勉强接受了这一意见,可是周恩来这次上庐山,蒋介石又改变了注意,要求中共部队归军委会行营直属。周恩来在15日向蒋介石写信表示,这个工作他难以做通,不仅是他自己失信于党内同志,“恐碍以后各事之进行”。蒋介石见信后大怒,在日记里写道:共产党态度渐恶,惟有顺受之。所谓顺受,是不得不接受了中共的要求。

  1937年7月19日,对“七七事变”抱和平解决幻想的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中脱帽者)由天津返回北平

  23日,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凡为中国国民,但能信奉三民主义而努力救国者,政府当不问其过去如何,而咸使其有效忠国家之机会。经过艰难的谈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形成。

  形势日趋严峻,让蒋介石不得不做出新的部署。按照战时体制,7月13日,他开始以海陆空总司令的名义号令全军、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7月下旬,南京政府开始将重要的中枢机关和军事企业,包括重要的工厂逐步迁往内地。

  也是13日,何应钦官邸开始继续召开军事会议。为了全方位了解战况,何应钦要求秦德纯至少每日电报3次战况。不过,军事会议上,唐生智、军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永昌还是希望中央给宋哲元以妥协标准,能够让他与日本人进一步商谈。因为准备并不充分,不能稳操胜算。

  毛泽东的态度,比起国民党阵营则要果断得多。他7月13日出席了延安共产党员和机关人员紧急会议,号召每一位抗日的革命者,准备随时到抗战前线去,并致电叶剑英,中央决定先派4000人开赴华北,主力改编后出发。他当日还为抗战方略题词: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

  也是在13日,新上任的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日本陆军省报告,表示将在20天内完成进攻29军的各项部署,以达到消灭29军的目的。香月是取代已经垂危的原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的。而宋哲元不了解日本人的真实想法,反而被这些缓和的表象所迷惑。13日,他下令北宁列车正常运行,北平的戒严解除,并且释放了被捕的日本人,严禁与日军摩擦,并且他还向日军通报了这些决定。

  7月17日:庐山讲话,全民抗战的开始

  从7日到17日的庐山讲话发表,蒋介石对宋哲元的态度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觉得宋哲元即使为个人考虑,也应该不会屈服;但是也不排除可能屈服,那么程度到底如何?另外,对日本军队始终没有正式开战,而只是徘徊威胁,他一直判断为“外强中干的暴露”,因此,在16日晚上,他在日记中记载:若果不能避免战争,则余之宣言发亦无害,故发表为有利也。

  7月7日后,全国各地的社会名流纷纷上庐山参加恳谈会,军政要员和各省地方官员纷纷出席作陪,大家都在议论,认为有重要政策要出台了。16日,第一次恳谈会在庐山牯岭的图书馆举行,王云五等20多人自由发言,他们表示,民族生存高于一切,全国服从政府一致抗日。主持会议的是汪精卫,他对抗战保持悲观看法,但是毕竟是这种场合,不能敞开谈自己的思想,他只是老生常谈式地说,要将全国的心力、物力融成一片,精诚团结来对抗危机。大家觉得没什么新意,没想到,17日的恳谈会一开始,蒋介石的讲话《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就让所有参会者为之一振。一开场,他就表示:“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是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接下来,他谈了四点。第一点是关于外交方针。讲了过去国家之所以保持和平,是因为中国是弱国,国家为进行建设,必须保持和平。但那是因为没有到最后关头,到了最后关头:“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点是关于“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说这并非偶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已经有了几年。“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末我们的百年故乡,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第三是关于抗战的态度:“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肩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应战。”而一旦战争既开,则没有妥协的机会。第四点,则是具体解决“卢沟桥事变”的立场,再次强调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表示这是弱国外交的最低限度。

  “牺牲到底”这四个字反复出现在蒋介石的讲话之中。讲话引起了长时间的鼓掌,这是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个口气强硬、态度明朗的讲话,也是全中国自“卢沟桥事变”以来一直期待的蒋介石的表态。“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提法,成为中国八年抗战的主要基调。  同一天,中共党员代表团与蒋介石的谈判正式开始;炮兵第七团开往保定,商震部队的一个师开往石家庄;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也纷纷表示下决心拥护中央,李宗仁等桂系军官表示“拥护委座抗战到底,任何牺牲,在所不惜”。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在不久后赶到南京,商讨抗战大计。

  蒋介石发表谈话后,当晚在日记里记载道:人以为危,而我以为安。因为“表决心之文书,已到时间,此中关键,非常所能知也”。

  也就是在庐山讲话之后,日本军部对29军发出最后通牒,陆相与参谋本部交换意见后,要求宋哲元正式道歉,处罚责任者,并且要求中国军队撤退部队,如果不答应,则在19日发动攻击。也就是这份通牒,终于促使宋哲元开始由和向战转变。此前,何应钦一直告诫宋哲元,认为他陷于政治谈判之圈套,对军事准备频现疏漏,因为如果在丧失主权原则下谈判,则恐怕不是中央政府所愿。而且更可怕的是,谈判未成,大兵已经压境,则强力压迫下的城下之盟更不可取。

  何应钦还将阎锡山的一封信带给了宋哲元,阎锡山劝说宋哲元接受中央军援助,协同作战,不可妄听汉奸挑拨。阎锡山还举了自己的例子,表明中央军当初入晋,并不以侵犯自己领地为目的。日本的通牒,加上阎锡山的劝说,包括蒋介石的讲话,使宋哲元在17日晚上打电话给在保定的中央军的参谋次长熊斌,表示自己绝对不做丧权辱国之事,请中央不要相信谣言。

  不过,这之后,宋哲元又陷入了混乱。18日,他拜访了香月后又觉得和平有望,并且下令将北平城内各要口准备巷战的沙包等设施一律拆除,20日,又向北平市民宣布谋求和平解决的讲话,并下达安民告示。22日,开始查禁抗日报刊和书籍共计60种。他完全不知道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正向华北地区进发。直到24日,熊斌将情报提供给了他,告知一周内将有大规模战争,他才彻底下令终止与日方的谈判。

  7月24日:和平已晚?

  研究抗战军事史的学者认为,日军开始争夺卢沟桥与北平之间的广阔区域,实在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两边都有中国军队把守,如果一意孤进,则不免被中国军队拦腰截断,尤其是在缺乏大批增援的情况下。但是到了24日,这情境已经改变日本驻扎在平津的部队已经由不足万人增加到了5万人,还有源源不断的增援兵力,表面暂缓了国内动员的日本军部,实际上已经有把握将29军击溃了。

  17日之后,下定迎战决心的蒋介石已然不再盘算和平解决问题。他下令释放了关押在苏州监狱的沈钧儒等七君子,他的政策已经彻底转变为“团结对外,共同抗敌”。

  20日,他离开了可以带给自己一点静意的庐山,飞往南京,开始筹划直接对日作战。宋美龄帮助其筹备空军,他称赞妻子的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匹也。

  1937年8月2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七七事变”中东交民巷“使馆区”情况的报道。日军袭击了南苑的中国兵营,一辆插着星条旗的轿车让受伤的中国士兵攀附着车体开进北平

  南京得到的种种消息还是晚于北平现场,就在宋哲元已经下令终止谈判的时候,蒋介石才得知了宋哲元的交涉内容,他疑惑于倭寇求战忽而又求和的心态,觉得外交与军事瞬息万变,是不是自己也不可执一而终?“但不能不有一定之目标。”同时,他觉得自己派遣中央军入冀,打破了日本军队妄图使华北地区独立的阴谋,觉得己方战略战胜了日本的战略,只是“无人得知”。

  确实,军事和外交瞬息万变,就在蒋介石以为日本求和心态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25日,廊坊又开始了一场中日军队冲突。按照当时29军226团团长崔振伦的回忆,这场冲突起因是日军的一列兵车开向廊坊。他们接到的命令是,让日军经过或者进站,但是不能出站进入街道。如果敌人不遵守怎么办?没有进一步的指示。

  事实上,从上到下,没人知道,究竟应该怎样与日军交涉,只有一个原则,不能先于日军开火。日本军队要求在廊坊出站台宿营,双方又开始谈判,谈判前还合影留念。终于磨到了夜晚,双方开始交火。这是一场又被动又主动的战斗,主动的地方在于,在日军步步紧逼下,226团终于把刚出火车站的敌人压缩在狭窄的战区里开了火,不过26日清晨,27架日军飞机的轰炸,使得短暂的胜利彻底改变。“27架飞机轰炸了一天,敌人的步兵占据了营房后,没进一步的攻击。只有机枪大炮向我们不断扫射,那天我们共伤亡了50名左右,团部和第三营的行李全部丢光,只把文件带出来了。”

  7月26日:焦灼的外交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26日,当英美外交部门向日本外交部要求华北地区的战争不能扩大后,蒋介石觉得,似乎日本的态度变缓和了一些。

  英国一直奉行“先欧后亚”的抉择,加之早年侵略中国的历史,蒋介石对英国的政策一直并不寄予期待,可是在20日回到南京后,他还是首先召见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告诉他,当今的局势,只有期待英美两国从中设法,可以转为和缓,东亚的和平才能维持,希望许将此意转给英国政府。英国首相艾登由此约见了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他告诉吉田,中国虽然极其愿意和平,但是忍耐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不可能一忍再忍。

  可是,话虽然如此说,因为注意力在欧洲,所以在中国,英国的原则是不和日本摩擦,甚至在之后的“八一三”抗战中,英国也仅提出了将上海设为中立区的建议,英国人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制止日本人在中国的破坏。24日,蒋介石再次召见许阁森,提到中国对日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不可能再同意任何条件,再次请求许阁森和美国合作,使战争之祸不要蔓延,可是英国没有做出任何努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态度更激烈。美国国务卿赫尔若干次声明,希望中日两国不要诉诸战争。他声称敌对战争会使各国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影响,并且说美国将根据其他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减来增减军队。由于受到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赫尔乃至罗斯福在1937年中日战争之初只能笼统谈及“不干预政策”,随着战争进一步升级,美国在表面上执行中立法案,但是鼓励商船向中国运送军火。  德国则继续出口军火给中国,据统计,在抗战之初的几个月,80%的中国军火来自德国。“七七事变”后不久,孔祥熙在德国会见希特勒,希特勒表示,卢沟桥只是地方事件,可以和平解决,他们既不愿意日本独占中国,使德国丧失在远东的利益;又害怕日本完全陷于对华作战,不能起到牵制英、法等国的作用。所以,德国虽然与日本同属于未来的轴心国家,但是在对华战争开始时,并没有站在日本一边。

  回头看,在7月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关系。7月13、16、19、26日,在蒋介石催促下,孙科、陈立夫和张冲先后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见面,商谈苏联给南京军事贷款和军火供货协议,鲍格莫洛夫表示,中苏关系过去一直不够友好,如果中苏关系发展太慢,这不是苏联的错误。但是,他提出不能和中国签订互助条约,只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他的理由是,中国得到苏联的武装军火后,会不会反之用来攻击苏联?蒋介石保证,中国绝对不会进攻苏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双方会谈实际上从1937年初就开始了。苏联一直担心日本征服中国后,会从中国进攻苏联,鲍格莫洛夫表示,可以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协议”。提供给中国大约1亿美元的贷款,包括提供飞机和坦克,可是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机“赤化”,一直很犹豫,直到“卢沟桥事变”之后,双方的谈判才加快速度。8月21日,外交部长王宠惠和鲍格莫洛夫代表各自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苏联的有力支持。

  从7月7日开始,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一系列外交判断,实际上决定了中国在日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格局中的位置。

  7月27日:日军的进攻

  26日夜间,在轰炸廊坊一整日后,香月清司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29军在27日中午前退出北平,宋哲元拒绝了这一要求。就在26日下午,30余辆日本汽车从天津出发,已经开进了广安门,在广安门外已经发生了剧烈冲突,此时此刻,再没人相信,谈判可以解决华北问题了。

  27日中午,宋哲元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在8月1日主动进攻,冯治安指挥的37师和赵登禹指挥的132师主攻丰台;张自忠带领38师主攻天津海光寺;同样是在27日中午,日本的第二次增兵计划通过,华北大规模增加兵力,3个日本精锐师团向平津增援。

  27日是一个异常炎热的日子,宛平城外是大片大片的青纱帐。29军军事训练团的张寿龄教育长和赵登禹在南苑碰头,他印象中赵登禹是个身躯魁梧的人,可是这天见到的实在是消瘦,和当年判若两人。当天下午,已经陆续有敌人向南苑外进攻,仓促迎战的29军和1000多名参加暑期军训团的男女学生击毙了一名骑马靠近城墙的敌军,其余敌人逃走了。可是这种胜利在日军的优势武器下太微乎其微了,到了28日凌晨,黎明中有若干黑点向南苑移动,敌人的飞机轰炸开始了。

  在飞机和大炮在密集轰炸后,虽然只是盲目射击,可是29军也无法抵抗。张寿龄回忆,他和副军长佟麟阁见面,他们急忙和在军部的赵登禹联系,可是,军部电话已经不通了,附近的营房也已空无一人,只有防空洞还有一名士兵,这时候,一名传令兵跑来告诉他们,赵登禹已经撤退,军部要求所有南苑单位立即撤退回城,由于没有统一部署,青纱帐里全是零乱的撤退的单位。敌人飞机在空中不断轰炸,他们离开了公路,开始走小路,走向大红门,那里有座小土山,有个瞭望所,观察各部队的撤退情况。

  此时已经临近午后,在大部队撤退结束后,佟麟阁和几个随从开始进城,刚走了一小段,侦察兵报告说日军正向这个方向袭击,他们赶紧进入青纱帐。没有想到,虽然日军没有发现他们,但是流弹还是击中了佟麟阁。后来才知道,先于他们撤退的赵登禹走到大红门玉河桥被日军伏击,也牺牲了。

  在北平的宋哲元面临两种选择,或者死守,但是平津地区失去了先机,无险可守,29军可能彻底被击溃,连老本都丢失;或者离开平津,但是无法向国民政府交代。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赵登禹、佟麟阁牺牲的消息传来,他彻底崩溃,大喝道:断我左臂,此仇不共戴天。

  南苑失守,其余几路日军的进攻也没能抵挡住。当日,10万日军集体进攻,关东军由热河向北平北侧进攻;由朝鲜调集的川岸师团向南侧进攻;河边旅团向东侧进攻;还有第5师团配合海军,向天津进攻。

  蒋介石在27日的日记中记载,今日见各国大使完,他也不再相信外交努力能免除战火了。不过更让他愤恨的是:北平城四郊已经陷于战火,宋哲元自此才开始着急。“平时不信余言,一意与敌敷衍,即可苟安,故不敢构筑工事,惟恐见疑于敌也。廿五日前,敌人对北平包围之势早成,而彼犹燕雀处堂为安,要求中央军之撤退也,可痛也乎。”

  28日上午,丰台和南苑短暂被收复,原河北特种警察部队,也就是河北保安团脱离了汉奸殷汝耕的控制,电告全国在当日起义,并且控制了通州,抓住了殷汝耕。但是蒋介石知道,大势已去,没有全盘布置过的守卫不堪一击。所以虽然周围人欣喜若狂,他“今日心神不安日甚”。同时决定,北平如果失陷,则宣言自卫,“对倭不能片面尽条约之义务矣”。

  在后来的战役总结中,蒋介石对于29军未经过长期训练,一听到爆炸和炮声就心怯胆寒极为不满,不过他还是要求宋哲元撤退到保定,保存最后的实力。宋哲元临走时去电蒋介石,要求让张自忠管理冀察代理委员会。蒋介石觉得非常可悲,因为他觉得这是宋哲元对倭尚未心死的标志。29日凌晨,宋哲元撤退到了保定,此后他一直生活在悔悟中,直到1940年患病死去。蒋介石并没有责怪他,一直对外声称他是在按照中央的指令行事,丢失平津,中央也有责任。

  更多的士兵在宋哲元撤退后才退回北平,黑暗中北京城里还有不少行人,马路两侧还摆放着西瓜和馒头,士兵们有些羞愧地食用了这些老百姓准备的食物。有些士兵撤退进了中南海怀仁堂,花丛中,全部是废弃的长枪,还有破坏的汽车。拿到路费后,官兵们被要求从西直门出发,去保定集中。

  7月29日早晨,蒋介石知道,从凌晨3点开始,北平的电话已经无人接听,宋哲元部全部撤退。蒋介石日记说:北平不保,痛悲无已。然则预料所及,故昨日已预备北平失陷之处置,不足惊异也。

  天津傍晚尤在激战中,日本对天津的轰炸甚惨。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试看暴日究竟能横行到几时。30日,天津失陷。“烧杀惨状,不忍闻睹。”

标签: 抗战 北平 沦陷
分享到:
微博推荐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