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中国人养老金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0日 07:05 《理财周刊》

  晚领养老金你愿意吗?日前,人社保有关考虑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的表态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如果仅算经济账,这一政策对各个群体的影响并不一样。然而从更深层次分析,当前在养老问题中各种矛盾凸显,需要我们及时进行有效的化解。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每每吟唱着《春天里》的这段歌词,许多人都会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是啊,人生最无奈最悲怆的境地难道不正是“老无所依”吗?而随着中国“未富先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无论是临近退休的“60后”,正当壮年的“70后”,还是青春勃发的“80后”,都为自己退休后究竟能领到多少养老金而忧心忡忡。

  晚领养老金引发热议

  6月5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首次明确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人社部一位内部人士也证实,相关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将在2012年下半年启动。按照人社部工作安排,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将陆续召开专家座谈会并听取各界对“推迟退休年龄”和“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意见和建议。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网(微博)(微博)(43.26,-0.86,-1.95%)随即推出的“如何看待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在线调查显示,截至6月11日6时,已有逾76万名网友参与调查,高达93.7%的网友投了反对票,支持者仅占2.5%,

  值得注意的是,4年前人民网也曾做过“如何看待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调查,当时有超过12万名网友参与,62.2%投反对票。同样的网站,类似的问题,4年后的今天,参与者已翻了5倍多,反对者也从“大多数”提高到了“绝大多数”。可见,老百姓对退休养老的问题越来越敏感和重视。

  为何反对者如此之多?由于这许多年来,与养老相关的政策体系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民众产生了疑惑,担心有朝一日“弹性延退”会变为“强行延退”。因此,哪怕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有弹性的延迟退休计划,他们也会本能地表示反对和担忧。

  养老金收支存在隐患

  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并不新鲜。过去几年中,人社部曾多次提到延迟退休年龄,但无不遭致一片反对。每次一有反对,人社部就会退缩,放弃不讨论。然而这次人社部的表态却语气坚定,在未来两三年内,延迟退休——至少是弹性延迟退休,将很有可能不再是专家和民众间的口舌之争,而是普遍实施的政策。因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再不赶快着手应对,恐怕若干年后,养老金问题会成为中国社会的极大困扰。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3956亿元,各级财政补贴227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数据上看,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依然大于总支出,但有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财政补贴和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如近年大量农民工参保)暂时掩盖了制度背后的财务隐患。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我国已有半数省份养老金入不敷出。

  面对养老金难题,我国已着手做实个人账户,但由于养老金给付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效果差强人意。人社部资料显示,13个省份试点做实账户仅2703亿元,而我国个人账户记账额为1.9万亿元,等于有近1.7万亿元的空账缺口。根据人社部数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而据世界银行(微博)估算,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制度和模式,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15万亿元。不过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养老金收支问题应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正视趋势 多方开源

  其实,延迟退休和养老金领取年龄,既是老龄化社会中,世界各国的无奈而必然的选择,又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推出,从而尽可能降低民众的抵触情绪,尽可能避免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化解养老金难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延迟领取养老金上,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多方开源,筹措养老金。本组文章中,有关专家给出的诸多好点子值得政府借鉴。

  从微观层面看,也并非所有民众都反对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依然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支持。他们是谁?为什么支持?而更多的反对者又是如何算这笔经济账的?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延迟退休试点,上海已实施一年多的“柔性退休”政策究竟效果如何?算上通胀和投资增值等因素后,正常退休领取养老金和柔性退休晚领养老金到底哪个更划算?海外面对养老金难题时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本组文章将就这些问题为读者作深入解剖。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