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闾丘露薇: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1日 09:27 新京报 微博

  她的英文名叫ROSE,被人们称为“战地玫瑰”,过去,这名华人女性频频与第一事实新闻画面一起,出现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火密集处,三个月前,地点变成了利比亚。

  单看她笑吟吟眼亮亮的休闲小女子打扮,很难和训练有素的战地记者联系到一起,更不用说对国际政治、民族宗教等宏大叙事的专业分析。正是在那个充斥着谎言、死亡、政治秀的战场上,她每天晚上花两三个小时一笔笔记下见闻,记录下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变革。

  新闻发布会上,她却避开记者们的追问,不谈自己曾有过的震撼与感慨,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职业化精密仪器——和所有的战地记者一样,为了媒体公信力和职业荣誉感宁可舍命,同时对外界刻意强化她的女性符号和性别优势,颇感无奈。

  她的细腻,于不动声色处地体现,从街头最普通的利比亚人,战士,官员,项目雇工,孩子和女性。用她所不愿高调宣扬的人性关怀,换个视角,贴近细节,关注这片多难的土地。

  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她希望人们看见,外来力量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更希望呈现这一点——面对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十余年战火洗礼,她渐渐心明眼亮,有所辨识,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她见过许多急于倾诉的人们,但她像告诫自己,又像在告诫别人,说“现场看到的并非一定是真相。”

  战地记者的经历和上下班一样寻常

  新京报(微博):不少人的印象里,你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幸福,为什么要一再去战地冒险?

  闾丘露薇(微博):首先这是我的工作,这些经历和上班下班一样寻常,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悲怆的离别、回家的喜悦,也没什么特别的戏剧性。同时我自己想要去,对埃及我很有兴趣,我想看看它政治变革是怎么回事,利比亚我也不是第一批,是第二批去的。我自己对那里有浓厚的好奇,当时手头上拿到所有的材料,包括媒体的材料,都是相互矛盾的。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美国政府对此也有意识,美国国务院派人来,逮到人就聊天,我也被逮过。说明他们也知道单纯依赖媒体的报道,有可能会被误导。我很想去了解,我准备好了,就去了。

  新京报:置身在战争,生死,宗教,政治问题矛盾集中的战地里,你不害怕?困惑过吗?

  闾丘露薇:只要按照专业记者的程序去做,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好比我看到流传出来的手机录下的战争画面,不急着当信源去流传,而是坚持核实,找当事人确认。这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只要有一个步骤没找到,我就放弃它。如果能做到这点,就不会太困惑,专业记者不会有太多困扰。现代战争不是种族大屠杀,现代战争的军事目标是锁定的,有自己的战争伦理。我在书里提到了北约对的黎波里的轰炸,会通知被炸的大楼和政府,给你半小时到一小时撤离。

  战地记者像一个专业的新闻打捞者

  新京报:战地记者的最大意义是在现场吗?

  闾丘露薇:以前技术手段不先进,可能有点那个意思,现在意义不一样了。有网络,有微博,当地人就能发出很多信息,公民新闻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有很多角落,你没办法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派记者就不知道,那些屠杀和违反人道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也总有些政治作秀和假消息,需要更专业更有经验的职业记者来进行辨识,就像一个专业的新闻打捞者。

  新京报:可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才是真相。

  闾丘露薇:战争中,确实很难判断你所进行的报道会不会去扩大谎言,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吗?很难说,所以还是需要经验积累,需要反复问自己有无值得质疑的地方。我的书里提到,我有一条新闻到现在一直没有做,关于雇佣军,很多人都说卡扎菲雇佣了大量雇佣军,查出来都是美金支票,甚至你会遇到好几个人的手机里面有视频,这个视频有被蒙上眼睛的称为雇佣军的人,有签有政府官员的支票,我不敢做。除非找到这栋房子,找到这个人,不然视频有可能是假的。到底真相怎么样,我觉得只要是声音多起来,记者们都擦亮眼睛,如实报道,信息越来越多了,真相慢慢地自然就会浮现。

  新京报:中东在历史上孕育过悠久的文明,国内和西方部分评论说利比亚是一群乌合之众,你这样认为吗?

  闾丘露薇:你不了解自己国家的状态和国际影响。你也不了解自己看不上的那些国家,如何判断它的优劣高低呢?说到利比亚,都说它是“部落国家”,人们肯定都穿大袍子,实际上只是卡扎菲喜欢穿大袍子。印象中认为它落后,这和乌合之众一样是误导人的。我在班加西时常听到同行们说反对派很乱,安全没法保证。但是,一个国家是不是乌合之众,一定要看整体又看细节。我去过埃及,那里的海关腐败,消极怠工,宰客厉害,游客锐减,这些细节你就隐隐看出问题了。而当我去利比亚时,那里的人并不是焦虑和饥不择食。他们在好好过自己的日子,这些细节让你觉得安心,如果人人都焦虑,肯定出问题。焦虑会感染人,埃及就是典型例子。

  中产的沉默是双输的结果

  新京报:你采访的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利比亚的未来有个表态,“自由或死亡”,为何有这么激烈的情绪在其中?

  闾丘露薇:有这种情绪的大多是经历了卡扎菲执政时代的过来人,感触比较深,年轻人通常不会把这个问题拔得那么高,他只关心,我要看电影我要表达我要享乐,你能不能给我这些。他不会想政权本身,而是想自己的权利和空间。但是,很自然,他也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没有这个空间,以及有什么政府能保证我们的空间。

  新京报:在你书中重点提到,在利比亚很多中产阶级站到了反对派的阵营,他们期待更有力的政府,中产危机现在是个世界问题。

  闾丘露薇:对于公民社会的形成,我很期待中产阶级多发出一点声音。如果只是沉默着关心和忍受,没人知道你不满意或者在忍受——不表达,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更不可能听到你们的声音。这又是一个悖论,因为很多人在担心,我一旦说话后,生活将被改变……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如果陷入这样的怪圈里,大家只有熬了。

  新京报: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间隙,你怎么调整恢复自己的状态?

  闾丘露薇:旅行,爱吃美食,爱看电影,只要有好电影上映一定去看。然后是阅读。我去利比亚,我要带好几本书,和伊斯兰文明有关。打印了很厚的资料,是所有2月17日外国记者去利比亚所写的报道。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

  本报记者 刘雅婧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