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8日 10:20 南方周末
一方招生收获颇丰,一方网络口水战抢夺生源,每年此时,这样的招生大战总在上演。事实证明,突击战终究是靠不住的。
据香港媒体3日报道,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市级状元6人,相比2010年人数增加近一倍。此外,内地考生申请到香港院校就读的人数,较2010人年增长12%。《北京晨报》7月3日报道称,2011年,港大共收到10362份内地学生的入学申请,较去年增加1300多份,升幅达14.8%。其中来自广东、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申请占了多数,各有千余份。
据了解,港大今年将为30名内地优秀学生提供每年16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另外为60人提供全部学费或一半学费两个级别的半奖。其中3名北京头名均获得港大全额奖学金。
与港大的丰收不同,内地名校之间正在上演一出争夺优质生源的“口水战”。复旦大学招生网站上的一则声明,骤然将国内名校为争夺优秀生源而明枪暗箭齐施的招生大战公之于众。
内地名校“掐架”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网发布《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称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说之前与复旦签署的协议取消。声明原文中称此行为性质恶劣,道德败坏,严重损害了广大考生的利益。
据复旦招生负责人介绍,此事最早是在山西发现的。《潇湘晨报》报道称当时有一名报考复旦的考生,连续接到数个自称复旦招生老师的电话,打听该生的估分成绩,还建议考生修改报考志愿。复旦随后又连续接到广东、云南、湖北等地考生的来电,询问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署的加分等预录取协议。“为了防止更多的考生被骗,我们不得不发布声明。”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徐宏波说。
声明一出,引发了网上关于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生源争夺的“口水战”,甚至有人直接将此事的矛头对准了上海交通大学,认为是其在背后“挖”复旦的“墙脚”。对此,上海交大招办也在官方微博上发表了声明,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截至目前,两家高校均将声明从官网上删除,口水战暂时停歇。
选择港大的理由
近几年的招生结果显示,内地学生赴港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香港的部分大学在内地的招生人数也在逐渐增加。2000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收自费大学本科生,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英语成绩和面试成绩三项成绩综合进行选拔。对于选择香港大学的理由,内地的考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02年北京李氟钠作为清华新生参加了赴香港大学学习的选拔,虽然高考分数不高,但凭着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终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李氟钠说:“在国内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港大许多事情都逼着你去做。”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刘俏认为,港大的优势首先在于国际化。港大50%的教师来自海外,包括美国、欧洲等等,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均得到国际认可,这些都不同于国内的部分名校,教材老化,信息封闭。想要尝试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成为许多考生选择香港大学的理由。
功利化之害
两方对比,港大更注重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国内学校更看重学校名气,就读状元的多少被当作教育质量、学校影响力的一个标尺。《人民日报》就此评论,“生源崇拜”只是“分数崇拜”的延续。高分不等于优质,招收的高分考生多并不等于学校一流。尽管这样的常识已被讨论了多年,却还是难成共识。这当中,有选材标准单一的原因,有评价体制不够合理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原因。
一切以优质生源为先,这样的认识本身正佐证着对于教育结果的功利化评判和对于教育本质的功利化认知。高校追求的不应是分数化、状元数的政绩,而应该努力实现对人才的尊重、个性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塑造....。.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慢慢解答钱老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根深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