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爱情能保质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4日 07:01 三联生活周刊

  匹  配

  记者◎陈赛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寻求配对的冲动。这不是性冲动——性冲动让你寻找能够成为性伴侣的人。而爱情让你同时只对一个人产生配对的冲动,并将你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他一人身上,世界因为他有了新的中心。”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海伦·费雪为爱情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身为双胞胎,她从小就对人类感情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有着浓厚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而她关心人性所共享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此相似?

  爱情,显然是最有趣的一个问题。人类学家在170多个社会中发现了爱情存在的证据。人们为爱情歌唱,为爱情起舞,所有的神话、诗歌、小说,都在描述一样的情感。它的力量如此强大,直教人生死相许。

  费雪教授研究爱情、性与依赖已经有30年。她深信,爱情并非一种无可言说不能预测的超自然力量。就像压抑、愤怒、恐惧一样,它有它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可以放到科学仪器之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她的第一批实验对象是18岁到26岁之间的年轻人,刚刚坠入爱河,自称“爱到发疯”。

  她将他们塞到核磁共振扫描仪里,观察他们大脑中与爱情相关的化学痕迹。

  她发现,这些热恋中的情侣们在大脑底部附近有一块特别活跃的小区域——腹侧背盖区。这是我们爬虫类脑核的一部分,不受理智控制。正是在这个区域里,ApEn细胞制造了大量的多巴胺——一种天然的兴奋剂,并将它传输到大脑的各个区域。他们在中国做过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她相信这就是爱情的源头——作为奖赏系统的一部分,正是多巴胺系统给你强烈的动机和渴望,给你旺盛的能量,也给你持续的专注力,让你去追逐爱情。这也是为什么一对情侣刚刚坠入情网时,可以彻夜不眠等着看日出,没完没了地谈情说爱,从平常对你而言太过陡峭的滑雪坡俯冲而下。爱情让人变得大胆无畏、生气勃勃、甘冒真正的危险。

  费雪教授的理论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为了交配和繁殖发展出来三个大脑系统。第一个系统是性欲。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冲动,由睾丸激素和雌性激素驱动。正是这些激素让所有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产生一种神经性的冲动,想要在人群中寻找性伴侣。

  第二个系统是爱情系统。除了多巴胺之外,与这个系统有关的化学物质还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让我们流汗、心跳加快)和血清素(一个人体内血清素水平过低会让人陷入疯狂,产生偏执的念头)。事实上,沉浸在爱情中的大脑,与精神疾病有某种相似性。你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渴望和思念像饥饿一样找上门来,甚至出现生理反应——忐忑不安、口干舌燥、掌心出汗。一旦与恋人的联系中断,就会让人陷入绝望。

  第三种是依赖系统,一种从长期伴侣那里才能体会到的宁静和安全。依赖而至忍耐、宽容,这种宽容至少可以帮你撑过抚养小孩的这段时间。

  这三个大脑系统并非界限分明。即使是偶然的性爱,随着性高潮的到来,除了多巴胺之外,你的身体还会释放“后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这些都是与“依赖”相关的激素。这就是为什么你与别人发生关系之后,会感到自己和他/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三个系统中,爱情是比性欲更强大的一种驱动力。如果别人拒绝跟你上床,顶多伤点自尊,但如果别人拒绝你的爱情,很可能患上忧郁症,甚至闹出人命。

  费雪教授认为,关于爱情的科学,最有价值的发现是,爱情是一种瘾,爱若甜蜜,人们沉溺其中;爱若苦涩,人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核磁共振机的观测下,失恋者的大脑中呈现出强烈的渴望、依恋和上瘾。他们不仅在精神上,也在肉体上承受巨大的痛苦。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如此戏剧化的爱情系统呢?

  费雪教授认为,我们之所以追求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遵循达尔文进化论的结果——通过爱情将两个特定的人绑在一起,并依靠这种牢固的关系生儿育女。

  4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像黑猩猩一样生活在树上。那时候我们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彼此之间只有一种最原始的“动物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同样由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驱动。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都不会饥不择食地寻找活物到处交配。在调查了100多个物种后,费雪教授发现,几乎每一只动物都有各自的心之归属。太老的、太年轻的、太脏的或是太蠢笨的,都会在交配的战争中惨遭淘汰。除非你把它们关在实验室的笼子里——如果你在笼子里度过一生,就没那么挑剔了。而且,动物间的吸引力是可以即刻产生的——一头大象有时会突然被另一头大象吸引。这大概也是人类“一见钟情”的源头。

  但是,当我们从树上下来,被迫在地面生活,双足直立行走时,必须发展出更强大的爱情系统。因为在地面上,一个母亲不可能一手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手抱着食物,同时还能保护自己,所以她需要一个男性来保护自己和孩子。同样,一个男性也不可能保护许多个家庭,它的能力只够保护一个家庭。为了共同抚养子女,人类逐渐进化出爱情和依赖的大脑回路,最终演变成婚姻制度。

  所以,这三个大脑系统是共同进化,各司其职的——“性欲”让我们想要寻找很多伴侣;“爱情”让我们一次只能将精力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依赖”则让一个人与伴侣绑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抚养子女。这三个系统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大脑中,莎士比亚称其为“尘世的烦恼”。

  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古以来所有爱情悲剧的根源——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享受快乐的物种,而是繁衍后代的物种。所以,两个人一旦进入长期的伴侣关系,维持大多数婚姻的因素不再是爱情,而是孩子、经济、寂寞、安全感、面子。

  但是,也有例外。费雪教授的实验对象中有一组是5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结婚都已超过20年,但仍然自称“在恋爱中”。一开始,她也不相信。但是,在他们的大脑中,她的确发现了与热恋中的年轻人一模一样的大脑活动。唯一的不同是,他们的大脑里与焦虑相关的活动消失了。与年轻人狂野强烈的爱情不同,他们享受的是一种更加平静温和的爱情。

  是什么原因,使两个人在相处25年后,大脑中与热恋相关的区域仍然保持活跃?这还是一个未解的谜题。但这一发现本身蕴含了希望。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如果你不幸福,也许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对的人。徐志摩诗曰:“我将在茫茫人海寻找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认命的人也是有的,伊丽莎白结了8次婚,是世上最愚蠢,但也最勇敢的女人。

  茫茫人海中,谁才是与你最匹配的爱人?古往今来,痴男怨女们为这个问题困扰了数千年,所谓生辰八字、生肖配对、占星术、塔罗牌种种,绝大部分都是冲着爱情来的。

  从占星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就是两人的某些行星之间发生了关系,从而带来了吸引的可能性。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聊得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月亮和水星之间有良好的相位——月亮代表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潜意识,水星代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样两个人相处,你会觉得对面那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你心里所想。这就是默契。

  “爱情是正确的位置,合适的角度。”野云告诉本刊记者。野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过着高级白领的生活,但同时做着业余的占星师。在他看来,星座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它利用一个人出生时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尤其是日月水金火,来推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生辰八字算姻缘是一个思路:也就是努力寻找一个人出生时间和性格之间的关系。你可以说它不科学,但不能否认它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实证经验。

  不过,现在绝大部分报纸和电视上那种星座配对,是对占星术最肤浅的了解。如果盲目相信,后果不堪设想。我的一个朋友H最初对她老公动心,是因为他与她最好的朋友Y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们的爱情果然很圆满。于是,Y也找了一个与H生日只差一天的男孩,结果收场很不好。H的生日差一天,就成了与周星驰同日。

  心理学家是不相信一个人的出生日期与他/她的个性之间有任何关联的。但他们认为,我们会倾向于在同等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样智力水平、同等的相貌,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中找到自己的爱人。童年的经历也会影响人们的爱情,但如何作用却无人知晓。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可以有很多原因,比如时机很重要,距离很重要,神秘感也很重要。但我想寻找的是一种更本质的原因。比如你走进一个房间,所有人都是与你一样的背景,同等的外貌、智力、社会价值观,但你并不会爱上屋里的所有人。为什么?”

  为此,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寻找与个性相关的生物学特征。最后根据人们如何显现多巴胺、血清素、雌激素和睾丸激素的性状,总结了四种人格类型。

  第一种是“探险者”,这种人的多巴胺系统表达很强烈,他们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创造力、喜欢冒险、乐观、精力充沛,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

  第二种是Builder,这种人的血清素系统表达很强烈,他们往往传统、忠诚、谨慎、平静,交友甚多,尊重权威和规则。“探险者”和“Builder”倾向于同类之间相互吸引。比如一个“探险者”会爱上一个“探险者”,尽管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也许完全不同。

  第三种是“指挥者”,这种人的睾丸激素系统表达强烈,为人强势,有决断,逻辑性强,擅长分析,情感上自足。

  第四种是“谈判者”,这种人的雌激素系统表达强烈,有卓越的语言技巧,善于表达,擅长交际,富于直觉和想象力,理想主义者,富有同情心。“指挥者”与“谈判者”往往是异类相吸。比如希拉里·克林顿就属于“指挥者”,所以她会被克林顿那种“谈判者”所吸引。

  美国最大的婚恋网站match.com的子网站chemistry.com就是根据费雪教授的这套匹配理论设计框架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一共1000多万人填写了个性问卷,最后网站记录下谁选择了谁。目前,她正在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也许几年之内,我们就可以真正理解大脑是如何为我们选择“灵魂伴侣”了。■

  角 力

  主笔◎孟静

  我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是警察,长期追求一个女孩子。她对他毫无感觉,一直咬紧牙关不松口。有一天他又默默地跟随着她,走到市区最繁华的商场门口时,她实在受不了,想逼他退缩,她猜测以他的职业是做不到的:“你不是想让我嫁给你吗?现在你跪下,我就嫁你。”

  有这样的热闹看,人们能不围观吗?他没吭气,“扑通”跪下了,当着无数人的面。那女孩不得不履行她的承诺。一个女性朋友给我讲起发生在她朋友身上的事,神往地说:“真浪漫!”

  我没觉出浪漫,甚至还闻到了一点血腥味。一个随时可以舍弃自尊的人,别的他同样能随时舍弃。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里讲过一个类似故事,自尊与爱情的取舍。草原上最高傲最英勇的少年哈得庐向最美丽最高傲的少女阿盖求欢,阿盖也喜欢他,但一定要他臣服于自己,她要求他跪在裙下。哈得庐果真跪下了,少女们掩面,不忍看见她们心中的英雄如此受辱。阿盖笑了,想拉他起来,哈得庐用匕首刺死了她,然后自杀。临死前他唱道:“欢乐的时间过得短促而明亮,像黑夜的天空蓦地电光一闪,虽旋即又消于漠漠长空,已照出快乐悲哀交织的爱念。”

  这首歌的名字叫《草原上谁是最倔强的人》。

  刘若英在电影《征婚启事》中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她白天用与不同男人相亲来麻痹自己,夜晚裹着床单,絮絮地给爱人打电话,哀求他回复,而那边,永远是答录机的声音。她求助于导师,导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对“爱情”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的论述:“情从心从青。青是什么?绿色!绿色给全世界的感觉是一种生命或者再生的,所以当我们讲情的时候是一种循环的,它不是一刹那烧掉的,它是包含了很多的关心、体谅、责任,爱是没有责任的,爱是一种本能,譬如说爱是一种性,它是生物的、直接的、动物的,而情就必须要有更多的承担,更多的体贴。”

  这就是我们对直系血亲的感情为什么叫“亲情”而不是“亲爱”,因为那是一种绵绵不绝、由生入死的长情。爱是瞬间的花火,在相遇的一刹那引爆,但火焰经不起持续强烈的燃烧。

  演员关之琳说过一句话:“我相信爱情,更相信爱情不长久。”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只有爱,没有情。当经过时间和相处的淬炼后,余下的你可以管它叫亲情、友情、同情、感激,或者别的,但不再是相遇时的心情。有首歌名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在大多数分手情侣的内心,真正想唱的是《只要你过得没我好》。放手、成全是需要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到的事。

  人们在两性关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妄图控制对方,这种控制不仅是纯粹的占有欲,它很复杂,有爱怜,有母性,有较劲,有向他人证明“我能”的冲动……当其他的因素超过关怀本身后,这份爱就变质了,变得让对方无法承受,只想逃避。如果陷入了某种三角关系,这份争夺会变得愈发激烈。

  当时间过了最激烈的那个点,当事人能冷静下来俯视自己的行为,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我没有那么爱他(她)。或者说,你爱上的不是那个人,你爱上的是你的爱情。电影里刘若英最痛苦的事不是那男人抛弃她,而是他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她对他的无情举动有着千奇百怪的猜想。对付女人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就是折磨她的好奇心。导演很仁慈,给出了一个俗套而让女性观众宽心的解释:他死了,死前还爱着她。

  “放手”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导师给刘若英的另一个建议非常实用:“选择你所能承受的。”如果在当下,她必须给他打电话,不然会焦躁得爆发抑郁症,那就打吧!如果她必须要经过数轮纠缠,才能证明自己的愚蠢,那就闹吧!前提是尽量不要伤害他人。最后赢得战争的,往往是先撤出阵地的那个人。

  我的采访对象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她们在感情中使过各种小心思,结果却是“无招胜有招”,用力最猛的一脚踏空。“我爱你,但不需要你回应”,反而让男方束手就擒。当然,这一切要取决于承受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可能用一种公式套在所有人身上,但能给对方更多的带来愉悦而不是麻烦,往往帮他坚定选择你。男女之间角力的“度”的把握,其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保  质

  主笔◎王恺

  除此而外,不是爱情

  肖邦和乔治·桑初次相遇,大肖邦6岁且雄性荷尔蒙充沛的乔治·桑觉得肖邦很害怕见人,可是不知道他怕的是什么,激发了她情感中的温柔一面,决定追求他,肖邦也很快坠入情网。中国人熟悉这段感情,主要是从一部叫做《一曲难忘》的电影中,将两人的爱情描绘成“金风玉露一相逢”式的浪漫之爱。

  可是,真相没这么美好,两人感情迅速转淡,肖邦搬去与乔治·桑合住,整天作曲练琴,做完一天工作后才对乔治·桑发牢骚。乔治·桑说:他找我谈话,像是主人找女仆一样。恋情迅速消失。乔治·桑说:我的眼睛终于睁开来了,我再也不能让我的肉体和鲜血成为薄幸和邪恶的牧场。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已经无话可说了。“好吗?”“好。”

  浓厚之爱,转瞬成烟云,在这里,爱情完全没有保质的概念。不过,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形态中,这并非特例,爱情一般被定义为罗曼蒂克式的情感,要求处于爱情关系中的双方永远徘徊在花前月下,除此而外,不是爱情。

  这也是俗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由来——婚姻中的关系要保持在两人相吸的浓厚程度,并不容易。因为婚姻注定是琐屑而平淡的,所以结婚的人基本上不谈爱情。

  16世纪时,蒙田谈到爱情,索性就认定爱情只存在于过去,现在陪伴在身边的人,无论是妻子还是情人,都不是爱情的对象,不存在“爱情保质”一说。他引用维吉尔的诗句:“我认出昔日情爱之火的余烬。”狂热之后,只有一些激动和余温,所以,蒙田觉得,婚姻中尤其不用提及爱情,婚姻中加上爱情不会使婚姻更加光彩,合在一起对两者都不利,他翻过来覆过去,就是说爱情的不易留存。所以,若是两人有什么好结果,也不会让爱情为伴,以爱情为条件,“它会竭力以友情为条件”。

  蒙田的观念,是西方文化中一直主要存在的主流观念,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无一不奉行这种观念,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让达西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在恋爱期间终日勾心斗角,牵肠挂肚,终于在复杂的纠缠中认清了对方的心,关系也彻底简单下来。

  到了两人终于成了正果阶段,聪明的奥斯汀仓促地用几段文章结束了她的小说,只交代两人住在哪里,婚后关系还算和谐,神经质的丈母娘也终于变正常了,既然要承认两人爱情的美满,所以就不能写婚后爱情的继续。因为,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的19世纪,爱情都被当做是没几年就过期的浓烈情感,即使不过期,婚后“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生活,作家也基本没兴趣写——过于平凡和无味了。这种观念事实上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前些年,某个续貂的女作家写了《傲慢与偏见》的续集,里面的伊丽莎白果然不安于室,与达西的表兄弟开始了调情和恋爱。爱情保质期何其短。

  因为普遍觉得爱情保质期短,所以人们对不断恋爱的作家、诗人、勾引者反是大加赞赏。歌德就是例证。从少年时代开始,歌德就处于不断恋爱中,每一段罗曼史都被人们大加赞赏。歌德热爱少女鲜嫩的容颜,因为他的才华,他有了这种权力,以至于他生命中最后一段爱情——73岁时候与19岁的女孩莱维措的爱情——直到现代还是小说题材。没有人觉得,他还爱陪伴他多年的老妻克莉斯蒂安娜,因为她已经老丑,而且出身低微,只是魏玛的一个女工,虽然她陪伴歌德多年,而且爱她的老丈夫,但是人们还是对歌德那不停止的引诱女人的机械装置表示赞美。其实,很可能到了最后,歌德已经不再是用激情去爱,只是用某种习惯和常态去爱,写几首诗,和几封信,但是后世人们无一不对老诗人和少女的这种微妙的调情赞不绝口。

  只有昆德拉,在20世纪,才表示了微弱的怀疑,他觉得,歌德和自己老妻并非没有爱情,相反,他和那些少女的所谓爱情,往往只是幻象,爱情的投射而已。可是,这显然没有爱情传奇化的意识形态有吸引力,整个18~20世纪,人们还是把爱情定位于浓情状态,更有科学家研究出来,两人浓情状态只能维持3~5年,剩下的,是友情,也是亲情,但不是爱情——这结论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

  爱情能保质吗?

  很少有人对两个厮守到老的人的感情予以爱情的定义,相反,很多故事说的是这种感情的千疮百孔。心理学者林紫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一辈子在一起的老夫妻,在旁人眼中也是恩爱的范本,可是,在丈夫去世后,妻子在他杯子底下看到老先生刻的4个字:我要离婚。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流传,因为适合怀疑爱情能保质的人的口味。

  不过,R。利波维奇说得很明白:在爱情中,如果能区分相吸和相依的不同阶段,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你就能得到长期保质的爱情。在感情升华为相依的过程中,情人应该有彼此容忍和迁就的涵养,这时候,相吸时期的激情早就该过去了,这不是冷酷的现实,而是自然的现象,相依并不冷淡,反而很温馨。

  女作家洁尘就对这点深有感触,她说:相依感情的美妙,其实一点不比相吸状态来得差。洁尘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十几年了,她觉得,爱情过了相互吸引的高峰阶段,肯定会转入平淡,尽管所有的人都爱那个高峰。“因为高啊,浓度,热情,迷幻,都不甘于走下坡,可是,既然有高峰,就有低谷。不是有人说,高峰最多只有三五年吗?”两个人必须对感情不能维持在高峰状态有共识,如果一方不甘心,那么,就很容易彼此腐蚀,消耗,包括杀伤对方。“甜腻的感觉,说没有就没有了,谁都不甘心,可是,并不表示就没有替代品。”

  爱情是成长的,过了甜腻阶段,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彼此交付生命的状态,这个阶段,虽然没有第一阶段甜美加痛苦的精神那么紧张,可是以为生命交付给了彼此,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的感觉从内而外,从身心到灵魂,感觉一样非常美妙。

  这种安全感建立在双方共同努力上,情绪上是稳定的。彼此稳妥,不离不弃。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了,不信任感终于消失,不会把不稳定情绪发泄出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妥协,可也是美好的妥协。

  在洁尘看来,不妥协的也大有人在,总有些人与众不同。“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人,男女都有,我有个女朋友总是寻找那种高峰体验,你提到的歌德也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体质与一般人有异,可以经得起爱情狂暴阶段的那种神秘、甜美和痛苦。”

  林紫告诉我,现代心理学将不断追求高峰体验爱情的行为视为一种疾病,因为已经“上瘾成症”,这种追求不可能完全满足,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而多数人,选择了和一个人的长相厮守,他们珍惜安全感,双方的智识水平相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之间不仅仅为肉体所吸引,更多地为灵魂所吸引,对外界的诱惑也保持平常心,如果不能扶持着向前走,很容易将关系走坏。

  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很少看到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文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两个价值体系。文学世界追求的是极端的力量,描写内容以生离死别居多,罗密欧和朱丽叶追求的是高潮体验,销魂不太会出现在平凡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平安、稳妥和屈服。“总不屈服,就断了,就毁了。”

  洁尘说她一点都不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就平庸。三人吃晚饭,一碗是剩饭,丈夫正在想心事,并不用心在晚饭上,可是拿起那碗剩饭就吃,把两碗新米饭给孩子和妻子,对身边人的爱情是一点一滴地体现出来的。在她看来,爱情是慢慢成长到第二个阶段的,然后还会进入老年阶段,双方相依为命,同样很美。

  心理学者金韵蓉对本刊说:千万不要瞧不起这种类似亲情的感情,它比起浓烈的爱情来,一点也不卑微。“激素分泌不那么旺盛了,一般两个人在一起,都会有反抗心态,夜里睡觉的时候大家都会想,都会怀疑,莫非我这辈子就和这个人在一起了?这是两人感情的必经阶段,思考对自己的爱情延续很有好处。如果你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反而会出问题。思考过后,往往会坚定自己的认识,对两人的爱情保质是有作用的,因为你会去更换你的感动体系,过去你为他带给你一束玫瑰而激动,现在你可能为他下班回家带给你的面包而感动,这不是屈服于现实,而是让自己柔软起来,爱人们在这种柔软状态中,才能坐卧自如。”

  与洁尘的爱情阶段论有些类似,林紫觉得,爱情是会成长的。40岁的人,对爱情的认知会升华,也会加进更多内容,贪心会减少,平常心会增多,看重两人长相厮守的感动。“其实有点像两个人一起吃火锅,双方不断往里面加东西和调料,有的火锅到最后,汤越来越鲜美,两人往里面加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可是有的火锅到最后完全不能吃了,因为加进去不好的东西越来越多,爱情能否保质,在于两人往里面添加了什么。”

  虽然文学家在小说中描绘的都是能搅动灵魂的爱情,可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折腾,他们渴望的是平静的生活。董桥在他的散文《从相吸到相依赖》中提到,英国小说家必利吉德80岁生日时写了一篇文章叫《与世纪同年》,文中有一段这样写他夫人:只要我把烟斗弄干净,坐下来展纸提笔,我就不再发牢骚了。我10岁就受文字魔力的驱唤。伏案4小时,什么时间观念都没有了,只觉得几分钟而已;我太太叫我下楼去吃好吃的中饭。她整个早上都在打字机前誊写我前一天写的东西,笑我拼音差劲,认不出我的蝇头小字还要自己加些别的字;她早知道文章打出来之后我一定又要改来改去,非要重打两三次不可;她也是个事事求尽善尽美的人。我们合作愉快;她的记性比我强;我照她的批评改文章。她总是客客气气打发掉那些打电话找我的人,还有那些势利鬼,老以为我活着就是为了读他们的论文和著作,老要我写书评,要我接受访问,发表演讲,替他们当咨询人。她还要经常应付那些不速之客,这些都是作家生活的克星。她比我年轻,比我有魄力。

  能说这里面的平静生活不是爱情吗?

  有人说过,爱情无药可救,唯一的良药就是越爱越深,所谓深,我们可以理解为温暖深厚的感情,换言之,就是相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