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哥时代”的悲与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1日 07:3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从那个被命名为“犀利哥”的乞丐被网络和媒体关注,“哥”现象就层出不穷。于是,网上被关注的男性都少不了被叫做“XX哥”。他们是以戏剧化的方式反映了网络中年轻人社群所关切的诸多问题和困扰。

  文 | 张颐武

  从那个被命名为“犀利哥”的乞丐被网络和媒体关注,“哥”现象就层出不穷。于是,网上被关注的男性都少不了被叫做“XX哥”。

  当然,“哥”的出现似乎比起“姐”来要迟到许多。从已经被关注了许多年的“芙蓉姐姐”,到正当红的“凤姐”,已经有过不少“姐”或“妹”在网络和媒体里演出了她们的活剧。“哥”的流行也不过是潮流在今天的另外一章而已。

  “哥”和“姐”之类的称谓都有一种非正式的意味:既包含某种拉近距离的亲切感,仿佛所有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又有某种调侃和嘲讽的幽默感,仿佛这些人让社会有了一个宣泄自己的出口。

  他们既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又是意外被网络和媒体所关注的公众人物。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同时又有某种距离感。我们用“哥”的称呼来表明这种矛盾的感受。

  围观的真相

  “哥”其实和“姐”没有什么大不相同,也是当下生活和社会复杂性的一种投射。“哥”的众多,其实也是通过网络所出现的诸多社会焦虑和困扰的聚合。不管他们是否有钱、处于哪个阶层,过去都是隐在媒体后面的人物。他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在媒体中曝光,从来也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

  但现在却完全不同了,在今天,早就有了论坛等等发言的地方,现在又有了微博等等,随时可以发布消息,你看到的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晒”出来。如果一个人突然应和了社会的某种趋向或潮流,或者触动了人们的意识或无意识,不管他愿意也罢,无心也罢;不愿意曝光也罢,渴望出名也罢;一下子就可以让公众把焦点聚集在他的身上。

  这么多“哥”的流行,即是社会现实的现象。但现象万千,要引人瞩目就得应和上社会热点,应和上公众的情绪和焦虑。当然不少“哥”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是焦点,几天或几十天之后就如风过耳,了无痕迹。一哄而起之后也难免一哄而散,网上最常用的“围观”二字其实用来形容这些现象最为传神。

  “哥”的出现往往既搔到了社会的“痒处”,让人忍俊不禁;又触到了社会的“痛处”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其实都在投射着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复杂转型中的状况。

  如最先轰动的“犀利哥”,其实是一个极为矛盾的现象,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反差,让他造成的轰动效应:一面时尚和流行,一面却是贫困和窘迫,反差让“犀利哥”成了某种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形象的这种矛盾难以名状,却别有意味。

  这看起来有趣味,却又有某种痛切。在反差中所显示的戏剧化状态是这些“哥”共同的特色。他们总是将生活中的某个方面问题戏剧化后,自己再成为这个方面问题的代名词。于是,就让我们觉得他们在某个方面代表了我们,却又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哥”们都有这样的特色:他们是以戏剧化的方式反映了网络中,年轻人社群所关切的诸多问题和困扰。他们的行为都很戏剧化,都是普通常人不能实施的,但在具体情境中却又有其可信度,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很离谱和很靠谱混合在他们身上,构成了独特的状态。“哥”所投射的问题和困扰有两个方向:一是日常生活中具体而琐碎的现实的物质性的困难和问题,如物价上涨引起的“会过哥”、“卖菜哥”。

  “会过哥”的节省很极端,但确实可以投射我们的困扰。“房产哥”的房产多得夸张,却真实地触动了年轻人渴望买房的热情和对房子可望不可即的困扰。

  另一面,是我们所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精神性困惑的投射。像“咆哮哥”、“解套哥”、“奶粉哥”、“锦旗哥”等都是和现实生活相关,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所引发的某些精神性困扰的体现。

  这些“哥”遇到的问题未必真是每个人都遇到了,但它们都投射了社会的焦虑和困扰。如我们确实未必如“奶粉哥”一样遇到了劣质奶粉的问题,但这确实是全社会的焦虑之一。“锦旗哥”遇到的欠薪问题,我们也未必遇到,但我们对于自身权利的敏感却被反映了出来。

  哥的焦虑

  在这些“哥”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于“幸福感”和“自我认同”的焦虑被投射在其中。这些现象里有一些是具体的物质性的渴望,有一些是精神性的渴望。但它们都展现了今天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之中所呈现的诸多困扰和焦虑。

  这些“哥”戏剧化地展现了整个社会,尤其是网络中的年轻人社群所遇到的“幸福感’的缺失和“自我认同”的缺失。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和网络里的年轻人所要求的不仅仅是温饱的满足,以及比过去更好的生活,而且也要求更多信任、安慰和鼓励。

  在这里涌现了困扰中国社会的新型问题,这些问题更多地集中于精神方面。同时,它们和具体社会经济问题相互纠结,形成了复杂的“问题群”。它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物质方面的问题,而是物质困扰和精神焦虑的叠加结果。

  物质的困扰不再是基本生活的温饱满足,而是住房、更高收入等更高级的物质满足,而精神问题则集中在中等收入者和他们的后备军对于自我提升和自我表达的需要的呈现。

  社会对于回应这些新型问题还缺少更好的策略和更好的方式。社会容易让人吃饱,但社会很难让人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理想的住房和精神上的成就感或满足感。社会可以让人有一定基本保障,但社会却难以让人们有理想的家庭或伴侣。

  今天,人们对于社会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了新的层次上,中等收入者和作为它后备军的年轻人,往往要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完成不足”和生活的平淡感。

  “哥”的出现,其实是他们通过一些特别的人所流露出的焦虑的反映。网络上的年轻人所展现的情绪是复杂的,“哥”的戏剧化其实是这些人难以企及或模仿的,但并不妨碍他们最好地投射和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在“哥”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我们对于社会负面方面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某种期许和梦想。这也许就是中国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表现。

  如何让社会更好地回应人们的新期望和要求,如何让“中国梦”激励大家在新的平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更多的梦想,都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

  三轮哥:

  一场交通肇事背后的社会隐喻

  醉驾在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对于公正问题的大讨论后,彻底成为了社会公平的试金石

  文 | 晓徐

  在讲述这件悲剧中的幸运时,我们已经很难像大多数网友那样使用戏谑的口气。

  “三轮哥”是一场惨烈交通事故的幸存者。2010年5月9日,长安街延长线,市价约50万元的“英菲尼迪”撞到了不到5万元的“菲亚特”。“菲亚特”车主一家四口:清华男+北大女+双胞胎的家庭瞬间破碎。父亲和一个6岁女孩虽然在医院中几番挣扎,但终于殒命。

  肇事司机逃逸。他被抓获后,警方的侦知如人们所预料:酒后驾车。网友人肉后声称:肇事者在北京有三处住房。

  这只不过是2010年中国成千上万起醉驾交通肇事中的一起。但是,由于“三轮哥”---在事发时横穿事故现场却毫发无损---的出现,它被围观并引起种种解读。

  比喻

  网友们曾这样兴奋地描述:“平凡的三轮,神话一般的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只是用余光轻轻扫了一眼,便不屑地驶离现场,他到底是凡间的天使还是地狱的使者。三轮哥,骑得是淡定!高端的操作,风骚的走位,闪电的反应,纯意识流,车祸发生瞬间,一个手刹加后轮平滑,犹如过江之鲫般从容潇洒地拒绝了死神的邀请。”

  的确,上帝垂青于“三轮哥”。根据在网上流传的现场监控录像:“英菲尼迪”从后面以每小时110.6至121.7公里的速度撞上正等红灯的“菲亚特”后,使其转了三圈在20多米外停下。然后,它又直冲正在左转的公交车。

  电光火石间,“三轮哥”先避开了公交车的撞击,又从疯狂的“英菲尼迪”旁边擦过,最后躲过了已经看不出几厢的“菲亚特”。

  对于这场虽然惨烈但并不复杂的交通事故,网友“肥强”在天涯社区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三轮哥”象征普通下层阶层;公交车象征政府机构,公交车上的乘客象征公务员;“菲亚特”象征都市白领或者说中产阶级;“英菲尼迪”象征权贵特权阶层;红灯斑马线象征社会各种规制;暂时还没有赶到的救护车与警车象征社会保障体系与法治体系。

  基于这个想象,在这场车祸中:权贵阶层失去社会规制的管束,横冲直撞。首先挤压掉了白领或者说中产的生存空间,其中部分人被“压迫”至死。甚至政府利益也因被冲撞而受损,但“公(交)车”上的公务员们只有少许轻伤。“而人们寄予希望的社会保障还在赶来的路上,在法治还没有到达现场之前,肇事者已逃之夭夭????”

  至于“三轮哥”,淡定地穿过---这一片喧哗与我有甚关系?

  警察终于到来,并在肇事者家中将其生擒。没有叫李刚的爸爸、本人又不是局长。2010年11月,当人们几乎忘记了这场悲剧以后,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宣布已经正式受理这一交通肇事案,检察机关指控肇事者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审判

  命运逼仄下的平凡人在这一年里不断欢呼同样平凡者创造的奇迹。

  比如“奔跑哥”:在上海某十字路口,当一辆大客车因刹车失灵就要撞上前面等待红灯的黑色轿车时,处在中间的“奔跑哥”脱兔一般跑出了这个小小的空隙。

  再比如“火车哥”:当火车呼啸而来时,一个正在铁轨上进行常规检查的铁路检测工纵身跳到另一铁轨上。刚刚站稳,这条铁轨又开来一辆火车,“火车哥”又跳回到第一条铁轨上。此时,第一辆火车刚好开走。

  虽然调侃,但没有揶揄。比较而言,围观这些生命的奇迹是一种享受。原来,那些违反常识的事情也可以属于普通人。

  “三轮哥”本人虽然早已无影无踪,但他经历的这个故事还未结束。

  作为一部三轮车的拥有者,“三轮哥”恐怕并不了解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酒驾惩罚措施陆续面世。及至年底,醉驾入刑罚已成定论。

  对于一些人来讲,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能否在向酒精测试仪吹气后迅速打通一个可以救急的电话,是衡量一个人社会交往和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具体而言,又包括当场不扣分、能否放行、被扣后“捞车”“捞人”几种层次。

  这些“小忙”如今因为入刑而被放大。要说扣分罚钱已经成为小事,那么落实于刑罚的规定如果处置不当恐怕会引起普通人的更大不满。

  于是,醉驾在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对于公正问题的大讨论后,彻底成为了社会公平的试金石。■

  会过哥:关于物价和尊严的话题

  “会过哥”代表了一大部分在城市生活的中低收入人群,他虽然抠门,但不猥琐,虽然贫寒,但有尊严

  文 | 米艾尼、王子涵

  “会过哥”的走红,与2010飞涨的物价不无关系。名叫“小青”的网友抛出一枚“炸弹”---在论坛上“控诉”异性同租者“赵ZP”接近变态的各种省钱方法,给“通货膨胀时代到来”做了一个恶搞的注释。

  “你见过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但你肯定没见过一分钱碾粉末一粒一粒花的。”这是小青对在企业做HR(人力资源管理)、月入2000元的“赵ZP”讽刺性的描述。

  其实,人们对“会过哥”抱有各种情绪:同情、理解或者嘲讽。当然,因为“通货膨胀”这个特殊背景的反衬,多少带有悲怆的现实主义色彩。讥笑中则带着对自己的同情,谩骂里透着对现实的担忧。

  “会过五字原则”

  网友们已经对“会过哥”的绝技进行了概括提炼,核心就是5个字:囤、批、蹭、宅、折”。

  囤的原则就是,什么东西要涨就囤什么。

  据“小青”描述,在“会过哥”的屋里,大米、白面、卫生纸,跟小仓库似的,听说食用油要涨,他就杀进超市买了两桶花生油。

  此哥另一绝招是批。“会过哥”虽然在一年中只买三次衣服:春秋装、冬装和夏天的衣服,但每次都以近似于批发的数量购买。这些衣服皆是从北京鼎鼎有名的“动批”采购来的。除了衣服,其他的如洗发水、方便面、冰棍都是“能批就批”。

  虽然批发,但是“会过哥”穿着入时,因为每次换季,他就把上一季的衣服再批发出去。

  绝招三是“蹭”。哥的原则是,赚得少就要少花钱。但少花钱除了省,还要“蹭”。下班回家蹭车、去麦当劳蹭网,想理个潮头去美发店当一个月洗头小工,蹭个白给的韩式发型。想锻炼何必健身房,公园跑步、抢大爷大妈的公共健身器材。下班回家从公司饮水机装两大瓶矿泉水,去地铁公厕卷半卷卫生纸。和同事一起吃饭、蹭口菜,哪个商场有试吃、试用装,就奔哪儿去。

  据“小青”说,“会过哥”洗脸用的都是商场发的免费试用精油香皂。

  绝招四是“宅”:不逛街、不旅游、不泡酒吧、不逛夜总会、不打高尔夫、上网看电影、娱乐打游戏、大餐自己做,最好多睡觉---熊为什么冬眠的时候不吃不喝也不死,就是因为睡眠时对身体能量消耗少,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早饭都省了。

  绝招五是“折”。“会过哥”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打折不消费”。买东西,就买打折促销搞活动的,要不就上团购网。买一送一、买二送一、两件以上半价的,那就强拉硬拽找个人一块儿买,时刻关注各大超市打折信息,“黄金周”更是绝不错过。

  “赵ZP”最与众不同的是把省钱“规范化”、“系统化”,制定出一套精确的合租计费方法---《赵氏精细化比重式合租公平管理办法》。简言之,两位房客之间任何事情都要精细化,从打扫卫生的次数,到轮流做饭燃气的使用次数,甚至两个租房者各有多少家电、每个电器耗电瓦数都要严格计算,绝对公平公正、绝不含糊。

  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高涨,都难不住“会过哥”,他凭借敏锐的嗅觉、完美的规划,成功战胜了重重考验,站在2010年的尾巴上说,这物价,哥还能扛得住。

  会过,还要有尊严

  让人“折服”的是,此哥虽“极端会过”,但绝不因省钱降低生活质量。

  “会过哥”一直坚信一条准则:生活品位与品质不能低。

  比如说一日三餐不能少,柴米油盐不能缺,甚至在护理皮肤上也很精心。最有名的当数他的鸡蛋清面膜:打一个鸡蛋,然后将蛋清涂在脸上。当然,蛋黄还可以在第二天当早饭用。

  “会过哥”对自己的生活有这样著名的阐释:关系身子骨的东西,哥无所不用其极。潜台词是:省钱,也要过得有品质,有尊严。

  一个月收入2000的小人物,能够获得“哥”的称号,在人们心里留下一抹颜色,绝非偶然。

  “会过哥”代表了这样一群人:在城市生活、中低收入人群,他虽然抠门,但不猥琐,虽然贫寒,但有尊严。

  春节,一个“花大钱”的假日就要来了。虽然“会过哥”的帖子已经随着2010年的逝去而沉寂,无人再想起“小青”或者“赵ZP”,但是关于物价和尊严的话题还会继续。■

  咆哮哥:你不是一个人在发飙

  即使不遭遇王拥军,“咆哮哥”也会在日后遇到李拥军、张拥军,一展“咆哮”本色

  文 | 刘伊曼

  “实际上,他本人不坏,只是‘大衙门’作风让他显得有点凶恶。”一手造就“咆哮哥”迅速走红的网友“厦门浪”说。

  2010年6月17日,广州市民王拥军(即厦门浪)、王小樱等人,为筹建小区业委会事宜到广州市法制办申请行政复议。

  在这之前,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已经是“历尽千辛万苦”:从2005年开始,他们就为了建立业委会奔波穿梭于街道办、房管局等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整个进程艰难而缓慢。种种繁琐与故意、无意的制度和要求,让一个业委会的筹建在“十一五”都没能完成。

  然后,他们就在法制办遭遇了“咆哮哥”。

  事后,王拥军将与“咆哮哥”交涉的录音传至网上。三天后,人民网将此帖做成专题。短短几小时内,无数的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疯狂转载。随后,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日报道“咆哮哥”事件,各地卫视迅速跟进。

  其实,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并不是“咆哮哥”一个人在发飙。从兰州城关区“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的旅游局长,到祁阳县“你们无权了解真相”的公安局官员,到声称“我只为领导服务”的双流交警????

  王拥军说,“咆哮哥”的走红是因为它的典型性和“符号”意义。

  分贝竞赛

  到中午11点30分,王拥军等人感到法制办行政复议窗口里的工作人员有些烦躁了,他们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书遭到拒绝:11点半就不受理了,下午再来。

  他们开始与工作人员较真:“国家规定公务员上午下班时间为12点整,为何现在还差半个小时就不受理案件了?”

  从现场录音中可以听到,已经心力交瘁的王拥军等人声音并不小、语速也不慢,气氛迅速升级到争吵的临界点。

  这时,“咆哮哥”出现,将气氛彻底点燃。

  根据现场录音,辩论的声音越来越大,场面越来越混乱。开始从讲道理变为争取在分贝上盖过对方。

  最后,当旁边有另一位工作人员提议要叫保安时,“咆哮哥”火气十足地说:“叫什么保安!叫警察!”

  次日,王拥军精心挑选了人民网地方政府的问政平台,将“咆哮哥”音频连同一篇名为“广州市府公务员如此咆哮办事群众为哪般?”的文章一起上传。

  “咆哮哥”就此成为这一年中国最有名的公务员之一。就在人民网披露这一事件当晚,广州市法制办连夜对此事展开调查并责成当事人于21日当晚作出“深刻检查”。

  6月22日,广州市法制办公布处理结果,“咆哮哥”彭某已经被调离原工作岗位并作出检查。6月23日,法制办领导和彭某登门到王拥军家里赔礼道歉。

  所有的进程,都被媒体以直播的方式跟进。

  对于事件的结果,王拥军在网络问政平台上的答复是:“很满意”。他说,“咆哮哥”是年轻人,我相信当时的行为是一时冲动,通过今天的致歉行为,我感觉到他为人的真诚。“咆哮哥”只是个符号,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个别行为不满的符号,事情的焦点并不该停留在个别人的对与错上。

  有多少公务员在咆哮

  王拥军说,他对于“咆哮哥”个人没有任何怨气,上传音频也并不是为了要让他出丑,只是觉得现在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太难了。

  政府的处理以及舆论的关注甚至让王拥军等人也心生一些歉意:“角色不同”,使“咆哮哥”在舆论的批评中处于了绝对的劣势。即便是双方都“咆哮”了,但公务员的身份让他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更为严厉的惩罚。

  不过,正如网友在王拥军的上述发言后回帖所说,即使不遭遇王拥军,“咆哮哥”也会在日后遇到李拥军、张拥军,一展“咆哮”本色。

  其实,“咆哮哥”也有委屈的理由:2010年,“咆哮”更剧烈、职位更高的人屡屡现身,舆论何苦纠结于我这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呢?

  5月,兰州市城关区旅游局局长张德礼在一起交通摩擦后,喝问对方:“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据媒体报道,这位本来坐在轿车后排的局长竟然手持方向盘锁与对方大打出手。

  6月,云南宣威一70岁村民自缢而死。家属称,死者之前在公安局遭到民警训斥,多次被吼叫“滚出去”,从公安局出来后就自杀了。

  不过这一年,频频遭遇官员、公务员们“咆哮”的,恐怕还是新闻工作者。当然,这与记者们被“咆哮”后更容易将自己的遭遇传播出来有很大关系。

  一网友总结说:这是一群本来就占有各种优势的人,从房子到养老金等等。所以,如果争吵,他一定要比你吵得更凶;如果要打架,他一定要打赢你;如果吵不赢,就找保安,保安是政府单位自己雇佣的;如果打不赢,就找警察,警察是为政府保驾护航的;总之,他们在心里就是认为要比你强。

  这大概是发飙的根本原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