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虎妈”育儿经验触动国人思考教育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6日 16:1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王思海)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少数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
但是,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一位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写在自己育儿经的一本书上,这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籍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书上的观点也触动了中国的妈妈和教育工作者,启发中国大众对教育精神和目标等一系列理念问题进行反省和探讨。
在中国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国度里,大部分的妈妈并不赞同蔡美儿的做法。
和中菲混血儿、长期居住在美国的蔡美儿相比,曾就职中国一家媒体、现移居美国的赵华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妈妈,她在育儿方面曾经写过很多文章。
在谈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时,赵华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可不会像蔡美儿那样”,她特别强调,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我不会为他们做决定”。
梁威专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她是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她认为,“虎妈”的教育方式是一个特例,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的少数家庭也存在着,但这“不能说明整个的中国教育问题”。
但虎妈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许多中国妈妈的思考。崔潞是中国北京一所著名学校——人大附中的老师,也是一位母亲。在她的班级里,有中国的孩子也有外国小孩。但她发现中国孩子较外国孩子的依赖性“过强”。
“这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关。”崔潞分析认为,“中国家庭大多数是一个孩子,孩子都被当成宝贝‘宠’、‘哄’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
《虎妈战歌》的育儿方式被西方一些媒体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题为《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书评来讨论《虎妈战歌》。对此,教育专家认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认为,虎妈案例只是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案例。中国的家长并不都像虎妈那么夸张,虎妈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人的教育方式。
张颐武说,中美两国观察对方的教育模式存在“围城”的现象。美国教育推崇个性化受到中国家长、老师借鉴,同时,美国教育界近年来其实也一直在反思自身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两国对对方的教育看法往往都存有幻想和浪漫的想象。
留美博士、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其所著的《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概括了中美基础教育的一些差异——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
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中国老师上完课问:“还有问题吗?”学生没有问题,那是最佳状况。美国老师上课,学生没有问题,就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北京世纪突破英语国际英语教育集团执行董事陆钧说,中国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中国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
许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清楚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严重偏离社会实际生活。“用12年的宝贵时光,部分学校很可能只培养了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能力,而人的实际能力,以及在其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却被严重忽视了。”
如果比较东西方基础教育方式,说东方胜于西方的话,那“为什么只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获得了70%以上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占世界人口约1/4、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的中国,至今没有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心中“难堪”的疑惑?
当然,中国的教育者们没有妄自菲薄。一些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中小学校,已成为国外学校老师和学生学习的首选。
刘彭芝在中国教育战线上赫赫有名,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学校——人大附中的校长。她说:“人大附中与全球五大洲的35所知名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与人大附中一样,也与许多国外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走在这两所学校的校园内,随时可以遇到金发碧眼的外籍教师,以及穿着分别印有这两所学校名称校服的外国学生。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缩影。
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吴凤琴说,很多外国老师来到中国学校后,都对中国学校浓重的学习气氛、老师的教导有方、学生学习的激情投入等十分欣赏。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东方还是西方,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经验,结合各自的国情,才能使各国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吴凤琴说。